外交中的道德
① 外事工作的工作道德
外事工作者在从事外交事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外事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认真执行国家的外交政策,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世界和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外事工作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在外交事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1)无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对外交往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崇洋媚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不做丧失民族尊严,丧失国格、人格的事。虚心学习别国的长处,对外国朋友一视同仁,以礼相待。(2)坚决执行党的外交路线和对外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3)严格遵守外事工作纪律,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遵守所在国的法令。(4)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外事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钻研外事工作业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外事工作能力。(5)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产方式的侵蚀。
② 中国外交部对外的常用术语是什么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组成部门,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于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外交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代表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代表国家和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承办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外国领导人的外交往来事务。
(二)调查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中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外交工作的重大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交战略和方针政策提出建议。
(三)按照外交总体布局,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经援、文化、军援、军贸、侨务、教育、科技、外宣等重大问题,负责与有关单位协调,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情况、提出建议。
(四)起草外交工作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政策规划。
(五)负责处理联合国等多边领域中有关全球和地区安全以及政治、经济、人权、社会、难民等外交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络
③ 田中角荣谈判的“外交辞令”涉及那些法律层面和社会道德方面
④ 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价值观外交”,这里所指的价值观不同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近些年,在有的国家,其领导人“价值观外交”的口号喊得很响,并且采取了一些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伤害他国人民感情的做法,影响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正常合作,成为一种无风起浪、引发国际纠纷和麻烦的源头。因此,对所谓“价值观外交”,似有必要做一些辨析。
凡主张“价值观外交”者,内心恐怕都有一种潜意识:即自己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或代表“上帝的意志”,或代表“历史正确的一方”。这种潜意识极易导致一种虚妄的道德自大,一种道德优越感。道德自大狂往往有一个嗜好,就是把鼻子和嘴巴伸进别人的菜园里乱嗅乱啃一气,还要说三道四。在人际社会中,自以为是、道德优越感强烈的人往往难与人相处,在国际社会中,也是同理。
凡主张“价值观外交”者,都有一种按意识形态划线的偏好,试图搞精神上的“党同伐异”。人类的价值有共同属性,也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例如,德国有德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日本有日本的政治文化传统,即使话语表述有些类同,内在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所谓“党同”,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决定国家行为的,恐怕还是各自的国家利益需求。
在现实的国际事务中,“价值观外交”的鼓吹者,往往在实际中根据自己的国家私利大搞双重标准,多重标准,将“价值”虚伪化。对同一种行为,张三做了就大加挞伐,李四做了就可以谅解乃至鼓励,“价值”成为玩物,成为手中一顶方便的帽子,爱给谁戴就给谁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近代的国际事务中,推动“价值观外交”并无建设性,也没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有的国家大搞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民主化”方案,甚至用武力方式“输出民主”,效果都不好,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有些国家因此陷入政治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种族、民族、宗教的冲突激化。在非洲,在中东地区,这样的案例不少,所谓殷鉴不远。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处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要按照自己的国情进行路径和优先顺序的选择。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内生”的产物,如果从外部强加,小而言之会患上“政治消化不良症”,大而言之会发生社会结构崩坏的政治灾难。另一方面,某个推动“价值观外交”的大国,也因此陷入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困境,至今未能脱身。“价值观外交”的后来者对此应深长思之。
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友好相处,根本基点是要有一种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价值观外交”的推动者往往无视这样的基点,过于道德自大,过于自以为是,因而成为世界的“麻烦制造者”。如此“价值观外交”,不要也罢。(
⑤ 外交人员的素质
这个要求可就复多了
首先在政制治思想上,必须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分裂主义和邪教,能够抵御物质和精神诱惑,绝对保密……云云。
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和分析国际形势形势和外交风云的变化,深入学习理解和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外交政策,对外宣传我国的外交方针。
要有灵活机敏的头脑和娴熟专业的外交知识,包括外语的使用能力,能够看到外交事件的本质,即不媚颜曲膝也不傲慢自倨
体现我们的大国风度,把握原则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
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注意之一个人修养和卫生,有国际礼仪知识。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严谨周密,外交无小事。
其它还有很多了,看具体是那个战线上的,比如驻外外交官和外交部发言人的工作就很不一样。
⑥ 在国际政治中经常被提及的"价值观外交"具体什么意思
“价值观外交”,即按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这是冷战时期最流行的处理国际政治的方法,柏林墙倒塌后仍有一些国家尝试着,但多以失败告终。
布什刚出任总统后采取的单边主义外交路线,其实是价值观外交的一个变种,“邪恶轴心”、“流氓国家”等基本上是按美国价值观给出的标签。在对华政策上,布什总统就任后将中美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调整为战略竞争对手,坚决不认同中国的政治体制,要在人权领域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因此美国抬日本压中国,亲台北远北京,申明大陆动武美将坚决助台防卫,不能“牺牲民主台湾的利益”。
这一政策随着九一一事件的发生而开始变化,布什政府最终改弦更张,把中美关系重新定位为很现实的“利益相关者”。布什说美国欢迎“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出现”,国际体系要帮助中国获得成功,中国也有责任加强这个体系。
日本也曾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小泉时代的对华政策中逐步增加意识形态砝码,在双边和多边交往中打“民主自由牌”、“人权牌”,使中日关系带上强烈的冷战色彩,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更是激怒了中国人,最终危害日本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成了小泉下台的原因之一。
安倍就任首相后,开始进行“破冰之旅”,恢复和中国的正常交往。福田担任首相后,已决定摈弃价值观外交。今年出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中,将不再把“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方针列入其中。“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弧线包围着欧亚大陆,支持拥有与日本相同价值观的国家。
现在以默克尔为首的德国执政党重新拾拣已在美国和日本试验失败的价值观外交,实在显得不合时宜。更何况,中国现在正加快民主政治改革,进行法治社会建设,探索实现自由、保障人权的中国化方式。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默克尔不该忘记,东、西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全面融合至今未完成。
转文一篇给楼主看看,希望有助于你理解:
近些年,在有的国家,其领导人“价值观外交”的口号喊得很响,并且采取了一些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伤害他国人民感情的做法,影响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正常合作,成为一种无风起浪、引发国际纠纷和麻烦的源头。因此,对所谓“价值观外交”,似有必要做一些辨析。
凡主张“价值观外交”者,内心恐怕都有一种潜意识:即自己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或代表“上帝的意志”,或代表“历史正确的一方”。这种潜意识极易导致一种虚妄的道德自大,一种道德优越感。道德自大狂往往有一个嗜好,就是把鼻子和嘴巴伸进别人的菜园里乱嗅乱啃一气,还要说三道四。在人际社会中,自以为是、道德优越感强烈的人往往难与人相处,在国际社会中,也是同理。
凡主张“价值观外交”者,都有一种按意识形态划线的偏好,试图搞精神上的“党同伐异”。人类的价值有共同属性,也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例如,德国有德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日本有日本的政治文化传统,即使话语表述有些类同,内在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所谓“党同”,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决定国家行为的,恐怕还是各自的国家利益需求。
在现实的国际事务中,“价值观外交”的鼓吹者,往往在实际中根据自己的国家私利大搞双重标准,多重标准,将“价值”虚伪化。对同一种行为,张三做了就大加挞伐,李四做了就可以谅解乃至鼓励,“价值”成为玩物,成为手中一顶方便的帽子,爱给谁戴就给谁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近代的国际事务中,推动“价值观外交”并无建设性,也没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有的国家大搞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民主化”方案,甚至用武力方式“输出民主”,效果都不好,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有些国家因此陷入政治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种族、民族、宗教的冲突激化。在非洲,在中东地区,这样的案例不少,所谓殷鉴不远。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处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要按照自己的国情进行路径和优先顺序的选择。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内生”的产物,如果从外部强加,小而言之会患上“政治消化不良症”,大而言之会发生社会结构崩坏的政治灾难。另一方面,某个推动“价值观外交”的大国,也因此陷入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困境,至今未能脱身。“价值观外交”的后来者对此应深长思之。
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友好相处,根本基点是要有一种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价值观外交”的推动者往往无视这样的基点,过于道德自大,过于自以为是,因而成为世界的“麻烦制造者”。如此“价值观外交”,不要也罢。
⑦ 对外交往中良好的道德修养体现在什么方面
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文武双全,该出手就出手,
杀伐果断,
广义,勇敢, 慷慨激昂。
⑧ 田中角荣谈判的外交辞令中存在哪些道德伦理问题
⑨ 三国中有哪些人在科技、外交、道德很有建树
医学算科技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外交当中诸葛亮出使东吴,建立联军。这次外交战略意义比较大。
比较著名的外交家还有蒋干,不像演义中所说的窝囊,蒋干是个名嘴,独步江淮间,莫与为对。没人能说的过他。
道德:蜀国廖化被东吴扣押以后携母千里走单骑逃奔蜀国,忠义孝三全,为道德之楷模。
⑩ 中产外交是啥意思
词语中产
拼音zhōng chǎn
注音ㄓㄨㄥ ㄔㄢˇ
引证解释
1. 中等财产。 宋 叶适 《财总论二》:“若夫齐民中产,衣食仅足,昔可以耕织自营者,今皆转徙为盗贼冻馁矣!” 鲁迅 《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则故事中的物件,在 欧 美 虽然很普通, 中国 却纵是中产人家,也往往未曾见过。”
2. 中等财产的人家。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下贫无兼辰之业,中产阙洊岁之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