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总编
❶ 王磊的主编
《我们从天山走来》(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11月第1版)期刊类论文:1、“论人大释法与香港司法释法的关系”(《法学家》2007年第3期)2、“‘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7月)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官员”(《法学》2007年第2期)4、“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化”(《人民检察》2006年8月上半月,最高人民检察院)5、“宪法如何面对未来?”(《中外法学》2005年第1期)6、“人权的宪法保护的几个误区”(《法学家》2004年第4期)7、“法官对法律适用的选择权”(《法学》2004年第4期)8、“对大学生犯罪暂缓起诉的宪法性审查”(《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9、“收容遣送制度的宪法性审查”(《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10、“战争与宪法”(《南风窗》2003年4月上总期235期)11、“宪法实施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12、“执政党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党建研究》中共中央组织部,2003年第2期)13、论宪法的概念(《法学杂志》1999年第5期)14、对行政立法权的宪法学思考(《中外法学》1998年第五期)15、论我国单一制的法的内涵(《中外法学》1997年第六期)16、论我国的宪法解释机构(《中外法学》1993年第6期 )
❷ 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有什么不同
各个学校不同专业指定的教材是不同的,你要上你所报考的学校的研究生部网站,查看本年度所指定的考试科目和指定书目,然后才知道要买哪种书。如果是没有指定的,高教的吧,主流观点。其实两者差距倒不大,很多都是同一个人编写,在两家出版社出版的。
❸ 谁有张文显主编《法理学》这本书里的全部定义
就如在许多其他领域一样,对于法律的某些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但却不理解。许多盲区常常使我们的知识晦暗不明,它们不仅在强度上变化多端,遮蔽它们的障碍物也是纷繁多样。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够仅仅采用同样的途径,并且,除非我们能够找出烦扰的特征,我们就不清楚自己需要采用什么手段。
在分析法学的那些问题中,我所拟探讨的那诸多烦扰都可谓掷地有声。分析法学往往以回应定义的要求为特征:法律是什么?什么是国家(State)?什么是权利?什么是占有?我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些话题,是因为在我看来,对法律通常的定义模式并不洽适,而且还使得对法律的阐释更为麻烦;我认为,对这种定义模式的使用,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实践中法理学与法学研究的两张皮。而且它还导致了这样的一种印象,认为存在某些特定的基本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如果不进入某一令人讨厌的哲学观点的丛林,法学家们(lawyers)就不希望去阐明它们。我希望我能够指出,事实并非如此;无论那些法律的概念多么重要而基本,只要据其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都能够阐释清楚。这些方法曾被我们的先辈们惊鸿一瞥,但对它们充分的理解与发展则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如我上文所涉及的那些问题,“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权利?”都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同样形式的话语可能会被用来探求法律或政治制度的一种定义,或者其诱因(cause)或其宗旨(purpose)或其证成(justification)或其根基所在(origin)。但是,为了使得它们避免与其他问题相混淆的危险,倘若我们将这些对定义的要求转述为“什么是‘国家’一词的涵义?”“什么是‘权利’一词的涵义?”那些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可能就会容易感到不适,好像这使得他们的问题平凡琐碎而无足轻重了似的。因为,他们所欲要求的本来难以从一部词典中得出,而此一对他们问题的转化却表明这是可以的。这种不适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并且值得重视:它强调了这一事实,那些问这些问题的人并未要求人们教他们如何正确地去使用这些词汇。这一点他们知道但却依然莫衷一是。因此,仅以什么才能被正确地称之为权利、法律或者法人团体(corporatebody)等例子而言,这类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并且我们不能告诉质疑者,如果他仍然迷惑,那么他可以爱怎样使用这些词汇就怎样使用,而不必管公共的传统习俗。[1]因为困惑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也即是,尽管这些词汇的一般用法众所周知,但它们并未被理解;它们之所以不被理解,是因为与其他最常用的词汇相比,这些法律语词却有着非常不同的异变(anomaly)。比如“法律”一词本身,有时候它的一个异变之处是,它所适用情况的界域具有某种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利于从这种适用中析出任何原则的最初的努力,尽管我们确信这里会有某些原则在内,并且它不是一种表面的差异下之无端的确信。因此,尽管要求去解释与众多各不相同的人都叫汤姆相应的原则明显地是荒谬的;但在国内法的范围内,去问为何大量种类各不相同的规则会被称为法律,则不会让人感到荒谬。同样,尽管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问为何国内法与国际法都是法律,这样的问题也不会让人感到荒谬。
但是,在此种或者其他情况下,我们会为一种不同但却更为棘手的异变所困扰。定义诸如“法人”、“权利”,或者“责任”这些词汇的最初的努力揭示,它们在世界上与其对应物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这就与大部分普通词汇有所不同,并且,与我们在这些普通词汇定义中的应用也不相同。没有什么能够简单地“对应”这些法律词汇的存在,并且,当我们试图定义它们时会发现,我们在我们的定义中认真处理的表述特指了不同种类的人(persons)、物(things)、种性(qualities)、事件(events)与过程(processes),以及物质的现象或者精神的现象,尽管有时它们与这些法律词汇精确之间也会存有某种联系,但它们永远不能与这些法律词汇等同。在表述那些法人团体概念的情况下,这种表现最为明显;在说法人不是一个自然人的序列或者集合时,这点表现的就更为平常。但对于其他法律词汇而言,这也同样是对的。尽管一个人具有的权利往往指的是某种期待(expectation)或权力(power),但对“一项权利”的表述并不能与类似于“期待”或者“权力”的词汇简单等同-即使,我们为它加上“基于法律”或“由法律所保障”的定语。因此,尽管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有责任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但“义务(ty)”一词并不像普通词汇那样去代表或者描述任何具体物事。它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作用,这使得通常关于义务的定义形式如“义务指的是……”等等,看起来都相当不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困难,并且它们部分地说明了某些相当显著的方面:也即是,由于这些天真的对法律基本概念之定义的探询,本应产生大量的并且相互冲突的理论,因此,不仅仅所有著作甚至所有学派的法学思想,都可能以充斥着他们对“什么是权利?”、“什么是法人团体?”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的类型为特征。我想,仅此一点就表明,定义的方法出了问题。而且,对于那些语词,任一成熟的法律体制都能够老练地处理且无需承担理论梦魇的重负,难道我们倒真的无法阐清它们的涵义吗?应该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一怀疑也为一些特定的特征所印证了。许多此类的理论家具有这些特征。首先,他们常常令人不安地堕入了一种常见的三重态*(triad)[2].因此,美国的现实主义者正根据朴素的事实努力给我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权利是一个专有名词(term),我们利用它来表述我们对法庭或者官员行为的预测。[3]斯堪的那维亚的法学家们,在应对了现实主义者理论的打击-它最好被认为是不幸的(如果这些方面全部经过了认真判断的话)-之后宣称,权利绝非真实的存在,而只是理想的(ideal)或拟制的(fictitious)或虚设的(imaginary)权力,[4]然后,就与他们的对手一起去诋毁过去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权利是一种“客观的真实”-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实体,它的存在不倚赖于人们的行为。从形式上看,这些理论非常类似于三个关于公司人格(corporatepersonality)的宏大理论,它们中的每一个理论都对其他理论构成致命的打击。也因此,我们被告知,法人团体的名称非常类似于一个
❹ 中国当代法学家有哪些
一、梁慧星
主攻学科:民法学
专属别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父
标志学说:民法解释方法
代表著作:《民法解释学》、《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主编丛书:《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民商法论丛》
公共事件: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专家建议稿》
二、陈兴良
主攻学科:刑法学
专属别称:中国刑法哲学开拓者
标志学说:刑法哲学
代表著作:《共同犯罪论》、《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刑法的价值构造》
主编丛书:《刑事法评论》、《刑事法判解》
公共事件:出具刘涌黑社会案专家法律意见书
三、朱苏力
主攻学科:法律社会学
专属别称:波斯纳的中国头号粉丝和传人
标志学说:法治的本土资源
代表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道路通向城市》、《也许正在发生》
主编丛书:《波斯纳文丛》
公共事件:制造甘德怀考博事件
四、贺卫方
主攻学科:司法制度
专属别称:生在美国极有可能竞选总统的中国法律人
标志学说:具体法治
代表著作:《司法的理念和制度》、《具体法治》、《运送正义的方式》
主编丛书:《司法文丛》
公共事件:发表法学随笔《复转军人进法院》
五、龙宗智
主攻学科:刑事诉讼法学
专属别称: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国刑事法律学人
标志学说:相对合理主义
代表著作:《相对合理主义》、《理论反对实践》、《刑事庭审制度研究》
主编丛书:《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
公共事件:出任和辞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❺ 法律法规大全和法典还有法律总编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法律法规大会是指将一定时间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汇编成册,如民事法律大全,刑事法律大全等;法典是指某一部具体法律的全部条文,也包括对该部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法律总编好象没这说法,只有法律汇编的说法,与法律法规大会差不多,是将各种法律分类别汇编成册。
❻ 现今国内各法学学科第一人都是谁
法学综合一(法理学40分、宪法学40分、国际法学40分、行政法学30分)
《法理学导论》
(初试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舒国滢主编 20元
《宪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焦洪昌主编 30元
《国际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8年 周忠海主编 42元
《国际私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供紶垛咳艹纠讹穴番膜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10年 第二版 赵相林主编 38元
《国际经济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莫世健主编 49元
《行政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张树义主编 18元
《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马怀德主编 21元
法学综合二[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含刑诉、民诉)各占50分]
《民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最新版 江平主编 59元
《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第一版 宋朝武主编 49元
《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光中主编 40元
《刑法学》 (第三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曲新久主编 52元
这些是目前最新版本的教材,祝你考试成功。
❼ 华政法学期刊主编是谁
你好来,
华政法学期刊主编是李秀清自
李秀清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浙江临海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1990年留校任教,先后主讲宪法学、外国法制史、比较公法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法律史、比较法。曾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地生活或访学。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合著、译著十余部,担任“中国近代法学译丛”编委。2010年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3年获评“上海市领军人才”。
❽ 中国百姓法制网总编辑是谁
据查,中国百姓法制网的副总编是孟庆国,曾任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党委政法办主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现为中国法学会会员,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特刊部主任记者,21世纪教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❾ 关于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的疑问,求大神。。。。
(一)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释义
1、可以把权利理解为资格,即去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按照这种理解,权利意味着“可以”,义务意味着“不可以”。一个人只有被赋予某种资格,具有权利主体的身份,才能够向别人提出作为与不作为的主张,也才有法律能力或权力不受他人干预地从事某种活动。
2、可以把权利理解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可强制执行的主张,即以某种正当的、合法的理由要求或承认主张者对某物的占有,或要求返还某物,或要求承认某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按照这种理解,义务就是被主张的对象或内容,即义务主体适应权利主体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
3、可以把权利理解为自由,即法律允许的自由-----有限制、但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由,每一个真正的权利就是一种自由;包括权利主体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主体在行使权利时不受法律上的干涉,主体做或不做一定行为不受他人的强使。
4、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利益。不管权利的具体客体是什么,上升到抽象概念,对权利主体来说,它总是一种利益或必须包含某种利益。而义务则是负担或不利。
5、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一种用以享有或维护特定利益的力量,义务则是对法力的服从,或为保障权利主体的利益而对一定法律结果所应承受的影响,或一个人通过一定行为或不行为而改变法律关系的能力。
6、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规范规定的有权人作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以及请求国家强制力量给予协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受到由法律规范所责成的他人的相应的义务的保障。义务是法律所决定的和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一定行为的必要性。
7、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所保障或允许的能够做出一定行为的尺度,是权利主体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地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与此相应,义务被解释为法律为着满足权利人的权利需要而要求义务人做出必要行为的尺度,其未履行构成法律制裁的理由或根据。
8、可以把权利理解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法律规则承认一个人(权利主体)的选择或意志优越于他人(义务主体)的选择或意志。换言之,某人之所以有某项权利,取决于法律承认它关于某一标的物或特定关系的选择优越于他人的选择。正是法律对个人自由和选择效果的承认构成了权利观的核心。
(二)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概念
综合上述理解,着重从内部和外部关系、权利的法律功能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可以把法律权利解释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其特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是寻求利益的法律手段;得到国家认可和保障;隐含着他人的相对义务.)可以把法律义务理解为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其特征:它是一种要求;一般具有国家强制性;隐含着他人的相对权利.)
❿ 中国法学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国法学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后):
1、高铭暄:泰斗加学术(刑法界的祖师爷)
高铭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人。1951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兼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