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冠
①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对于《道德经》我在去年已经完成了100部的小楷书法作品。对此有深刻的感悟,《道德经》之所以被历代所推崇,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全文的引子,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概括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如何表化都是有其自然规律可循。
其十《道德经》又是网络全书,涉猎政治,军事,外交,治学,自然科学,水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哲含处世之道。
综上所述《道德经》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从思想道德到文化建设,从自然科学到人文景观,从为人处世到治国理政,从语言修辞到逻辑思维都有非常高的价值,所以会被推崇。
② 为什么古人能写出易经,道德经,论语等这般智慧之书呢
一、民族思维尧舜禹抗击洪水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比如,堵水,水会越长越高,跟水比着长的“息壤”大概率不是历史,而是神话、是人们的想象。今年的雨水就很大,“综合调度”是利用各水库的储水量和江河的自然入海,科学的调度之下,洪水始终没有漫过水库大提。用不同的水库堤坝来共同抵御洪水,把这些科学调度联手抗洪的水库堤坝称之为息壤不行嘛?
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令人惊叹的。比如:出土文物被惊叹为穿越的,公元前的标准化制造,现代化制度的中央集权郡县制,都江堰把一个穷山恶水的四川变成天府之国。比如阴历纪年。今天2020是甲子年,新冠洪水;前一个甲子年是1960,三年自然灾害;再前一个甲子年是1900,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原明月;再前一个甲子年是1840年,大家都很熟悉,鸦片战争。比如二十四节气,惊蛰是喊动物们起床嘛,要不然为啥动物们都同时醒来?
以成就论,儒家对中华的贡献几乎找不到。儒家自吹的,往往都是一些不靠谱的。
比如传承中华文化,好像离开儒家中华文化就无法传承一样。中华文化5000年,而儒家只有2000多年,前三千年没有儒家,文化怎么传承的?
儒家独掌中华文化牛耳2000多年,不仅没有摆得上桌面的成就,反而自甘下流的不少。比如朱熹,玩弄女人连尼姑都不放过;比如辜鸿铭,嫖娼宿妓玩小脚,还发明“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没有一个茶杯陪几个茶壶”的无耻言论。儒家的堕落,怪得了别人嘛?
总之,沦落为解释的儒家,早已自甘下流了。表玷污知识、智慧的神圣。
③ 道德经中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阴阳双依,原来讲的是性生活。玄:指奥秘,隐秘之所在。又玄,指的是非常简单。这句话意思众生奥秘之所在,实在是非常简单。也有化复杂为简单,化简单为复杂的意义。有时特别简单,奥秘之所在。它就在隐秘处,有的时候也非常复杂。这就德与道。道非常简单,德非常复杂,有的时候非常难,属于做的时候难,这是“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社会、人生、思维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流传至今,我们仍然在坚持学习它,与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质比较深刻有关;与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较科学有关。
“玄之又玄”主要是说“道”体的深奥难测和幽深神妙。“众妙之门”讲的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意思是“道”是藏于深奥玄妙里的,包括所有玄秘深奥,又超过一切事物、知识、智慧,是洞悉所有奥妙变化的门径。在先秦诸子里最为深奥的就是老子哲学思想。
④ 火星男孩波力斯卡他张大了吗现在还在地球吗
关于“火星男孩”波力斯卡--听说:这个名叫“波力斯卡”的男孩从一个神秘的中央--火星,长途跋涉来到了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北部充溢神秘颜色的“麦德韦德茨卡亚·格里亚达”地域。 2006年,当地一位目睹者透露,在一个沉寂的夜晚,野营的人们坐在篝火前聊天畅谈。忽然,年仅7岁的波力斯卡躬身站立起来,大声唤起每个人的留意力,一切人都饶有兴味地看着他。这位目睹者说:“原来,他想要通知大家火星上的生活,火星上的居民,以及他们飞往地球的传奇阅历。” 须臾之间,篝火现场堕入了一片寂静。愈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男孩以至有声有色地提到了人类古老传说中沉入印度洋底的神秘大陆“利莫里亚”。据这个神秘的男孩称,他从火星抵达地球时恰恰在那里登陆,对那里的生活了如指掌。 很多人诧异地发现:这个神秘男孩至少具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性。首先,波力斯卡具有与众不同的丰厚学问,他的智力明显高于一个普通7岁儿童的程度。利莫里亚是至少80万年前传说中的神秘国度,不要说是孩子,就连大学教授也并非人人都晓得,而他一五一十普通细致地讲述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文化及其居民。 第二个引人瞩目的特性是,这个小男孩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言语表达才能。他通晓各种专业术语,控制翔实的材料,以至熟习火星和地球的历史。 一位目睹者说:“我以为,这个孩子在与我们分享他前世的个人记忆,而并非是在胡编乱造。” 神秘的波力斯卡出生在俄罗斯沃尔兹斯基镇一个偏僻的乡村医院。波力斯卡的父母看上去都是质朴无华、心肠仁慈的好人。他的母亲娜德兹达是一家公共医院的皮肤医生。男孩的父亲是一位陆军军官。 娜德兹达回想道:出生15天之后,波力斯卡就能本人抬起头。令人诧异的是,他一岁半时就曾经可以读懂报纸上的大标题,居然能握笔写出中国汉字,当她的母亲拿着他写的工整的“中国”两个字去当地一所大学讨教授识别后,教授通知她这是中国文字,这两个字是“中国”。 娜德兹达诧异的表情显而易见,她通知教授这是一岁半的孩子写的,而且她们对中国文字一无所知,更别说这个年幼的孩子。娜德兹达的话让在场的教授震惊不已,表示将对此事给予高度关注。2岁之后,波力斯卡具有超凡的记忆力,以及令人难以置信的控制新学问的才能。但是,他的父母很快发现,他们孩子以一种共同的方式——从某个神秘的中央--获取信息。 娜德兹达回想说:“历来没有人教过他那些东西,但他有时会盘腿而坐,侃侃而谈那些不着边沿的东西。他喜欢议论火星、行星系、悠远的文化。我们几乎不敢置信我们的耳朵。自从2岁开端,他每天像念经一样议论宇宙、其他世界无量无尽的故事和漫无边沿的天空。” 就是从那时分开端,波力斯卡不时地对父母说,他以前生活在火星上。当时,火星上是有人寓居的,由于发作了一场消灭性的大灾难,火星上的大气层消逝殆尽,因而,火星上的居民如今不得不生活在公开城里。从那以后,他经常出于贸易和其他研讨目的走访地球,而且他是单独一人驾驶太空船,他的目的是授命寻觅一位降生在中国西部地域的人,但详细是何任务,他却说曾经记不分明。 波力斯卡说:他们的太空船从火星起飞到登陆地球简直在霎时完成。与此同时,他拿出一只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形的物体。他说:“我们的太空船由6层构成,外层占25%,由巩固的金属构成。第二层占30%,由相似于橡胶的物质构成。第三层占30%,也是金属……最后一层只要4%,是由特殊的磁资料制成的。假如我们给这个磁层充溢能量,那么太空船能够飞往宇宙任何中央。”
⑤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是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出处 《老子》第一章。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事理非常奥妙。
(5)道德经新冠扩展阅读: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一种正面和肯定的方式对“道”作了界定和描述,道是宇宙的终极本体和万物存在的总根源,超绝名相,难以规定。
“玄”训诂义为“幽远,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而幽又训为“隐”。道在本质是有(现象,功用)和无(本体,本原)的统一。“玄之又玄”即用以递进否定的方法形容“道”体的幽深神妙以及创生万物过程的深奥难测。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国哲学中把‘否定’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也许可以说是老子最早加以运用和运用得最为出色的。以后中国的许多哲学家都采用‘否定’的方法作为他们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方法。
⑥ 逝者如斯夫(者和夫什么意思)
全部
视频
问答
图片
小视频
资讯
应用
职位
用户
小说
采购
笔记
小程序
地图
购物
文库
音乐
热议
者/释义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拼音][zhě]
[部首]耂
[笔画]8
[繁体]者
网络汉语
逝者如斯夫_网络
“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词义
引文
出处
网络
大家还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一句
愿逝者安息的唯美句子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的世是什么意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舍
逝者如斯
论语逝者如斯夫读后感
如梦如幻相近的成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夫的夫子是什么意思
斯人已去逝者如斯意思
逝者如斯的意思
斯夫
不舍昼夜
庄子自然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悟
逝者如斯夫的夫怎么解释
逝者如斯夫 夫的注解
斯人已逝逝者如斯意思
逝者如斯夫的夫啥意思
逝者如斯形容人去世
逝者如斯夫意思
生者长戚戚,死者长已矣
逝者如斯夫的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
悼念逝者的诗句
逝者如斯夫下一句论语
时光飞逝的短句唯美
仁在其中矣的人是什么意思
逝者如斯夫是什么意思?_网络知道
18个回答回答时间:2019年12月22日
最佳答案:逝者如斯夫,意思是人生时间过得很快,好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形容时间过得快。
网络知道
【《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中的“逝”和“斯”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回答时间: 2017年9月19日
最佳答案:逝者如斯夫!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昼夜.” 【注释】 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
www.zybang.com
逝者如斯夫者什么意思_相关文学作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耐得困苦受得磨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出自论语为政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
论语十则
儒家的重要经典
择其善者而从之
念天地之悠悠
知人者智
出自道德经三十三章
醉翁亭记
欧阳修著散文类
虽有嘉肴
出自战国西汉时期礼记
记承天寺夜游
写月色的绝唱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1956年所著的词
不患人之不己知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网络APP内打开
其他人还在搜
逝者如斯夫的夫翻译
逝者如斯夫配下联
愿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对应句
愿逝者如斯夫啥意思
逝者如斯夫是何意
逝者如斯夫(者和夫什么意思)_网络知道
3个回答回答时间:2017年11月25日
最佳答案:者,指代时间。夫,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无具体意义
网络知道
逝者如斯夫什么意思(图文) - 知识 - 懂得
逝者如斯夫什么意思(图文) 逝者如斯夫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时间如流水一般流逝;第二,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m.idongde.com2019年4月27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网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出自论语《子罕》。传说孔子在2500年前闻听吕梁洪(今徐州吕梁山)乃四险之最,带得意弟子数人,前去观洪。不料孔子同弟子快马加鞭路过一个山旮旯时,因山路崎岖,车轴“咔嚓”而断,不得不留宿两日,因有圣人寄宿,圣人窝村也由此得名。孔子师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黄河),有感而发,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音
出处
注释
译文
网络
是什么意思?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是什么意思? 爱问知识人
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m.iask.sina.com.cn
相关搜索
逝者如斯夫的夫怎么解释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生者庆余年下一句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一句
逝者如斯夫的斯和夫什么意思
斯人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下一句是啥
逝者斯夫的意思是什么
岁月如斯夫什么意思
逝者如斯夫的哲理是
下一页
逝者如斯夫者什么意思
网络一下
网络
目录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作品名称
逝者如斯夫
作品出处
论语十二章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者
孔子
注音
shì zhě rú sī fú
词义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处: 《论语子罕篇》
【注音】:shì zhě rú sī fú。
夫(fú):〈书〉①指示词。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②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③助词。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表(下句)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议论: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④连词(也可解释为助词):若夫淫雨霏霏(范仲淹《岳阳楼记》)⑤量词:为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单位。 ⑥剑衣。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礼记·少仪》 ⑦通“趺”。足背。
渠长丈六尺,夫长丈二尺,臂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但夫字做第二声一般做文言词用,现已无此类用法)
夫(fū):①丈夫。②成年男子。③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④旧时指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昼夜。”
【注释】
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译文】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别解1: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江边上看着滔滔的江水感慨说:“这世间的人不顾修身续慧命,只为追逐名利前仆后继的就像这江水一般,挟老死病苦昼夜不停的奔劳。
别解2:
此解出自缠中说禅的《论语详解》,逝通假为誓,意为追求圣人之道要像河流一样,不舍昼夜的奔流向前。
引文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作者: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出处
出处是这样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看到一条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说出了这一番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孔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表现出两个不同学派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想。
猜你关注广告
手游「焚仙决」10月人气手游,限时免费公测开启
ys4.ycitys.com.cn
搜索发现
逝者如斯夫下一句
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学做奶茶到哪里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的意思
挂林有哪些旅游点
什么时候去好玩
三字经
hot国内首部新冠疫苗研发纪录片
new珍藏在回忆中的“网络地标”
hot崇利明霸气圈粉,黄子韬的武术童子功了解一下?
网络吧 意见反馈 权威合作 网络协议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
词条目录
网络名片
词义
引文
出处
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
释义: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 《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本来是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在近代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体的学说。
众妙之门,即“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众妙之门,就是玄牝——即,各种观念得以生发和传递的源头所在。
“谷神”——谷,本意是山涧汇流的洼地,谷神就是指“神”汇集到一起。
而“神”乃是凝固的“元”,元是变动不拘充满活力的,神实际上是元的固化形式,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来说,神是元的是完成之物(死物)。
而元,即无,即大一,即万物本源处开始的整体性(用西哲的说法就是“一是一切”)。
谷神不死,意思是从元凝固出来的那些神重新汇聚起来,即固化的形式重新整体性的纳入视野,然后在整体中重新看到那变动不拘的“元”,谷神不死就是返本归元,重回到“元”就会发现“元”即玄牝——牝,母牛,取其“雌”之意,即“能生养延续”之意。
玄的意思下面有介绍,玄牝的意思就是:能生养能延续的那个奥妙所在。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学术要旨
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基本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杨泉等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⑧ 一名顺丰兼职员工确诊新冠却未接触任何快递,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否值得赞扬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电商平台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订单量再大的电商平台也需要有快递员将这些商品送到客户的手中,这也是为何现实生活中快递工作者如此之多的原因。
有这么一位某快递公司的兼职员工,他在自己确诊之后,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快递,这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大家对他的评价有点两极分化的意思。
而也正是刘备和曹操、孙权甚至是刘璋、张鲁的差距之悬殊,诸葛亮亲自下山,制定战术执行战略目标的时候,才事无巨细,小心又小心,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帮助蜀汉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业。
在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例子证明,在执行重要战略目标时,战术细节上更需要引起重视,毕竟小心无大错,但若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真的踏错了一步怎么办?引起的后果说是万劫不复也不为过。
像现在海外不就有很多前车之鉴吗?在特殊时期还不戴口罩,还要追求自由,甚至不相信情况的真实性,简直让人无语。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今天之事阅读历史事件,以历史事件看待今天之事,古学今用,才是学习历史的正确“姿势”。
关注二蛋,一起古学今用!
⑨ 第二批第一季次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打保定市竞秀区
第二批第一剂次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打?保定市竞秀区学习道德经如何做人?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作为春秋时期的顶级军事家、谋略家,范蠡在选择从商之路后,以其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地处天下之中,四通八达,是最佳的货物贸易之地,于是,果断以陶地为自己的商业大本营,
果然,在此地范蠡赚下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也赢得了陶朱公这一商业祖师的美称,再一次名留青史。商场如战场,同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地利用范蠡的话说正是“知地取胜,择地生财”,选择有利于自身的环境,做起生意来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这一条经营天规,强调的是做生意赚钱,要善于根据时机来把握商机,在买进与卖出之间赚取差价、赢得利润,在经营中,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就要像蓄势待发的猛兽凶禽一样,果断出手。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南宋年间,都城临安城突发大火,一位姓裴的生意人的店铺也烧了起来,但他并像别人那样去救火,而是组织人力到杭州城外采购芦苇、竹木、砖瓦等建材。大火过后,建筑物需要重建,建材热销,价格飞涨,
姓裴的生意人趁机大发其财,赚到的钱远远多于大火带来的损失。见端知未,管中窥豹,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是生意人赚钱最大的本钱。
⑩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一章【第六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正是天地宇宙的奥妙之门。)
《酷说老子》第一章(24)罗素vs爱因斯坦: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
1、
1918年年底,世界第一次大战刚刚结束。梁启超和蒋百里等人一起结伴游历欧洲,为了给当时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他们走遍了欧洲十几个国家,直到1920年初才回到中国。
归国后两人各写下一本著作:
梁启超写的是《欧游心影录》,蒋百里写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史》。
梁启超的看法是:
科学绝对不是万能的,一味地追求物质文明,必然造就“弱肉强食”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就是迷信“科学万能”的报应,所以欧洲的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①
蒋百里的观点则相反:
欧洲正是有了文艺复兴,才成功地将宗教推下神坛,才使得人重新发现了“人”,世界重新发现了“世界”,所以欧洲文明是全人类精神界的一声春雷,也正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曙光”。②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两人同样是游历欧洲,吃的是同一家饭店,住的是同一家旅馆,去的是同一个地方,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你可能会说:
是因为他们两人的思考方式不同。
那再请问:
他们二人面对的是同样的“客观事实”,写作依靠的都同样是精密的逻辑推演,按道理来说,他们二人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又何来的思考方式不同?
而且假如你有机会穿越回民国采访梁启超和蒋百里的话,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完全是我们自己根据客观事实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
那么问题更大了:
真理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可能是两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思考。
请问,你选哪一个?
2、
或许你觉得,文明的范畴似乎太过于庞大,有的人喜欢东方,有的人偏爱西方,实在是没法做统一定论。那么好,我们不妨把话题缩小到民族性的范畴来看。
同样是1920年前后,哲学大师罗素和科学大家爱因斯坦两人分别来中国做过一次考察,罗素的的看法是:
中华民族具有“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罗素甚至断言:
“假若中国人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和充裕的资金,那么在未来30年内,他们将会在科学上创造出引人注目的成就,他们很可能会超过我们。”③
爱因斯坦的观点则恰恰相反:
“中国人......安静又拘谨,甚至连孩子们都无精打采,看上去很迟钝。”
爱因斯坦甚至对中华民族发表了一番种族歧视的议论:
“即使是那些被迫做牛做马一样工作的人们,也永远不会表现出受苦意识。一个牧群般的奇特民族......与其说是人类,(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机器人。”④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罗素和爱因斯坦同样是考察中国,同样都去过上海,同样都吃的是中国菜,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而且假如你有机会穿越回民国采访罗素和爱因斯坦的话,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完全是我们自己根据客观事实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
那么就又回到前面那个更大的问题了:
真理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可能是两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思考。
请问,你选哪一个?
3、
或许你又觉得,民族性的范畴似乎太过于笼统,也不好做统一定论。那么好,我们不妨把话题再缩小到一个维度,缩小到人生观的范畴来看。
著名诗人王尔德说过一句名言: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个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人生不就这样吗?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无聊,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又会痛苦,简直是一个无解的悲剧!
但是,请等一等!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却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弗洛伊德反驳说:
人类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一个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更有道理?人生不就这样吗?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又可以追寻和创造。简直是一出充满阳光的人间喜剧!
那么问题来了:
同样是面对人生,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而且假如你有机会穿越回去采访王尔德和弗洛伊德的话,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完全是我们自己根据客观事实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
那么就又回到前面那个更大的问题了:
真理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可能是两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思考。
请问,你选哪一个?
4、
或许你又觉得,人生观的范畴似乎太过于宽泛,也不是那么容易统一定论的。那么好,我们不妨把话题继续缩小到一个维度,缩小到日常社交的范畴来看。
某天晚自习,教室里有一个学生爬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捧着书。
校长开会的时候恰好路过,气愤的说:
“一看书就睡觉,没出息!”
教导主任巡视的时候也恰好路过,但没有生气,反而欣慰地说:
“看书能累到睡着,有前途!”
那么问题来了:
看到同样一个场景,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而且假如你有机会采访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话,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完全是我们自己根据客观事实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
那么就又回到前面那个更大的问题了:
真理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可能是两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思考。
请问,你选哪一个?
5、
其实上面四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原因只有一个——心理预设不同!什么意思呢?我们最后再来看一则禅宗里的公案就明白了:
有一天阿难对释迦牟尼说:“师父,我今天进城遇见一桩怪事!”释迦牟尼问:“什么怪事?”阿难说:“我在城里观看了一支欢歌跳舞的乐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出城以后突然觉得人人都愁眉苦脸,处处都是生老病死。”
你猜猜释迦牟尼是怎么解答这个难题的?
释迦牟尼笑了笑说:“我昨天进城也遇见一桩怪事!”阿难问:“不知道您遇见的是什么怪事?”释迦牟尼说:“我在城里观看了一支欢歌跳舞的乐队,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城以后突然发现人人都欢眉笑眼,处处都是安居乐业。”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阿难和释迦牟尼同样是进城观赏歌舞,出城之后却看到的是两番景象?其实答案很简单,心理学上有一个定理叫“孕妇效应”,意思是:
当一个女子怀孕之后,就更容易在各种场合发现孕妇。
但实际上并不是周围的孕妇增多了,而是女子在怀孕之前根本不会关注,只是在怀孕之后,突然开始关注起孕妇来。同样的道理:
你看到什么,往往就是你内心对世界的投射。
如果你悲观,那么看到的自然都是生老病死;如果是你乐观,那么看到的自然都是喜乐善慈。释迦牟尼之所以故意说一番跟阿难完全相反的观点,目的就是为了点醒阿难: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6、
谈到这里,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梁启超和蒋百里为什么用同样的学术逻辑推演出了不同的结论?原因很简单,逻辑只是推理的工具,无关对错,真正决定对错的——是逻辑的前提,也就是心理预设。比如:
梁启超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中华文明优于欧洲。
蒋百里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欧洲文明优于中国。
所以,他们二人用同样的逻辑,却推出了相反的结论。
罗素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中华民族勤劳优秀。
爱因斯坦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中华民族懒惰野蛮。
所以,他们二人用同样的逻辑,却推出了相反的结论。
王尔德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人终究会死,所以人生的每一项成都会化为乌有!
弗洛伊德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人终究会死,所以人生的每一项收获都是赚到的快乐!
所以,他们二人用同样的逻辑,却推出了相反的结论。
学校校长的心理预设是——这是一个差生!
教导主任的心理预设是——这是一个学霸!
所以,他们二人用同样的逻辑,却推出了相反的结论。
7、
那么,讲这四组心理预设是想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
其实中国的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对此做过定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⑦
对啊!彼此换个角度,是非就会颠倒,所以哪有什么是非?就好像站在地球的角度看,太阳以及其他八大行星都在围绕着地球旋转;但是如果以太阳为中心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地球以及八大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旋转。
其实宇宙中哪有什么绝对中心?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我们现在之所以选择“日心说”,只不过是因为这样计算行星的轨道和规律会更方便更快捷,“地心说”则需要增加许多额外的数学公式才能勉强完成同样的任务。我们人类社会也是同理,之所以会有是非对错,会有道德和法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社会能更好的运行,让人们的生活能更方便更快捷。
什么?难道我们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为了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是非?没错,从哲学的终极意义上来看,确实没有。用八个字来表达就是:
只有立场,没有观点。
因为任何观点都必须建立在某个固定的立场之上,世界上没有无立场的观点,即使我们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如此。
8、
中国古代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个美男子宠臣叫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急于探望,偷偷驾驶国君卫灵公的马车回了家,被人告发后,按律应当被砍掉一只脚。
但是卫灵公却感叹说:
“弥子瑕真是一个大孝子啊!为了母亲情愿以身犯险。”
于是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更加宠信弥子瑕。过了几天,他们两人一起游览皇家果园。弥子瑕随手摘了一个桃子吃,香脆可口,于是把剩下的半个桃子递给卫灵公。如果是普通人面对此情此景,起码要翻个白眼。没想到卫灵公不仅不嫌弃,还很感动地说:
弥子瑕真是对我感情深厚啊!为了让我及时尝到美味连自己的口水留在桃子上都忘了。
然而几年后,弥子瑕从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变成了中年油腻男,卫灵公的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经常跟人说:
看见了没?这就是那个当年偷驾我车,还给我吃剩桃的家伙!⑥
你看,这就是人性。
9、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缺点也是优点。
说话直——没关系,这叫没有心机真性情!办事慢——不要紧,这叫老实稳重靠得住!精打细算——无所谓,这叫认真严谨心思密!
当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曾经的优点立马会变成缺点。
说话直?真是不懂礼貌没教养!办事慢?简真是愚笨呆板反应迟!精打细算?真是抠门吝啬小气鬼!
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是非对错,本质上都不过是我们个人的“好恶”而已。
说到底,都是立场问题。
小到个人,大到民族,莫不如此。假如你特别喜欢美国,并且觉得美国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灯塔。那么在你眼里,枪支合法化就是一种公民保护自己的自由,大麻合法化就是一种公民选择快乐的自由,贪污合法化就是一种公民政治博弈的自由,甚至连新冠疫情期间不戴口罩都可以是一种防止政府专制的自由。
最关键的是,这些解释在逻辑上完全无懈可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逻辑从来都不可能说服一个人的根本原因,除非你通过感情让对方主动改变自己的逻辑前提。说白了,人——总是先相信一个东西,然后才会在此基础上推理并构建出一整套价值体系。
换句话说:
每个人都是立场先行,观点只不过是一个跟班而已。
所以,无论是多个人面对同一个事情还是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只要立场不同,观点就会迥异。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就必然带有主观性,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纯客观。因为只要是人,就必然有欲,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无欲。所谓无欲,只不过是另一种化了妆的“有欲”。
10、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被老子称之为“玄”,那么“玄之又玄”指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并不难理解。比如说当我们理解了看似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本质上只是立场不同的时候,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
没错,这个结论确实超然物外,听起来也确实是在客观的评判梁启超和蒋百里、罗素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对错是非。但是问题来了,这个结论本身难道不也是一种主观评判吗?换而言之:
当我们说“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的时候,这句话本身——恰恰也是一种主观解释。
既然这句话是主观解释,那么就不是真理。反过来说,假如这句话是真理,那说明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条百分之百纯客观的真理,但是,这不恰好推翻了这句话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吗?
那么,推理到这里是不是能停下脚步做一个定论了呢?并不能!
因为我刚才在评判“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这句话自相矛盾的时候,我这番评判本身——本质上还是一种主观解释。
既然我这番评判是主观解释,那么就不是真理。反过来说,假如我这番评判是真理,那说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条真理都是自相矛盾的,都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但是,既然“任何一条真理都是自相矛盾的,都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那么请问:
这句话本身——是否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
如果包含,说明这句话不是真理;如果不包含,那说明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条百分之百纯客观的不矛盾的真理,但是,这不恰好又推翻了这句话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吗?
那么,推理到这里是不是能停下脚步做一个定论了呢?还不能!我们依然可以把这个逻辑游戏继续玩下去,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11、
你看,这就是思想上的“鬼打墙”。
我们顺着逻辑的路线在“思想的森林”里饶了一大圈,本来以为遇见了一条至高无上的真理之路,等到踏上后却发现,这条真理之路不仅没有带领我们走出森林,反而像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圆圈,不断地旋转,不断地否定和覆盖之前所走过的确定无疑的道路。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
真理之路就好像两根草丝相互交错互相缠绕的一股绳子,不断地向下否定,不断地向上攀升,没错,这就叫“玄之又玄”。如果你不懂这个逻辑悖论,那么很可能会吃大亏。
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婆罗门教的教主专门去找释迦牟尼辩论,两人约定好:
谁输了谁斩首谢罪!
结果到了现场,释迦牟尼第一句话就问:
你的教义以什么为宗旨?
这个教主不知道这是一个套路,非常自信的回答说:
“我以一切不受为宗。”⑧
这句话表面的翻译是:
我以不接受一切为宗旨!
其实他要表达的意思是:
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任何真理!
没错!这也正是我们前面所探讨的:
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
但是没想到,释迦牟尼直接反问了一句:
你接受“不接受一切”这个观点本身吗?
不得不说,这个反问直击要害。当时问的这个教主哑口无言,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然而走在半路上,这个教主越想越觉得“玄”,越想越觉得这个反驳有道理,于是又返回去要斩首谢罪。但释迦牟尼并没有计较,说:
“你回心向道即可,不必如此。”
于是这个教主当下就放弃婆罗门教,率领五百弟子一起加入了佛教。
但是请想一想,如果这个教主当初就懂得“玄之又玄”的道理,那么这场辩论还会输吗?恐怕就不那么好定论了。
12、
没错,当我们明白了真理总是“玄之又玄”,总是超越语言和逻辑之上,总是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道可道非常道”,才算是真正的站在了“道”的门槛前。所以老子才会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考资料】: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七•科学万能之梦 》
2、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导言》
3、《五灯会元•卷第一》
4、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中国人的性格》
5、罗森•克兰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 - 1923)》
6、《韩非子•说难》
7、《庄子•齐物论》
8、《五灯会元•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