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道德
⑴ 梁文道:我为什么不买房只租房
查建英:我听说蜗居电视剧里就有这么一个角色,就是姐妹俩,那妹妹就看见姐姐白领这种夫妇俩买房难,得多少多少年,所以她就决定走捷径,走捷径就是去当二奶,或者当小三儿,就是去找一个已婚男人怎么怎么样。就是从房子的问题引起社会道德问题了,这就复杂了。窦文涛:我没什么远见,但是我恍惚间突然感觉,大陆人如果说每月供房超过工资的一半,再加上这种可以为了买不起房子,达到可以去傍大款这种程度。我不知道这些事情在未来,我老觉得会引起点什么事儿。特别是如果经济形势越好的话,会引起什么呢?查建英: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这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的前提,就是说大家不敢闹事了,因为大家都想有房。就像以前孟子就说过,有恒产才能有恒心,你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房子,而且房供其实是一种责任,你对家人,你对自己都有了责任,而且责任是连续性的,你至少要供上20、30年,所以你这时候不敢乱闹事。窦文涛:所以说你看香港人有这个体会,香港人有一个玩笑,我就不大了然。他说你买房子,供房子,香港马上就会跟你说,千万别让公司知道。为什么不能让公司知道呢?他说公司要是知道你买了房子高兴坏了,就知道月月靠你这工资了,怎么整治你都行了。梁文道:对,没错,要怎么虐待你,就怎么虐待你。窦文涛:你不敢辞职,对吧?查建英:没错。梁文道:香港社会很和谐、很稳定,不容易闹事。窦文涛:但是我觉得香港人活的真很可怜,香港才是《蜗居》呢。查建英:那么一点点。窦文涛:我就觉得人生价值几何?老实讲我作为外来人口,我在香港觉得很快乐,我经常说我的快乐建立在香港人民悲惨的生活上。他住在那么小的房子里,每月工资的一半多就供这房子,过着那种压力很大的生活,但是他们就是这样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打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这么一个城市,给咱们游客点享受。查建英:我也是在香港住过两年,开始我还觉得,因为我不会说广东话,所以是不是他们比较排外,怎么我住了两年,很少有人请我到家里去吃饭,都是去饮茶,到馆子什么的。后来我才知道,家里就那么一点。我有要好的朋友,真是本地的,也是一个已经工作了几十年,那房子小的转不开身,厨房怎么去烧菜,侧着身进去。窦文涛:我原来在香港租的房子,那客厅是三角形的,一头长边摆了一个长沙发,你知道吗,我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就在我鼻子尖这儿。梁文道:所以我为什么不买房,因为我在香港的时候很早就觉得,我不要过这样的生活,我宁愿自己现在舒舒服服的,比较安全一点。那将来,很多人想的是将来的事情,但是我从来不相信将来,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而且更何况像我这种人,我将来会哪儿我都不知道。万一比如说我真要出家怎么办,有个房子很烦,对不对。窦文涛:比如说供款,有人跟我讲,就是说你有钱赶快还,因为利息很高,负担很大。但是又有一个经济学家跟我聊说能供30年,你就别供20年,你就这么供,有了钱也不要还。我说为什么?他说这个钱毛的速度,会比你的利息还要高,就是说你这钱到20、30年之后,那算废纸了,我不知道他讲的是不是危言耸听。查建英:而且不是有一个租售比嘛,房价高到这种地步,其实租房要比买房合算的多,这就牵涉到一个文化心理的问题,既然实际上更合算的是租房,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拼死吐血要买房。梁文道:我就是计算才一直租房嘛,而且我觉得你要小心一点看中国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高地价政策是怎么来的,虽然我们现在官方不会承认这叫高地价政策,香港是承认的,香港的政策就是高地价,因为他的土地供应有限,每年就卖那么一点,每年政府拿出来卖那么一点,这个楼价肯定就炒高。那今天中国的情况,很多城市的房价那么高,是因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卖地,因为中国的分税制,比如说地方政府,它的财政支出负担也很大,但是为了让大部分的税要往中央交,它能够用的钱不多,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就要卖地。那么卖地呢,中间难免牵涉很多别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讲拆迁,很多的争论其实就来自这儿。然后短期内他的房价还会高,就是这个理由。可问题是,第一如果供需的差距越来越大。比如说价钱再高,但大家已经脱离实际的话,这个怎么办?第二,就我刚才描述的那种财政状况,是不是还会持久呢?我们观察这两点就知道了。窦文涛:你知道现在买房都出什么招,香港人很实在,不一样。大陆人就靠机遇,最近网上有一个人他怎么卖房子,他的房子70多平米,然后再过几年可能就拆迁,现在估价是25万,他想卖30万,那么他就在网上说,我要找三千个人买彩票,一个人只需要出一百块钱,口号就是说一百块钱,你就可以买套房子,一个人出一百块钱,然后他说,我筹集了三千人之后,我到公证处去公证,最后抽奖。抽出来的那个人你中奖了,你一百块钱就换了一套房子,而他呢,发行彩票也收入了。梁文道:这就犯法了,私人发行彩票。
⑵ 梁文道《一百零一夜》: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道家是一个极其广泛的范畴。凡相信道的理论,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依据的各类行业,都可以称为道家。比如:中医、内家拳、气功,当然也包括道教,都属于道家。道家不一定出家,只是运用道的理论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而道教,是运用道家的理论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渐形成完整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法,而且主要是以出家的方式进行专业的修行的宗教。
⑶ 在中国古代,孝道和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谁会取胜
一般不会发生冲突,因为一切都以孝道为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尊敬兄长的人不犯上,不作乱。孝悌就是仁义的根本】。
所以古代很多皇帝以孝治天下,违背孝悌的就是冒犯最大的伦理道德。
梁文道: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姓王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这个大儿子很不象话,跟他弟弟借钱,他弟弟不借,那么这个大儿子就追着居然要杀这个弟弟。后来他爸知道了,这个姓王的老爸,把这个大儿子抓回来痛骂他一顿,这个大儿子还不听话,反骂他父亲。于是,这个爸爸干了一件事,把这个大儿子双手捆了起来,活埋了他,活生生埋了他,弄死了。
那么后来这个事儿当然给当地的官员抓去了,抓了去之后,最初就说这是一个因为子女违反教令,这个父亲无故杀人,所以是判有罪的。但是这样的一个案子得上刑部,结果上了刑部之后,刑部又有不同的说法,刑部说这主要就是儿子一开始就骂他爸爸,儿子骂爸爸是什么罪?死罪,所以他从来就该死,他爸爸执行了私刑,也就算了,不计较了。这就是以前中国法律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儿女辱骂父母,死罪,这是死罪。
⑷ 怎样评价梁文道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
这个节目中,主持人每天向观众推介一本书,选取的书籍包罗万象、涵盖万千,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所谓"开卷有益",通过每天"八分钟"的节目,梁文道和其他主持人们带着观众游览知识的浩瀚海洋,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产生思想共鸣,获益匪浅。
我读过他的节目文稿汇编的一本书《我想和你一起虚度时光》。书中所收录的书评推介,就涉及中外文学、地理文志、历史评论、社会发展、自然科学五个大类。推荐的书有最新出版的社会思想前沿著作,也有政治理论的"大部头",还有略显晦涩的自然科学理论研讨。但主持人们在推介的过程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语言诙谐有趣、生动幽默,给观众均能留下深刻印象。
前几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则题为“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书”的推送。文中,有10本书进入“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红楼梦》竟然排行第一,四大名著全部上榜;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马尔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独》。但是文章中也指出,“影响或知名度越广,可能吐槽得越多,反过来,吐槽得越多,也说明这部作品的影响越广”。《百年孤独》,正是这样一部影响了一代人创作风格的巨著。就我个人而言,初读《百年孤独》,确实觉得晦涩难懂。但梁文道先生是怎样向他的观众推介这本书的呢?
他从小说的开头入手解读,向读者讲道:"其实很多伟大的小说家都想做一个造物主,在小说里创造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世界,这当然是一种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种狂妄的傲气。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失败了,而少数成功的人,就会留下像《白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通过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分析,让读者明白这篇巨著的创作角度及风格标新立异之所在。
"得未曾有"部分,向读者推介了几位华人女作家的文学作品:萧红、王安忆、庆山(即安妮宝贝)。用比较文学的视角带领读者探究近现代话语女作家的文学成就。
“地文志”部分则向读者介绍了探讨香港地理文化的六本书。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对《香港重庆大厦》介绍。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本就令我印象深刻,而这本书的作者从人文研究视角出发,对重庆大厦这一地标做出了全景式的研究。
“来自上都的行者”部分中,向读者介绍了七部书,通过这七部书带领读者探寻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还探讨了古罗马历史,读完这部分,我对于罗马帝国这一概念也觉得饶有兴趣。
"道德战争"部分,则介绍了9本当代中外经济领域活跃的思想家们的最新研究作品,带领读者一窥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全貌;对当代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的积极关照。“以史为鉴”,研究经济史是为了观照今天和未来中国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虽然说中国的发展道路一定有其自身逻辑,但如果能避开别人的沉痛经验和走过的弯路,同时吸取他们的智慧,融会贯通,对我们是很有益的。”
最后一部分则介绍了七部自然科学著作,向读者推介了物理、自然科学、天文学方面的书籍。有时光机的原理、物理知识的科普、和对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探讨。我本人是学文科出身,平时很少涉猎自然科学读物,这七部书的推介,对我而言,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了解当今自然科学的一些前沿理论,实在是受益良多。
《我想和你一起虚度时光》——说是虚度时光,但读完这本书,实在是涨了不少“姿势”。在这个节奏渐快、人心浮躁的社会,泡一杯香茗,跟着《开卷八分钟》一起“虚度人生”,实在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⑸ 梁文道道长的人品如何_
“人品”——你是指他的运气呢还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或者是意识形态?
运气——这个要和他一起赌两把才知道。
个人的品德——按照尼采的说法,道德不过是一个人的保护色而已,到底是真皮的还是穿的迷彩服,作为公众人物,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极力维护自己的崇高形象,另一种是自认不是完人。他属于后者。
意识形态——他一直批评大陆有一种气氛就是,拿籍贯说事,同一句话,大陆人说没问题,他说的就会有人要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汉奸呀。
究竟如何,还是请自己多接触一点,你愿意相信是什么样的,他对于你来说就是什么样的。
⑹ 梁文道: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
这要看情况了。由于是普通人,所以往往会是这样。。。 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往往有一定局限性,所谓的局限性就是约束他们行为的一些人,事或者是其他一些因素。。。 这往往和一个人的阅历和价值观有关。。。 见多识广,理性的人有时杀人的概率会更大一些(有时,不是绝对)。由于他们看待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角度不同且角度更多,所以往往他们能找到一个符合逻辑且系统的解释方式来使杀人合理化,这样就会消除杀人的负罪感。但普通人就不一样,由于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限,且这些角度多受媒体,主流价值观和身边生活圈的人影响。杀人这种处理方式往往对于他们来说,发生的概率较小,一是受环境约束:害怕法律制裁,道德煎熬以及其导致的一系列对己和对人的影响。二是受价值观约束:杀人往往是要达到目的(除非是病人,这里不谈),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往往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克服上述重重困难的目标,换言之受一旦通过杀人途径获得某种东西,此种东西就会成为罪恶的价值观控制,使得他们不敢杀人。
上述为普通人与杀人之间存在的屏障,可见这层屏障是很牢固的,那么因此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人离杀人还是很远的。但是,人毕竟是生存在环境中的,环境往往会以一股力量击溃屏障,使人脱离正常状态。它可以是地震,是车祸,是股票崩盘,是战争,是疾病,是纸醉金迷酒池肉林导致的“小死”状态等等。。。 这些往往会在一定时期中击溃所谓的屏障,这时普通人离杀人的距离会近一些,但还有一定距离,这个阶段的人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将痛苦转移至自身,往往会出现的状况是自杀或其他可以泄痛的方式(也不排除杀人泄痛或以此报复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情况下,也有一定概率会杀人)。在屏障被击溃的状态之下,身边人的反应往往会决定,这个当事人是否会杀人的结果,因为人性会在最危难,最紧急的关头,不加掩饰的绽放开来,这时人性的力量是空前强大的,但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这股力量的不定向性很大,在这个时候一些人性可能不是很健全的人的反应,会成为一股最终将当事人推向杀人舞台的力量。那时,普通人离杀人就很近了。。。 (个人浅见,酌情吸取)
⑺ 求:张晓慧《哭泣的圆明园》、余秋雨《废墟》、梁文道《圆明园的道德故事》 全文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蹫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时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
⑻ 怎么看待梁文道说“中国人向来讲尊卑,今天只尊权和钱”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经过近几十年尤其是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人几乎将原有的传统道德抛却一光,在经历了暗无天日的青少年时光后,如今社会的中流砥柱群体都害怕极了穷,在这个心理阴影的左右下,凡是可以掌握更多资源的位置便成了群体之所向,这就是权和钱。
无可厚非,但从中华文明的传承来说,确实悲哀了些!
⑼ 跪求读梁文道写的盖茨行善的背后 行善作为一种兴趣有感 明天晚上之前 分数不是问题
我时常遇到一些把比尔·盖茨当偶像的年轻人。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告诉我,有一天我将在《财富》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看见他们的名字。但是当我问到他们想借着哪一种事业去获得此等成就时,原来的滔滔不绝却化成了片刻的沉默和迟疑。那是因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功成名就,而不是自己的兴趣。
然而,当年的比尔·盖茨中途退学,与拍档保罗·艾伦出来闯荡江湖,他们有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种身家名利呢?同样地,史蒂芬·乔布斯在车库动手动脚,用木板装拼出第一部苹果电脑的原型机时,大概也只是为了兴趣,觉得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很过瘾。回首往事,盖茨说他那时的志愿是要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部电脑,而不是当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终于履诺退休,挟着巨大资金全身投入慈善事业。往日大家批评他反竞争搞垄断,是许多IT人心目中的魔王,可是现在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了。没错,他几乎在每一个人电脑用家身上赚过钱;但他现在的作为等于是帮大家一起把财富转移到了第三世界的贫民和病患身上。面对如斯壮举,夫复何言?
于是再一次,大家又可以拿他当指标了,这回比较的对象不是充满野心的青年,而是那些形象不怎么样的中国富豪。许多论者借机批判中国富人的吝啬,可是,当我们只是着眼于富人的道德责任与慈善的条件时,很容易就会忽略了其它有意思的议题。例如以盖茨为代表的“创投慈善家”的崛起。
比起美国史上其它著名的大慈善家,新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只是为了抽象的慈善捐钱,而是对准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以“创投”的心态注资其中,着眼长期。一般创投基金的目的,是透过某种有发展潜质的事业获取最大的金钱利润,而“创投慈善家”则是借着一项有远景的非牟利事业赢得最大的社会公益。这一批新慈善家不会被动等待别人来申请领款;相反地,他们主动出击。
创投慈善家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他们不会像前辈那样,等到人生快达终点时才捐献自己所有,仿佛自己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只是财富。新一代相信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既然能在商场驰骋,干起慈善工作也一样会充满创意讲求效率。所以这些人或者在事业的高峰期就急流勇退,转入另一个战场,或者身兼两职,谋利行善两者并顾。如果说洛克菲勒那一代人身上还有少许新教伦理的影子,把财产当作证明自己获得“预选”的最大成就;这批创投慈善家其实是更俗世化的,以人间功业为目的。
印度裔澳洲名厨杰夫·甘比诺(JeffGambin)拥有一个餐饮帝国,还养了17匹纯种赛马与一辆劳斯莱斯。但是在45岁那一年,他毅然放下一切,改行为街头露宿者提供食物;同时开设训练班,让游民得到谋生能力。甘比诺迄今已经协助了一千多名露宿者离开街头。每个星期有两天,他更会亲自下厨做饭给他们吃。他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享受烹饪的乐趣。
阿森纳的球迷应该还记得老将汤尼·亚当斯,他当过英格兰国家足球队队长,但也曾经是个酒鬼。退休以后,他发誓要帮助所有运动员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不管那是繁华褪尽的昔年明星,还是一辈子在下游沉浮的普通运动员。亚当斯开了一个慈善诊疗所,让沉溺于酒精和毒品的同行重获新生。他说:“如果连英格兰足球队队长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酒瘾问题,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然后他一边担任某些次级球会的教练,一边研究运动员退休之后的生活问题,立志要让他们开展第二个生涯。
还有无数创投慈善家都把自己本业的目标从个人谋利转成了社会公益。没变的,是他们仍然留在自己的行业里:喜欢煮饭的煮饭;喜欢运动的仍然在运动之中;还有些发展商则免费开发贫民住宅;而巴菲特则仍然以赚钱为最大嗜好,虽然他现在是为了慈善基金赚钱。在这个意义上,比尔·盖茨也从来没有变过,他始终是那个想要改变世界的人;只不过他从前赚钱,如今行善。
当然,也有许多人真真正正地转了行。可是,那种转行往往是为了重新拾回自己当年因为要赚钱而放弃了的兴趣。比如说e-bay的共同创办人杰夫·斯克尔(JeffSkoll),童年梦想是当作家和编剧,离开公司之后,他专门投资拍摄许多深具社会关怀但不一定赚得到钱的电影,力图用故事去唤醒大众对社会不公的警觉。比尔·盖茨就从来没有变过,他始终是那个想要改变世界的人;只不过他从前赚钱,现在行善。
我们的问题,不只是中国富人有没有这份慷慨,而是他们有没有一个魂萦梦系的课题,更是我们所有人有没有一份赚钱以外的兴趣与理想。一个有嗜好有理想并因此发展出某种特长的人,可以在他觉得赚够了的时候,持续以自己的专长贡献社会,也可以在他还要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就兼职义工。许多国际非政府机构的义工都是平凡的工程师、建筑师、护士甚至建筑工人,一旦有事,他们就奔赴灾区各展所长。慈善不需要富有,最普通的家庭主妇能够为孤儿讲故事,最平常的清洁工也可以去养老院打扫(清洁或许不是兴趣,但行善却是)。
在我们拿盖茨和巴菲特等人来比较中国新贵的时候,还可以参考一下英国。这个国家现在出不了多少财雄势大的慈善家,但是它有2600万人当过志愿工作者,这差不多是英国人口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