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橐籥道德经

橐籥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12-08 00:09:15

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章(老子 春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1)橐籥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⑵ 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意思为: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⑶ “橐龠“念什么 我在道德经上看到的,

橐龠 音:tuó yuè

tuó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yuè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

⑷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是什么意思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意思是: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天地滋养着万物,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所以圣人不言仁,不争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报。

(4)橐籥道德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⑸ 道德经的问题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咱们要知道,人属于天地,就必定要顺应天地运行规则.天地运行规则相对于人肯定是正确的.下面再来看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两句要连在一起理解.
要做圣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就应当以百姓为刍狗,才能顺应天地规则.刍狗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它指代没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说的自性.万物相对天地是没有自性的.百姓相对圣人也应当没有自性. 这里就是讲治国之道,具体怎么让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另外的章节也和这句相互呼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的运行规则,和拉风箱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用比喻来解释上一句.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你不动风箱,就没有风,你拉动风箱,就有风出来了. 虚即是空,屈 指手臂弯曲,拉风箱手臂要弯曲的,不屈就是没有拉动风箱. 这里用动静结合来比喻天地运行之道,圣人治国之道. 圣人治国就要达到拉风箱一样的效果, 圣人一动百姓都动,圣人喊停,百姓都停,这就是治国之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规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还不如少说,自己悟去吧.这里的中是相对上句的多.

⑹ 橐龠的相关记载

《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大意为:“所以说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瘪,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以深长呼吸,推动全身的气液循环,使经络畅通、气液畅旺,匹配阴阳。
“无极”为灵性之乡,灵山为性宫,丹田为命宫。修真以橐籥开阖“性宫”与“命宫”。钟离师祖曰:无极玄关,取坎填离,人身八卦,橐籥上源,由丹田呼吸 至灵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转后,由下而上,火热上升,命宫灼闪,若隐若现,五脏六腑,沉痾宿疾,不疗自愈;百节四肢,九窍五官,七情六欲,与日渐消。精气之传,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转性。纯阳祖师五篇注之采金歌有云:未采药,立匡廓,交合之时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体枉为作。
通关达窍之法,也是用橐籥来达成的。通关达窍,内里乾坤,奥妙千层,层出不穷。穹苍宇宙,虚空无极,一呼一吸,氤氲二气交会和合的样子摩荡雄壮,摩空鼓荡也,一变之变,无有不动,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周而复始。
安炉立鼎法乾坤,煅炼精华制魄魂。先将身心修养好,次搏乌兔静中烹。一往一来名橐籥,清静无为始见真。

⑺ 道德经 其犹橐迭乎是什么意思

帛本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淈(屈),踵(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於中。

据传老子做过周室图书馆长,对周朝的礼制规定当然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又生逢乱世,诸子争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道德经的成文,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道德经全文充满着对礼制的批判,也就是对等级制度的批判,同时也否定了儒家宣扬的“仁”。本章的意思是:
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万物在其眼里不过是刍狗(刍狗:前面同学有回答),圣人也无所谓仁不不仁,百姓在其眼里也不过是刍狗。[前面是对仁的否定。那为什么呢?下面回答了:]你看天地之间,不像一个大的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穷尽,虽然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并且运动的越厉害,新生事物就越多的出现。[天地之间也没有什么仁与不仁,义与不义,没有什么礼制等级,却万物并存,并且不断有新事物出现。所以:]广博见闻,精于计算,工于心计,富有智慧,不如守住中。[所谓中,即是不去区分好与坏,不去区分仁与不仁。这是对君王对圣人的要求,对群体中的个体不一样,个体生活在某个具体环境中,需要判明形势,不断去避开风险,必然要区分。但区分归区分,心里不能倚重这种区分。一两句话很难说明白,建议和佛经对照着看,两者说的基本是一回事,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此段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8)橐籥道德经扩展阅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误解的一个词就是“刍狗”老子的“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

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多了都是废话,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言多必失,反而会遭到争论不如求得内心的清静,和乐而不为。

在自然面前,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规律生存、进化、发展着。人类不仅要用博爱之心对待自然,也要用博爱之心对待人类自己,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⑼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解释: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9)橐籥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