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苏轼与法治

苏轼与法治

发布时间: 2021-12-08 05:47:39

A. 有诗名和作者的法制古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 19.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2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2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词《江城子》) 28.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春夜》) 29.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B. 苏轼写的科举作文的名字是

《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回年(1057年)应礼部试答而写的文章。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宋代王安石执政后,立即对取士制度进行改革,废止了考诗赋,而改用经义,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



这种政论性文体称为策论。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宋嘉祐二年礼部进士考试策论的题目。

C. 苏轼那么聪明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他与司马光同流吗

这个问题牵涉到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熙宁变法等多个问题,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一、王安石与熙宁变法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危机为目的,史称熙宁变法。

市易务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商业垄断集团,需要大批牙人、仓库管理、催欠等大小的管理人员。北宋殿中侍御史韩川在《上哲宗乞罢市易》中揭露:“仓务占官六员,仓场专副、书吏、库级等不减百人,月给俸食几千缗。”

苏辙在《乞放市易欠钱状》中揭露:“市易催索钱物,凡用七十人,每人各置私名不下十人,掌簿籍,行文书,凡用三十余人,每人各置贴写不下五人,共约一千余人。以此一千余人,日夜骚扰欠户二万七千余家。都城之中,养此蟊贼,恬而不怪。此事之当行者四也。市易之法,欠户拖延日久,或未见归著,及无家业之人,皆差人监逐,遇夜寄禁。既有此法,则一例公行寄禁,然吏卒顽狡,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捽缚,何所不至。”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市易法》废罢时,东京城内欠市易务钱的行户共计27155户,共欠237万余贯,已致大批商户倒闭。

D. 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新政有什么错误,为何会遭到苏轼的反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著作收入《苏东坡全集》。



苏轼认为刑不上大夫是指审讯方法,不是指判刑,如果“厉法禁自大臣始”、“公卿大臣有毫发之罪,不终朝而罚随之”,小吏就自然不敢犯法了。

E. 苏轼《决壅弊》原文翻译

翻译如下:

苏轼开门见山指出,什么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无怨无诉,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决问题。其次是不能够达到无诉无怨,但只要百姓有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解决,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别。也算是天下大治了。

然后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体任何一处只要稍有躁痒,手就随即而至。“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但怎样才能做到“天下可使为一身”?他认为,重要的关键是推行仁政。所谓的爱民如子,视君如父。因此,“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实质上是儒家忠恕思想的观点。

笔锋一转,以“今也不然”折引当下,历数弊端。百姓有怨,求告无门。如诉之于天,如诉之于鬼神。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层官吏贪污不堪贿赂肆行。“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与前述两相对比,当下的危世败局已赫然在目。何至于此?

一般而言,法治是当政者的首选治国方略。文章把这个论点隐略了。而直接以汉唐朝和宋朝当下作为论据两相比较;“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

汉唐朝的弊端在于法制不明,导致“故小人以无法为奸”。而当下却是法网恢恢,举手动足皆涉法。但贪官污吏却以借法整人敛财,逃避罪责。“故小人以法为奸。”相比之下,结论是显然的:表面意义上的法治与否是起不到安邦治国实际效果的。

议论到此,不禁引人入胜。此路不通,途径何在?之后文章又另辟蹊径“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门的私利所致。都是变着法要以权谋利。政府系统患了“肠梗阻”。导致不能政通人和,令行禁止。这就是“壅弊”。

行文到此,才把中心论点“决壅弊”赫然亮出。在列举了王猛治秦的史实,分析了当下官场的各种弊端后,苏轼顺理成章的推出"决壅弊"的措施;“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苏轼的说法简而言之,政治要务实;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第一。执政者要励精图治,勤政为民,接地气,做好表率;管治要减省烦民扰民的政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有赖于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官吏队伍。他认为表面上的法治与否都不是关键的。

想法不错。但再仔细推敲,如何才能做到“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岂不是又是没有答案的答案。

苏轼还是儒家的仁政理想。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来看,以人治为基础的儒家仁政理想不仅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史实证明也是行不通的。毕竟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5)苏轼与法治扩展阅读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代表作品

1、《东坡七集》

苏轼的诗文集110卷。包括《东坡集》40卷,《东坡后集》20卷,《东坡奏议》15卷,《东坡外制集》3卷附乐语,《东坡内制集》10卷,《东坡应诏集》10卷,《东坡续集》12卷附校记。

2、《东坡易传》

”全书以“四库全书”中的《东坡易传》为底本,参照其它多种刻本进行校勘整理,并在每一篇章前写了简要评介,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3、《东坡乐府》

东坡乐府,北宋苏轼的词集。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延佑年间括苍人叶曾云间南阜书堂刻本(云间,即今之松江),该本子曾于一九五七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一九七九年,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允吉用影印元刊本作底本,并以《宋六十名家词》、《四印斋所刻词》、《︹村丛书》等本子中所及苏轼词作校,校点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东坡乐府》在宋徽宗崇宁二年与苏轼的其他著作集子一起被禁。

F. 苏轼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变法

【客观地分析历史,以敬畏之心评价人与事】

苏东坡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武装部副部长,下班时间种地、作诗、研究吃,发明了“东坡肉”,写下了享誉后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正人生如梦,便敬江月一杯吧;之前由于在献给神宗的《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站在守旧派的立场,表达对变法派人员的不满,被以何正臣为首的御史们批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从而引发乌台诗案,锒铛入狱,而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不计前嫌,上书:“圣朝不宜诛名士”,最好苏氏被神宗贬到黄州,让他捡回条小命。

两年后,王安石去世,苏轼奉旨写悼文,“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两人虽政见不和,最后却互敬互重,给我们留下许多暖暖的温情。

G. 决壅弊 苏轼文言文翻译

原文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苛痒,动于百体之中,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亲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

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为瑕;所欲与者,虽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为解。

故小人以法为奸。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昔桓、文之霸,百官承职,不待教令而办。四方之宾至,不求有司。王猛之治秦,事至纤悉,莫不尽举,而人不以为烦。

盖史之所记:麻思还冀州,请于猛,猛曰:“速装,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关,郡县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无留事者,至于纤悉,莫不皆然。苻坚以戎狄之种,至为霸王,兵强国富,垂及升平者,猛之所为,固宜其然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顾私;而府史之属,招权鬻法,长吏心知而不问,以为当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权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谓至繁,天下之事,关于其中。诉之者多而谒之者众,莫如中书与三司。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书听其治要。郡县钱币,制于转运使,而三司受其会计,此宜若不至繁多。然中书不待奏课以定其黜陟,而关预其事,则是不任有司也。

古之圣王,爱日以求治,辨色而视朝。苟少安焉,而至于日出,则终日为之不给。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废一事,一月则可知也;一岁,则事之积者不可胜数也。故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晨兴而晏罢。天子未退,则宰相不敢归安于私第;

宰相日昃而不退,则百官莫不震悚,尽力于王事,而不敢宴游。如此,则纤悉隐微莫不举矣。天子求治之勤,过于先王,而议者不称王季之晏朝,而称舜之无为;不论文王之日昃,而论始皇之量书。此何以率天下怠耶?臣故曰: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

译文:

苏轼开门见山指出,什么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无怨无诉,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决问题。其次是不能够达到无诉无怨,但只要百姓有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解决,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别。也算是天下大治了。

然后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体任何一处只要稍有躁痒,手就随即而至。“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但怎样才能做到“天下可使为一身”?他认为,重要的关键是推行仁政。所谓的爱民如子,视君如父。因此,“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

笔锋一转,以“今也不然”折引当下,历数弊端。百姓有怨,求告无门。如诉之于天,如诉之于鬼神。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层官吏贪污不堪贿赂肆行。“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与前述两相对比,当下的危世败局已赫然在目。

一般而言,法治是当政者的首选治国方略。文章把这个论点隐略了。而直接以汉唐朝和宋朝当下作为论据两相比较;“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

汉唐朝的弊端在于法制不明,导致“故小人以无法为奸”。而当下却是法网恢恢,举手动足皆涉法。但贪官污吏却以借法整人敛财,逃避罪责。“故小人以法为奸。”

议论到此,不禁引人入胜。此路不通,途径何在?之后文章又另辟蹊径“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门的私利所致。都是变着法要以权谋利。

行文到此,才把中心论点“决壅弊”赫然亮出。在列举了王猛治秦的史实,分析了当下官场的各种弊端后,苏轼顺理成章的推出"决壅弊"的措施;“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苏轼的说法简而言之,政治要务实;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第一。执政者要励精图治,勤政为民,接地气,做好表率;管治要减省烦民扰民的政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有赖于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官吏队伍。他认为表面上的法治与否都不是关键的。

想法不错。但再仔细推敲,如何才能做到“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岂不是又是没有答案的答案。

苏轼还是儒家的仁政理想。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来看,以人治为基础的儒家仁政理想不仅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史实证明也是行不通的。毕竟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7)苏轼与法治扩展阅读: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H. 有关法治的诗句、名言警句

法治的名言警句汇总如下

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2、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3、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4、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5、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6、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7、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8、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9、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

10、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11、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社会契约论》

12、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美国总统威尔逊

1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14、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15、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美)德沃金

16、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美)凯尔森

17、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18、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19、我不同意你说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2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21、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法)罗伯斯庇尔

22、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英国)瓦谢尔

23、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24、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战国)管子

25、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26、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27、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28、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29、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3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I. 研究苏轼思想的意义和目的有哪些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是以历代思想家对社会“治乱兴衰”的思考和实践为主要内容。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一方面士人面对战争之后社会生产生活百废待兴的局面,以救弊兴图为己任,纷纷提出各自的社会改革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祖宗家法”和“儒学复兴”的浪潮,文人社会地位提高,激发了其登上政治舞台的从政热情,形成了士大夫与君王“共定国是”的格局。苏轼的社会思想源于对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以引佛道入儒和对性情论、道德风俗的论述为理论基础,从君臣观、礼制、刑法、宗教以及经济思想与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以儒家的仁爱政府和等级社会秩序为基础而又超越经典的理想社会模式。 苏轼的社会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受传统儒家君臣观念的影响,苏轼认为只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才可以发挥统治阶级社会道德典范的作用。而在社会控制方面,苏轼不但受传统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影响而主张推崇礼治、兼用法治,将社会软控制与硬控制手段相结合,而且他还善于利用民众对宗教的敬畏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此外,苏轼受传统儒家“民有恒产,方有恒心”的影响,认为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就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因而对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水利工程和赈济灾伤等民生问题的解决给予了高度重视。 苏轼的社会思想具有综合性强、以礼为本和注重民生的特点。苏轼虽然将儒释道三教思想从学术上相互融合,并且肯定了佛道思想在平衡个人心理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但其社会思想依然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以德为本、以礼为教。此外,苏轼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始终贯穿于他的社会思想当中。苏轼的社会思想较同时代士人,因为对儒释道思想的兼容并包而更加具有现实性。因而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模式为士人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既可在积极入世之时追求圣人的兼济天下之道,尽职尽责;又可在挫折之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这种理想社会模式,不仅有利于调节士人在不同境遇时的内心状态,更加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自我调整,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总而言之,苏轼的社会思想因更加注重现实,不仅对北宋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社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历史经验。

J. 犯其至难 图其至远是苏轼的哪首词

出自宋代苏轼嘉佑八年在凤翔东湖苏公祠前院影壁上所作的《思治论》。

释义:至高至难的地方冲击,才能够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发起挑战,才能够达到最远的目标。意思就是,一个人敢于挖掘潜力,挑战极限,就能超越自我。

(10)苏轼与法治扩展阅读:

背景

《思治论》针对时之“三患”(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之弊,指出要“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又分别在《万言书》和《辨试馆职札子之二》中力斥时弊,又向神宗提出其改革纲领乃“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更力主择贤选能并望神宗能“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如此等等,可见东坡既非守旧儒生,亦非空腐文士,而是既谋革新、复图渐进的务实型人物。

“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是主张革新政治的。他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一○六○年)应“制科”考试时的试卷《进策》(包括《策略》、《策制》和《策断》共25篇)以及后来在凤翔判官任上所作的《思治赋》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改革主张。

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宋当时“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是关系国家存亡的主要时弊,以及这种弊病迟迟得不到革除的原因,在于皇帝的只务虚名而不求实效和大小官员们的因循苟且,不思改革。

而且针对这些时弊,提出了“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兵旅”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他主张“历法禁”,要像商鞅、韩非那样,“用法治于大臣,而后及于疏贱”;他主张“决壅蔽”,鼓吹整顿吏治,任用贤能,罢斥冗员,使下情得以上达。

在财政上,他主张“均户口”,“较赋役”,改变那种“富者地日紧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减少,”的极端不合理现象,刹住越来越严重的兼并之风,“使民得以少苏”;

他主张“厚货财”,“省奉给”,“节用廉取”,裁减“冗官”、“冗兵”,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军事上,他主张“教战守”、“训后旅”,教会平民打仗,“使民得更代而为兵,兵得复还而为民”,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巩固边防,抵抗辽、夏的侵略。

从而结束从前那种募民为兵,终身服役,在对外战争中,“使老弱不堪之卒,拱手而就戳,以百万之众,而见屠于数千之兵的悲剧。”

由此可见,苏东坡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主张变革的有理想和抱负的政治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思治论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