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入行
⑴ 法治强国的内容
法治强国的中国道路
刘小妹 莫纪宏
2015年10月26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指导,在法治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推进,形成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走上法治强国的中国道路。
回应法治建设的中国问题
我国发展越来越融入世界。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向。法治的中国问题与西方问题是不同的,认识法治建设的中国问题并将其阐释清楚,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抓住树立法律权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建设等法治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刻阐述了党与法、权与法、改革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着力构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各种国家治理手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协调配合机制。
关于党与法的关系,确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即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党必须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可见,党与法的关系不是谁大谁小的问题,而是如何协调一致、相得益彰的问题。
关于权与法的关系,强调必须维护法治的权威,即权力必须在宪法法律之下运行,包括:必须依法设定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必须依法规范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关于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明确“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指导思想,强调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在追求富强、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下,改革与法治作为强国路上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是简单的谁先谁后的关系,而是协同推进的关系,是“破”与“立”的动态平衡和辩证统一。一方面,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另一方面,不能因为现行法律规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在法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下,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依法授权,并及时总结改革经验,条件成熟的及时上升为法律。因此,完善依法授权机制也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平衡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构建法治建设的动态平衡体系
不同于西方文明强调主客体二元化的界分体系,中华文明以“合”为目标,注重在相互关联要素之间形成协调推进的合力。我国法治建设也特别注重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各要素之间,在法治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各层次之间,统筹协调、联动协作。比如,在法治建设与外部要素的关系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举措必须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在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基本要求中,依次展开和贯彻落实。在法治建设系统内部,形成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系统发展,促进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上下贯通。
⑵ 怎样从法治入手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是强化对权力本性的认识,树立权力运行必受监督的理念。如果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监督,那么必然滋生腐败犯罪。必须树立主动接受监督的理念,并逐渐养成接受监督的习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的监督。
二是深刻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制度预防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是要从制度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通过制度建设才能为权力运行筑起堤坝,规范程序,明确法度,防止出现职能缺位、失职、越权甚至违法犯罪现象。
三是树立法治理念,敬畏法律权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让更多的人接受法治的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办事。
⑶ 我国厉行法治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版必究”
所谓“有法可依权”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的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所谓“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⑷ 怎样厉行法治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⑸ 让法治深入人心,作为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我这深入一系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让法治深入人心,最大学生,我们在课余的时间或寒暑假去到工厂农村进行法制宣传
⑹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自必究”
所谓“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的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所谓“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⑺ 法治国家的条件是什么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助于培育和激发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的法律积极性
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大量的规则调整,从而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市场经济培育了社会的自治能力,造就了一支外部制约政府权力的经济力量
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
民主政体特征是主权在民,民主政体是法治国家根本政治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说明了国家权力的性质①国家权力源于社会,是社会上个体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择出来的②国家权力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才组建起来的,所以要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服务于这一目的,要对国家权力进行规范和限制
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制度基础
法治的良法基础是靠少数服从多数的代议制度和立法程序来保障
法律实施靠国家权力保证,国家权力又靠民主原则确立的
国家法治通过三权分立和宪政规制国家权力,而三权分立和宪政是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众多渠道参政议政,是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有力保障
民主政体限制国家权力的膨胀,大力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的自治能力
较高的全民文化素养,即需要特定类型的文化作为观念基础
法治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
要求正视事实,实事求是对待人性固有弱点、社会固有的矛盾以及法律自身局限
法治国家要求权利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社会中得到普及和弘扬:①对公职人员来说,自觉维护社会成员的民主自由②对普通社会成员来说,具备理性的权利观念,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对义务有正确的认识
法治国家的实现还需要发达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①制度意识:人们关于制度的观念②规则意识:指人们在行为处事,人际交往中,尊重规则,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和指引的意识。
⑻ 厉行法治中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
厉行法治中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呢?能做些大学生就能作业,你学好你自己的那什么专业出来为国家做贡献就可以了
⑼ 厉行法治要坚持什么和什么相结合
厉行法治要求坚定不移依法治国。
厉行法治要求全面建设法治中国。
厉行法治要求雷厉风行实行法治。
厉行法治要求持之以恒推进法治。
厉行法治要求不折不扣执行法律。
⑽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对我们的要求: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圧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