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上帝
A. 道德律就是上帝
没错!严重赞同你的观点!
真理,就只有一个。圣人不区分,因圣人心同;凡夫执著你我,因凡夫心异。
B. 全球调查:你觉得道德与信仰上帝之间是否具有必然联系
没有必然联系。
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约束规范。
无神论者也可以遵从一定的道德。
信仰上帝是一种信仰选择。
C. 黑格尔说:道德是 ……的上帝。原话怎么说的
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去的梦魇,或者说,人类自身得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使得人与“上帝”之间有一种斩不断的密切的亲缘关系。如是,“上帝”便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一点尤为突出地体现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之中,表现为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种种争论。尽管人类在诞生之时已对“上帝”抱有绝对的敬畏之情,但那时的“上帝”更多地体现为种种神话传说,还只是人类朴素的想象力的产物,是理性缺失的一种结果,是一种缺乏存在根据的“上帝”观。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为上帝寻求存在根据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此后,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成为西方哲学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主要包含有宇宙论证明,自然神学证明,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所创建的道德神学证明,康德将这些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归诸理性神学的内容。然而,由于思想的最终主旨的迥异,必然会导致不同哲学家对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康德和黑格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哲学巨匠,他们对上帝概念的把握由于二人的哲学主旨的差异而各显春秋,而对这两位哲学巨匠的不同上帝观的把握又成为了其后继者们不可逃避的课题。本文试图以《小逻辑》§49—51三节内容为参考文本,通过剖析这三节内容来展现二人对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从而突显两种不同的上帝观在后德国古典哲学史上的不同理论价值。
D. 上帝的道德标准生活是什么呢
上帝之所以制定了我们所应遵循的道德律,是为了使我们认识自己的罪,但上帝是超越道德律的,因为上帝是无限的,至善的,他不能用任何概念与定律来定义的
E. 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
毛泽东思想从始至终没有上帝,因为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毛泽东时代,人的道德水平是较高的。
F. 关于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
没有最新的研究成果,你可以去几个世纪前找找。
你看一下这个:托马斯·阿奎纳
G. 人类社会的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现实规则与上帝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人类道德:就是组织形式所建立的约束规范并且利益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组织团体内的一切精神及物质上的利益。 末学浅见!
H. 赫西俄德认为道德秩序来自于上帝
赫西俄德认为道德秩序来由神来控制。
I. 如果没有道德 上帝如何可能——论康德哲学的道德宗教观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道德无关于祸福,也即伦理学并不是谋求幸福的。但他同时又承认:人“所有期望都指向幸福”[1],那么,“只有加上宗教之后,我们才能希望有一天依照自己努力修德的程度来分享幸福。”所以,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引入了一个包含幸福并作为德性与幸福相统一的“至善”概念,并且成为了其伦理学的归宿,而这一规度便是指向宗教的。在康德看来,人的道德行为以意志自由为前提条件,人达到神圣以灵魂不朽为前提条件,人获得“至善”则以上帝存在为前提条件。那么,由此可见,在理论理性中所驱逐出门的东西,在实践理性中又全部被康德请了回来,在理论理性二律背反中只有可能性的东西到了实践理性中都成为具有现实性的必要的东西,尽管只是“公设”。为实践理性所要求的信仰就叫“公设”,上帝存在是“实践理性的信仰”[2],从而也宣布了实践理性批判研究开始进入宗教:“我的目的是公开表明,我怎样相信找到了宗教和纯粹实践理性的可能结合。”[3]那么这种宗教观从根本上说应算是道德宗教观,是由道德到宗教的,是反映人的思想意识行为的。
J. 如何理解康德“没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
意思就是,很多人用人的观念去看上帝,例如好像世界这么多苦难的事,上帝不管不顾,这样的上帝当然可怕。所以,康德说“没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就相当于一个反证的言论。这句话可以加上“假如”二字,就好理解了。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假如没有上帝,我就什么都敢做”那句话的意思一样,那句话就是告诉人,幸好上帝是公义,良善,慈爱的,不然,没有这样的上帝存在,我就敢做世上的罪恶的所作的事。幸好,上帝是存在的,而且是这样性情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