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的案例
① 违反道德的法律案件
你的意思抄是违反法律与袭违反道德要求间的关系并以案例解析吧。应该说法律规范与道德要求一般来说是统一的,只是道德要求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执行而已,道德要求相对法律规范抽象,缺乏系统性,道德要求是法律规范的前提、渊源,许多法律规范来自道德要求,因而违法行为即违反道德要求,简单举一例,如婚外情肯定与法不符亦与道德要求相悖,但有些时候二者可能矛盾,毕竟道德要求不是法律规范的唯一渊源。
② 法律与道德碰撞的案例有哪些
法律与道德碰撞的案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
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一、是否相撞;
二、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当天,老太的代理律师表示:对判决事实感到满意,但40%的赔偿比预期要少。而彭宇则表示不服此判决。
然而这件轰动一时的案子居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悄无声息的和解了。
200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两会新闻中心就“司法公正”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时透露,南京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最后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且双方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
我们暂且不管该案为何会达成和解,而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分析此案。
此案中,我们必须确定老太太是自己摔倒的还是被彭宇撞倒的。这是本案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本案定案的前提。是必须证实的,而不能靠推测。
如果是老太太自己摔倒的,那么不仅不能对其进行惩罚,当事人及其家属还应该向他道歉致谢,社会也应该支持和鼓励,并加以弘扬,而老太太及其家属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则应该受到谴责,以维护道德和法律的尊严;反之,如果是其将老太太撞倒,则其应该负担全部的医疗费用及相应的康复疗养费用。而法院更不能光凭推测来定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法院的判决可谓荒唐之极,是一种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对社会道德的践踏。
但是法律有它的准则,它是无情的,也不会考虑什么道德因素。此案中,由于没有弄清楚老太太是否是被撞到,因此无论法院做出什么样的判决,都是有悖于道德的。
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该案之所以在网络和新闻媒体上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国民的法律意识提升的表现,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类似情况。此事件发生之后,我多次听到有家长如此教育孩子,“以后碰到有人倒在地上一定不能一个人去扶,最好叫别人去,或者跟别人一起,如果附近实在没人的话就最好别管。”由此可见这个案件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可是有这么一个先例在眼前谁能不提防。毕竟人人都需要必要的自我保护,谁都不希望做好事还要承担所谓的法律责任。如果是这样那我宁愿不做好人也罢。但是根据法院做出的判决,我们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将被无情的践踏。
不可否认,当前社会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即使不是人人都以助人为乐,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不会出手帮助别人,不过也不至于违背基本道德去做伤天害理的事,违法犯罪的毕竟是少数,通过撒谎的手段去伤害别人的人也不多。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老太太及其家属即原告误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法官在判决书说理当中阐明的社会情理,并以此为由作出不利于被告的结论,在道德导向上确有不妥之倾向。如果这样来认识情理,那么我们还需要发扬雷锋精神吗?就算不是雷锋,难道我们当今社会已经不能相信存在这样做好事人了?我认为,我们生活当中并不缺乏这样的好人好事,至少我们应该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大多数人也许不会像雷锋那样天天做好事,但偶尔做回好事应该不是不可能的。而该案的判决却几乎把做好事的可能性忽略,事实上就是对当前社会的道德水准评价过低所致,而且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公民做好事的积极性。
因此,在执法机关处理类似的法律与道德有一定抵触的案件时,应当慎重抉择,既要维护司法的公正性,也要兼顾道德的尊严。而且立法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也要充分考虑道德的影响,千万不要让法律吧道德的腰给撞折了。
③ 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案例
N年前,某食品公司处理过期食品(并未变质),路遇一群灾民,就把这些食品给灾民吃了。从法律上说,向公众提供过期食品是违法的,从道德上说,这些食品并未变质,给灾民吃了,能让灾民填饱肚子。虽然过期,总好过饿肚子吧。所以,这并不违背道德。听说这个公司叫麦当劳,至于是否真有此事,我就不知道了
④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案例
法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离开了法与道德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就不能正确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法与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受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相对立,而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一致,起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说来,凡是为法律所反对的行为,也是统治阶级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为法律所要求的行为,也是为统治阶级道德所倡导的行为。
有些关系只宜由道德来调整,不宜由法来调整(如爱情关系、友谊关系)。有些问题必须由法来规定,而不属于道德评价的范围(如国家机关的职权划分,诉讼程序上关于计算期限等规定)。更多的社会关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但具体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4)道德法律的案例扩展阅读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⑤ 法律与道德案例分析
王老师是某市教育局普教室的教研员,利用职务之便取得了小学综合实践版活动教材的编写权权。他组织了一批老师编写了一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并通过教育局发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他的教材,从中获利。
请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材料中的王老师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教科书的编写,并在没有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期教材,并从中获利,这是不对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因此,应对教育局直接领导人和张老师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收非法所得收入。
⑥ 找5个关于道德或法律的案例小故事!急急急!
1、解救奴隶
鲁国曾经制定一条规则,如本国人在外国能赎回一名鲁国奴隶,鲁国将报销费用且有奖励。这个制度解救了许多在外的鲁国奴隶。
一名道德高尚者解救回一名鲁国奴隶后,向鲁国国君提出不要报销费用且不要奖金。国君向孔子提出在全国学习此人,孔子说绝对不可。
国君急问为何?孔子说:如果将此人树为榜样,以后有国人在外国遇到鲁国奴隶该如何办呢?花钱赎回奴隶回国后,如向国君报销费用领取奖金,则道德不够高尚可能受人鄙视。
大部分人也不会自己负担全部费用去做此事,最后的结果是可能导致无人再在国外救赎奴隶。
因此不可能要求人人道德高尚,只有人人能遵守规则将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
5、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
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⑦ 求几个符合道德却违反法律的案例
分别从中外举两个法官判决典型的案例吧:
美国纽约州的毒杀祖父案:埃版尔默为权了他祖父一大笔遗产用毒药杀害了自己的祖父,这笔遗产其实已经立遗嘱留给他了,但他怀疑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会更改遗嘱而使他一无所获,因此他杀害了他的祖父。
而那时法律中并没有规定“被继承人为了遗产杀害继承人就无法获得遗产”当时法官对该案例确立了一条法律原则,即:“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得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极其符合道德,却与法律有悖。
中国一个典型的就是对二奶”继承权的无理剥夺之案:黄某遗嘱中将财产部分给予照顾他的二奶,妻子起诉,法官将二奶继承权的剥夺。这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法官从道德角度作出所谓“公序良俗”的案件,却被丛多法学家以为不合法。
举了2个都从法官角度来说很典型的案例,希望满意。
至于其他从公民角度的案例:如父亲杀死恶霸儿子,村民私设“公堂”这样案例很多去网上搜下吧,这里就不多说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⑧ 法律道德案例分析
法规与道德案例分析
小林的父母是农村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小林上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父母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还不如像同村的女孩们去广东打工。于是,开学之前小林父母委托同村的人带她去了广东一家工厂上班。开学后学校老师与乡镇干部来到小林家,劝其父母让小林重新回学校学习,却遭到其父母的谩骂。她父母说:“女儿是我们的,要不要上学是我们家自己的事,与外人无关,不需要你们来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和法定监护人应当使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上述材料中小林读初中二年级,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和法定监护人应保证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辍学。小林父母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侵犯了小林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还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所以,小林父母的话是不对的,乡镇干部有权监督小林的父母改正错误。
三、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我认为政府要加强宣传,让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父母认识到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同时,提高农村儿童、少年对接受义务教育的认识水平,使他们认识到接受义务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权利,同时也是一项义务。此外,
政府和当地村委会还应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帮助这些家庭履行送子女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
⑨ 道德法律案例分析
1、三人构成故意杀来人罪。明知被害人自长时间在水里会导致死亡后果,任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具有刑法上的杀人故意。结合其造成的后果。扔石头的行为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最先带头扔石头的为主犯。
2、孩子上大学之后如果还没满18周岁,对方有义务支付抚养费;如果已满18周岁,就不知福抚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