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食色
『壹』 什么是孔子的“食色性也”,什么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无为而治其实是道家思想,是由黄帝和老子的学说而来的。每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的时候,为了恢复国内的生产和经济,都会实行一段时间的无为而治。比较著名的是西汉初年,陆贾根据黄老学说综合当时国内情况,提出不可“极武”,不能“用刑太极”,而要“文、武并用”,即所谓“无为而治”。请参看《新语·无为》。刘邦及后来的几位皇帝都奉行了这一政策,使得饱经战乱的国内生产有了极大的恢复,这才有后来的文景之治。
『贰』 老子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第十抄七章
1 太上,下不袭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
2 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叁』 性无善无不善说是谁提出来的孔子,老子,还是其他人
世界上伟大的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辩论家---‘性无善无不善’命题的提出者告子
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他以木材作成器皿为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孟子反辩说: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这回辩论的下文如何,没有记载,好像是告子输了。其实,孟子的反辩并不合逻辑,因为没有先论证以杞柳作器皿是违反杞柳的本性的。显然,告子并没有被驳倒。在另一回辩论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急流的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反辩说: “水信(诚然)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里的下文也没有说,好像也是告子认输了。其实,孟子论证的逻辑性太差。向下流是水的性,向上跳跃或被提上山不同样也是水的性吗?这正好给告子补充了论证。又一回辩论中,告子说:“生之谓性(生来如此的就是性)。”孟子反辩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都答说“然”。告子对性这样的理解是不错的,因为不同东西的白都是不同东西相类似的一种性。但孟子却把话头一转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了这样说话完全不顾逻辑,因为不同的东西可以有某种相似的性,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所有的性都是相似的。在又一次辩论中,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认为食色是性,这是一个正确的根本命题。他说:“义,外也”,也是正确的。至于仁内之说则有问题。但孟子对仁内之说并没有表示反对,对义外之说则极力反对。至于食色是性则孟子并没有表示异议。总之,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见解并没有被批倒。但除仁内之说不对外,告子也还只知道“生性”而不知“习性”。
在中国古代众多论性的善恶的思想家中,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但告子的思想一直被贬抑,直到清代后期的龚自珍才特别把它提了出来,并加以发扬。
『肆』 食色,性也。这句话是老子说的还是孔子说的
是庄子和孙子一起喝酒时候说的 一人说了半句
『伍』 “食色性也”源于何处
孟子·食色性也
食色虽然人固有,原於形气所由根。
苟徒即此名为性,太极之真已弗存。
『陆』 食色性也—这是孔子说的出自何处何意
“食色性也”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孟子说的。其实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却不是孟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柒』 食色性也:谁说的老子还是庄子
告子。“食色性也”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孟子说的。其实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却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和孟子同一时期的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也无恶,有类太极。
『捌』 《道德经》里好德如好色是什么意思
个人理解,对品德的追求要像男人对美色的追求一样,执着并乐于其中。(和老夫子的那句“要像好色一样好学”异曲同工)
『玖』 食色,性也。这句话是老子说的还是孔子说的
出自于《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拾』 老子名言
老子没有说,出处在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
将心比心
【释义】 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示例】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三十八出:“太尉不将心比心,小子待将计就计。”
【近义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反义词】:恩将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