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中的无

道德经中的无

发布时间: 2021-12-11 03:17:16

㈠ 《道德经》中,“无”字出现了300多次,“无”有什么含义

“无”字的含义是不刻意的去做,不做多余的事情以及步骤,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自然法则,都要以遵守自然法则为前提来行事。老子生活的时代还要早于孔子百余年的,有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说法是,老子是一支来自印度的传教士的团体。所以,他的行动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根据一些非正式的记载,印度人的长相都是形象各异,和正常人的长相区别很大,感觉就像是年迈的老人一样,所以也就有了老子是老者的这层含义。

㈡ 道德经中有与无的关系

以下纯属个人理解。
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无或者道,原本是没有任何名称的,也不具有任何形态。但为了说明一些问题,需要它来表达,而强加给它一个名称,道。
有,也就是万事万物,具有具体的形态,可见可触。万物统称为有。
无,用来命名天地的原初,也就是本原(无并未指代虚空之意);有,用来命名世间的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言明,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冠之以名,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名。
有与无,同出于一源(我理解为:有与无,都是为了方便而对自然万物之源的概括,以便于我们对它的模拜与领悟,就如同我们的姓名一样,叫张三亦可,叫李四亦可,有个代称就可以),都是居万物之上而深不可得的本原——玄,对玄加以探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体会玄的玄妙深奥,但一旦领悟到了玄的奥妙,就犹如一道门一样被打开,就能体会到万物之本质本性及其奥妙(此妙小于玄之妙)。

天地万物生于有,也就是说万物的本原是有,而有,是老子冠之本原的一个名称。而这个本原的本原是无,无,是老子冠之以玄之深妙的一个名称,是万物之有的开始,其意我认为并非指代虚空。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道,应该就是无,一则为有,一生二,二乃为阴阳之意,此后阴阳相克相生,而生万物。

要理解老子的这些话的真正含意,还得对道德经加以研读,对其译本多加参考,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事物加以感悟,才可以得其玄妙之意。并加以深入体会。

此短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㈢ 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无与有一定是同级的,老子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个人更偏向于无的力量,内无形无态又可以化为容有形有态,所谓无中生有,只是一个感观认识,两者依然是同级的。

1楼的说二者肯定不同级别,那如何解释有无相生,高低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何况有与无本身能够生长并且被区别出来,那就是说一开始连有无都没有,连没有都没有,那不正是有么?难道有比无还要先形成?

“这一点,和我们现在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一样的,不能象我们现在的某些所谓专家在解读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一样生硬的将这种辩证用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抽象起来,给我们现在的学生对祖国的哲学产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错误引导。”我觉得你这种只抠住书本而不进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错误引导。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不会有无,为何缺一不可?因为两者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以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至于为何要形成两种相反的内容而存在,这个道理我不需要在这里解答。

㈣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中“有”和“无”是什么关系

互补相成,又互相转化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虚无的,所以无生成有,有中又有无。
万物以后又会消失回到无的状态,像植物枯萎,动物死亡。等。

㈤ 道德经里无无既无的意思

“无无既无”,这句话出自《清静经》直译是:连无也没有就是无。第一个“无”,是指“非”,是否定的意思;第二个“无”,是针对“有”而言的“无”,指的是相反和相对;后一个“无”,是指没有和不存在。有是虚幻而现的,无也是虚幻而说的,非有也是一种假设,非无也是一种猜测,这些都是自我心中虚妄的幻觉。而后说,既然有不是真有,无不是真无,非有非无也都不是真实存在,这种状态才是最平静安定的内心境界,认识到这一点,将知道什么本来的清静。
连无也没有就是进入了道境,就是得道了,就是领会了人生的真谛。借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缘起性空,那么,还粘滞什么而带来苦恼呢?一切都湛然宁静了。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还不究竟,还要"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既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直至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渐入真道""名为得道"。经文大旨,主要是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而且没有荒诞无稽的神话色彩,在道经之中不失为纯正之品。

㈥ 道德经中的“无”到底是指什么什么意思求大神帮助

“有”与“无”二字,《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时常提到它们,然而今人对此二字的理解却大有偏差:有的认为是指具体形物的“存在”与“不存在”而言,这个“存在”与“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觉知器官所决定的;有的干脆认为是指“某物看得见”与“某物看不见”而言,譬如将人活着称为“有”,人死火化了而称为“无”。对“不灭论”学得好一点的人则认为,无论形物存在与否或人活着与否,其中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生灭的,所以“有”与“无”是指“形”、“象”而言也。 上述诸说法不能说不对,只是不符合《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的本意而已,那么其本意是指什么呢?除了“不灭论”的一层意思之外,本质应是指我人乃至万物的识心而言也。 看过佛家《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我人的识心并不是那个真正的“心”,那个真正的心是“不知不觉”的,也就是《庄子》中所说的“庸矩知”,也就是“知而不用”;唯有识心才形成了万物的自身,唯有识心才能识别万物。譬如一个植物人,既不能说他死了,又不能说他不活着,若说其还活着,何以连人都认不得呢?若说其死了,又何以知道喂他而懂得张嘴呢?可以说,他的识心并未全死,只是识心中的意识心死了而已;如此说来,“有”与“无”则应是指识心中的意识心而言,《道德经》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指识心与识心中的意识心两方面而言也。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初只是一派浑沌,忽起一动,于是识心也就随之而渐成了,此时虽有了点识心但却未发生作用,此即谓之“无”也。由于这个“无”的作用是后来所产生万物的第一步,故曰“无,名天地之始也”。那么此处的“天”、“地”,是否就是指头上的天与脚下的地呢?非也,此二者也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如果将那个浑沌之心叫做真心或道心的话,那么它的一动即谓之“天”,它的一静即谓之“地”,一动与一静的作用就渐长了识心,故曰“天地之始”而不曰“万物之始”也。 因为“有”了识心的作用,所以才产生了万物,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说到这里不免要问,植物人为什么不认得万物的呢?你会说“那是因为他没有了意识”,由此而知,意识心才是我人认识万物的根元。人类当初并没有意识心,就连婴儿也没有意识心,人类长大了才有了意识心,所以也就能识知万物了;由此而知,万物早就存在了,只是我人不识得它们而已,不识得则等同于“无”,识得则等同于“有”,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德经》不是在讲什么世界的形成,当然也含有世界形成的原理在;《道德经》也不是在讲“如何认知世界”,当然也含有认知世界的道理在;《道德经》主要是讲如何使我人恢复道心的,而恢复道心的第一步即是除意识心,继而除识心,最终达到“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五蕴皆空”只算是归入道体了,但还不能发生道的“妙用”,只有体、用皆具才是完整的道,所以必须“即空即有”也;这个“即空即有”,即是“常无”与“常有”,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

㈦ 道德经·无之为用的解析

这一章老子讲的是“无”和“有”的相互关系问题。“无”和“有”并无矛盾,他们相互依存而统一,如同人的手心和手背,成为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不可分离,它们统一而不对立。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车轮中间空无,可以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车子的功用;瓷器中间空无,可以用来盛东西,从而发挥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间空无,可以用来住人,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子通过这三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物体,它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置的方便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虚无的地方。
所以佛家说“没有不二”,心经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类似的道理。

㈧ 道德经第一章里的有和无是什么意思

道之全体本来抄是圆融而不可说的,但是凡夫既然已经迷失了这个本来的圆融,也只好用具有二元分别特点的语言来说。

道之全体本来就圆融而不失明了,但是因为【无明错认】而虚妄地产生了【能明】与【所明】的二元对待,于是就把那个本来圆融状态称之为【无】,或称为【先天】,也就是【天地之始】;把那个无明的二元对待状态称之为【有】,或称为【后天】,也就是【万物之母】。其实,所谓的【先天】与【后天】也是站在二元对待的状态来说的,一旦回归本来,消融所有二元对待,达致全体,如如自在。

㈨ 道德经·无之为用的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㈩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是什么意思

是有形和无形,事物本质是无形的,但是发挥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举回例,泥土算是无形,但可以把答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
能应用到学习中的,比如你掌握一种记忆、学习方法或一套公式(无形),那可以应用到许多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形)。李小龙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体现这种思想。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