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
A.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B. 《道德经》第二章第六节如何理解“圣人无为
文化国学《道德经》元派详解
第六节如何理解“圣人无为”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实际掌控者就是“道之用”,而且至始至终都以阴阳太极的法则掌控着一切的生灭变化。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个比较复杂。我们还是先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吧,因为这个大家有个共识,就是“不妄为”。
社会就是一个大森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有的人私心重、有的人又大公无私、有的人善、有的人又是十恶不赦、有的人老实巴交、有的人又尖又滑??。如果真正的无所作为,那么,人们就会“自由发展”。那些善的、老实的、公心的人如何能够是那些恶的、奸猾的、私心重的人的对手。在这个状态之下,以博弈论的模型推理,社会会自发形成一种良性默契(长期的交往,利益最大化的状态是以信和善为基础的),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不至于消亡,才能利益最大化。但这个社会默契,不是每个人都会遵守的,所以,这个社会会在宏观上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形象,但微观上却是风起云涌,动荡不安。当微观的波动,影响到了宏观层面,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被洗牌,血洗一遍或者几遍,直到新的默契形成。这是一个没有政权的模拟社会,而政权的建立却是必然的。
在资源匮乏的时候,大家或许抱团取暖,推举出领导者。在资源丰富后,因为私心或者其他原因,自发的要去争夺领导地位。有领导者,有良性的社会默契,那么这个领导者依照这个社会默契执行,就会像大树一样,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因为良性的社会默契根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说白了,就是百姓。百姓就是根,政权就是枝叶。
但即便是大家起步一致,也总有人过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更何况站在制高点上。如果领导者胸怀天下,知道政权的根脉所在,本本分分的依照良性的社会默契行事,那么社会整体必然良好,至少宏观上是不错的。如果领导者自己就不是善类,或者懒得恪尽职守的按照良性的社会默契行事,那么根脉就会断绝,大树就会凋敝。这不是一颗树的结束,是一场太极的倾覆,血的倾覆。
这一切都是阴阳的规则,自然而然,要想枝繁叶茂,就必须根深蒂固,要根深蒂固,也需要枝繁叶茂去统筹管理。但要使得整个社会都依照良性的社会默契运行,那么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管理了。整个宇宙的生灭变化都归于阴阳规则,是规则主事。所以,管理不是肆意妄为,而是把这良性的社会默契以规则化的形势制定法。“道”以规则生灭万物,人以法度规矩四方。
所以,君子无为,是以维持社会自身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太极之道当中去把“默契”规则化,以法定天下(这就是黄老法派的源点,元派学说坚决支持黄老法派)。
而作为个人,无为的表现在于“合于道体”,以“无极”同。却又能够效法天地,效法道,不动而动,显化生灭之情造化万物。做个比喻,像是两个维度,入了无极,不动不静,是恒常如一的,而在这个空间中却又不是枯木,是活生生的人(这个比喻有了分别,所以完全按照这个比喻理解就不是“无极”了,不动而动才是关键)。
请点击关注
??
上一节:《道德经》第二章第五节一无是处的“道”和万能的“道”
下一节:《道德经》第二章第七节“无为”的基本面貌
??
注
关注
请关注
请点关注
请点击关注
??
C. 逐字逐句解释老子道德经的第二章和第十一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D. 老子《道德经》第二张体现了对万物的什么态度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章体现了对万物只有无为的态度,认为万物起源于道。
E. 求教:《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么解释
以上的解释都不太贴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本质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观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从这个意思出发,“美”的意思就是标榜美,“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会制作虚假的美,过度的美,如:公司里制作销售冠军排行,这样造成有的人东拼西凑的往自己身上拉销售额,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场过度开发,违背了市场和产品相辅相成的成长规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进一步强调。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种美的标准,就会出现虚伪的美,过度的美,这样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会出现假善、违背规律的善,这样就从总体上不善了。
F.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最佳注解在哪里
在我这里。
白话全解老子《道德经》选登之六
照直说
第二章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定出了美的标准或明确了美的含义,正因为如此,与美对立的“丑'就出来了,“丑”这个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丑”这个标准就是这样定下来的。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善良的,正因为有了善良行为来做比较,对应的,什么是丑恶的就区别出来了。丑恶,就是这样比较区别出来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和无是相互伴生的,难和易是相对而言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高和下是通过比高低比出来的,音和声是通过看它是单一的声音还是混和的声音区别出来的,先和后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切现象都是客观事物比较固定的规律。[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所以,聪明的人做自然而然的事,不去做人为生出来的事,他用行动去影响别人,他用行动去引导别人,他用行动去教育别人,不会只说不动,不会去做弹花匠的女儿----会弹不会纺。他尊重世界万事万物,不去干预它们的生长、发生、发展情况,要从这里开始到那里结束,不应该这样生长、发生、发展要那样生长、发生和发展,也就是不把个人的意志和意愿加入世界万事万物中。他有所收获,他有所成就,他取得成功,也不居功自傲。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也。]
也只有不居功自傲,看淡收获,看淡成功,看淡成就,才会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原文:天下皆知①美之为美,恶②已③。皆知善④,斯⑤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⑥也,高下之相盈⑦也,音⑧声⑨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⑩居a无为b之事,行c不言d之教e;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f唯弗居g,是以弗去。
注解:①皆知:都知道。②恶:丑,丑恶。③已:通“矣”,感叹词。④善:善良,好的行为。⑤斯:这,这就是。⑥刑:较量,比较。⑦盈:通“赢”,输赢。⑧音:多种乐器发出的音响是音。⑨声:单一乐器发出的音响是声。⑩圣人: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修养好的人,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等等。a居:按照。b无为:不去人为,不去干预,不去干涉,不那样做。c行:实行,采纳。d不言:不说话。e教:教育,引导,启发。f夫:只有,也只有。g居:自居,据有,占有。
说明:
老子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真是看得透澈,从物质世界的成双成对现象(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和人类社会的成双成对现象(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说起,告诉我们,有的要看淡它们,有的要尊重它们,有的要遵循它们。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最好的办法,还是顺其自然好。有的(美的,善的)我们过分看重了,它的对立面反而更加突出,只有看淡美的善的,才能无所谓丑和恶,才有可能丑恶不那么更加丑恶。当然了,老子在这里不是和浠泥,要人们容忍丑恶,纵容丑恶,恰恰相反,他是反对丑恶的,在他整个道德思想体系中自始至终都在反对丑恶,都在不断地提出消除丑恶的办法。主张人们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看重和追求美的善的,这样有助于消除丑恶。
G. 《道德经》第二章是什么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内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容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全文见:http://tieba..com/p/1246480430
H. 道德经第二章疑难,请高人解答
说这么一段话为了表明凡事都是相对的,不必刻意追根究底,既然如此,就不要太执着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好恶,功成业就而不自居。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I.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和赏析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评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解读]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J. 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专因为有恶属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