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道德传统
『壹』 如何科学对待中国古代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良莠混杂,瑕瑜互见。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中逐步形成、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巩固和发展的。汉代以后,儒家思想被封建化,成了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一直延续上千年之久。因此,科学地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仅要把握和肯定其优良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其陈腐方面。对于传统道德中的积极方面,我们应当加以继承;对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消极方面,我们则应当批判和摒弃。因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取其精华,祛其糟粕,按照当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中国道德传统以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经历过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五四运动前后,以“打倒孔家店”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文化,曾经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当时,对于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态度,更没有能够提出积极地建设新道德的理论,因而也就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地提出了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正确地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和方法。但是,由于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因而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包括优秀道德遗产的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问题,也曾出现过某些偏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问题上,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已经越来越走向成熟、理性和科学。
『贰』 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德治传统是这个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集前人德治思想之大成,提 出了“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德治思想。他的思想,一方面,被后来的儒者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德治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被后来延续 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开明君主不断地加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德治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富于操作性的政治方略、制度、机制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德 治传统。
『叁』 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学习借鉴传统道德,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即强调继承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继承。今天,我们应当去除“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的愚忠愚孝思想,同时要鼓励和提倡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首先要坚持“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努力践行借鉴积极内容。
其次,要坚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中止和取代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模式和民主社会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割裂了人类道德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关系,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明和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
『肆』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对中华的传统道德采取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现代华的视角改造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华服务。
『伍』 论述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道德 ,顾名思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而中华传统美德,正是我们中华儿女所传承和发扬的
,“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儒家学派既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完整体系,肯定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为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他们特别注重“立场”的修养意义,认为“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夺帅焉,匹夫不可以夺志”(《论语·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远大,崇高“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员与议也”(《论语里仁》)。“克己”是说为达到一个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与主观偏见,使自己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学习”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经典里,“学习”主要是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学习与了解。《论语》的开篇词,便是孔子对道德学习的感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将道德学习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不仅要学习经典,还要向道德先进典型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学而》)。“内省”就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察觉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即时发现即时改正。曾参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上)。明代的学者王阳明,总结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对曾参“内省”的丰富和发展。他主张每个人应经常在闲暇之时,把自己的好利好货等私欲认真的清查出来,按照圣贤的道德理论,严加批判,将之消灭干净。“如去盗贼,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务必使其扫除净尽”;“又如猫之捕鼠,一眼盯着,斩钉截铁,务必将其消灭净尽,廓然大公,方始为快”(《传习录·下》)。“慎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礼记·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为在无人所知,无人关注的地方,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须自觉主动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独”的方法和境界,是一个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反映,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
『陆』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当代评价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杜会公德建设的价值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对社会风气的好坏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德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完善,因此全社会应承担起促进我国社会公德规范体系的形成,但其需多层面去努力.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因此,孟子讲的仁、义、礼、智“四端”以及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理论,都含有基本的公德规范在内,这些规范只要剔除糟粕,经过加工改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德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迪,首先表现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干的传统伦理的“义利合一”这一基本原则的现代意义上.职业道德与职业的功利行为直接相关,因而如何在职业谋利行为中遵守基本的道义原则,使谋利行为与道义行为达到内在的统一,是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个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传统道德历来主张义利合一的基本原则: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意在此;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自觉遵守义大于利的原则,必要时做到“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
三、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道德建设的价值
家庭美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其总的道德要求所制定的,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道德反映出一定阶级社会整体道德水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道德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家庭暴力、离婚率上升、虐待老人儿童、重婚现象增多等等.这些不道德行为破坏了家庭婚姻关系,危害了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对公民进行家庭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及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在当今社会,合理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柒』 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1.“道德规范”不会始终一个标准的一成不变。所以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一定在现今社会都是可取的,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女人要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多子多福”等等都是当今社会不可取的。应有审视的眼光去判断,不能盲目继承,也不能全部推翻。中国500年文化的精髓,可以说就是“道”的体现,全盘推翻就是扼杀自己······
『捌』 怎样看待那些传统道德观念比较重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传统道德观念特别重,从来不穿短裤,也不穿露胸露背的版衣服,而且权也不会去染头发,也不会去卷头发,只会去理发店把头发拉直,很自然的一个姑娘,而且文质彬彬的,特别惹人喜欢。传不传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善良,人只要善良就好。
『玖』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我们应该:
一、将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
当前,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目的是用其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来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这就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当前,我们应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来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三、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要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尚。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需要不断推进、持续发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要有战略眼光,从民族繁衍发展和复兴强盛的高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要脚踏实地,着眼现实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
(9)如何看待道德传统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表现为:
一、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