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研读
『壹』 求关于《道德经》研读的一篇论文
“笛孔非笛”
形而上,下之统一观 邓华强
《道德经》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会,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会,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会之以为用。 ”
三十年音乐人生,忽得顿悟:“笛孔非笛” 是也!少顷,又打了个问号,真是这样吗?上古之人偶对竹管截几吹气发声,初创早期乐器。单一气口竹管为哨,以其仅有一个单元振动与调节系统者也。若在一节竹管上凿数孔洞则为笛,可以有多元振动与调节(内气外气,整合,控制)功能者也。而那笛管剜除的孔穴留下空洞 而成就竹笛之作为此竹哨更具丰富演奏功能的乐器。正好印证老子《道德经》“有之以为利,会之以为用,”“形而上下,道本为一”的哲理妙义:有会相生,虚实结合。“笛孔非笛”乎,非也。
竹笛上面因制器之需被凿去几处小小的圆形管壁,留下排列有序洞眼成为笛孔,这部分物质残屑,虽已不属笛子之身,但它的消失换来笛与乐,曲与气,指与孔,人与竹……在新的精神层面结缘;使笛子因为有了符合音乐演奏功能和让乐手发挥情感需求的形 构架“而会之以为用”,当然绝非简单对“有之以为利”的补充……笛孔,不仅造就中国八音之一竹笛(古老弥新)放之四海而皆响的乐器,更重要是它造就了诸多,诸派演奏竹笛者驾队、掌握手中实在的笛与孔洞周遭抽象的“气”:辟,按捺、控制、调谐……发现和发展了“用气”或“气用”的学问;创作出全数妙的乐曲和卓绝的吹奏功法;造就出代代相传,使民族音乐精华宏扬光大的演奏家、乐师、作曲家等音乐人才……小小一管物质之普通竹管,竟能发掘人的灵魂深处潜古之艺术创造力、审美观、音乐文化生发的案子境界;使“有之以为利”平平常常竹笛之器与创造 ,资源的激情和天赋“会之以为用”新密结合,一气和德;或为让大众 尝能力不断丰富与升华和桥梁;成为形而上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进道之阶”。
竹笛如此,古琴亦然。古琴仅有七根 向排列的弦子,并会横向音程引进的如西方现代钢琴那般在工业技术基础上锤炼更新,精良制造,以钢丝为依托,音准规范的琴键;但在东方乐师神奇指掌之下,留着纵情挥洒,恣意施展艺术想象力,音准把握度,在音与音缝隙“天马引出”的广阔走廊其心手合一在七根弦上天地驰骋,上下在阶梯可循的线条上 中生有,神出鬼没的能力;特别是差不多迄今为止唯我地道中华乐人才可能达到的在《道德经》“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虚而不屈”。“大音希声”那般模糊的深邃,圆通却杰灵之特殊意境,特殊韵律中狂舞与沉翼的能力……凡此种种奥妙、精谌手法,手风、指动、指力。乃至与人之内在、内涵、内蕴相应的气度、气颤、气脉 言以 之琴之“道”会令冗多欧美大师,交响高手、音乐学者瞠目结舌、百思未解啊!单说“流水”,水声 状岂一个德彪西“印象”二字了得!
文如此,武亦然。太极拳功夫在外家实力拳脚交加,桥马撕拼,以强制弱,以快制慢的暴烈争锋里,独辟一道“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化净自身拙力,乘驭敌手僵劲,“全有入于全间”,蹈虚、捣虚之空化空间。让“意气君来骨肉臣”成为拳家登堂入室的北斗指南!再往上一步说:谌谌国学参禅,悟道者,不正是在此物欲横流, 红尘中,观照出一线小隐于林,大隐于市的请虚道境而“了自性空,得大自在”嘛!当然,对于广大华语人群来讲,更为神秘又通俗不过的是,人体“穴位”之全形孔窍在 生,修为,康复,治病方面的大药,大用 任何现代医学人体解剖、物质结构、组织系统中“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数百处历经亿万年生态进化,选择如竹笛剜除的空洞之人体经穴孔窍 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在数千年中华养生、优生与医疗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千秋万代依然葆有“全之以为用”的道行,功果!不过其功能、功理和功程始终与人的智慧觉悟、生态境界、导引程度乃至气质根蒂密切关联……一段时期,人们奉之为“气功”并火促功来,倒是与古人创造气功的“ ”字相去甚远的了!
据称,不少国人在物质文明发展基础日益提升时,自觉不觉以物质文明发展“先躯”之西方为追摹准绳。由追而比,由比而缺,由缺而补,由多头、多元之补,而不知其过,由此之过而达彼之失。于是,有酸碱失衡者,有迷失方者,有数典忘祖者,有破坏生态者;就连以“美食王国”称世的餐饮菜肴,也忘了产生它的“人与自然相互平衡”之华夏根脉,热衷在大花样、大制作、大排场中炫迷,与演艺市场平分春色!古典文献曾有“食光服气”,“天人合一”之种种“阴阳平秘”功夫的教导,那也许正如“笛孔”命题启示的广阔天空,可以让“龙的传人”幸福徜徉与健康留连的吧!古代 艺大师庖丁,对于牛体物质结构出间想象的功夫,可谓“技矣进手道”,不亦妙手!
在将要打住本篇拙论时,想到文以载道,妙用在心,虚怀,留白,风流,气宇,底蕴等等有趣字眼;想到同是三横一竖的方块“王”字,三岁蒙童临帖书写,不过是个中规、中矩的汉字而已;若让耄耋书家,圣手下笔,则龙飞凤舞,五采风范矣。又想到同一曲谱,同样乐器,经不同学识禀赋技能、才华、乐手演奏,会得到不同的“分”和不同的音乐效果,会创造不同氛氤的艺术境界,会培养不同层次的鉴赏者和新文化;同样的“声带、气息、共鸣”三要素,在不同水准与情感、智慧歌唱者的驾驭下,会出现不同的演唱结果与风韵。于是乎,我又想到东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进程可能会有时空与历史的差别,但中华之“道”始终高高自立于世界音乐众器之林而洞彻万籁。气概不凡,原因何在?是否在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某个“黄金时段”,古贤、大师们早已悟出“有 相生”,过犹不及之理,而及时剜去那些多余的“笛孔”残屑;促而常葆决决华夏文明, 器进道,由玩物至于观心,由形而下向形上提升,复归人文、人性至妙素朴,直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康庄大道!
『贰』 来说说看该如何解读《道德经》
读《道德经》,可以依据现代客观实际存在的一现象;反推理解。才能真正读懂其真正含义。不然易曲解。
『叁』 如何学习道德经
先从大范围着手了解道德经的大要,再去熟读经文,不要随随便便就买本注解去看,主观思想容易先入为主,注解有些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建议通读,以经解经,再去翻阅多家注解。
然后根据个人阅历经验,慢慢道理就会自然体现。
《道德经》三分之二以上的语句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读懂是什么,只有近三分之一的语句是字面下的意思。最简单的学习方法是从已知推未知。最主要的手段有两个,一是推敲,逻辑推理,要经得起推敲;二是验证,以客观事物来验证,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知不知,尚矣。这句就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诚实,这是高尚啊”。
如:绝学无忧。这句就不能翻译成“抛弃知识学问就没有烦恼忧愁”,因为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人的烦恼忧愁不能归罪于知识学问。如果把人的烦恼忧愁归罪于知识学问了,与“人穷怪屋基”是一回事。当然了,有少部分人他的烦恼忧愁可能来源于知识学问(比如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但这不是普遍现象,不是人人都如此(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就烦恼忧愁)。《老子》是哲学,哲学讲一般规律,讲普遍规律。这句应当是“不学歪门邪道的东西,不玩歪门邪道的东西,不唯心主义,才会没有烦恼和忧愁,才会少些烦恼和忧愁”。
请注意,《道德经》里的“道”,就是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整本《道德经》就给我们谈物的物理或原理,谈事的事理或道理,不要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错的。之所以众多名人名家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执着于老子对“道”进行的那些(不厌其烦)描写和描述的缘故,做了老子描写描述的俘虏,不明白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的描写和描述。其实,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地描写描述呢?那是为他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而服务的。
比如:“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绲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前面对“道”进行的那些描写、描述和论述,其落脚点在“其上不悠,其下不忽”上。就如音乐的过门、戏曲的过场一样,是为主题服务的。请看我对以上的翻译:睁大眼睛看不见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微小了;扬起耳朵听不到它,可能是道的声音太低沉了;挥手划来晃去碰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光滑了。用这三种办法我们试探不了道,那是因为我们就生存在道中啊,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我们生存在道中,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它过去没有忽悠我们,今后也不会欺骗我们,总是这样诚实诚信地善待我们。(请注意,老子在这里隐含了一个提问,那就是既然道过去、今后都不忽悠、欺骗我们,我们人类该不该忽悠、欺骗他人呢?要不要诚实诚信呢?)
『肆』 道家老子的道德经 我研读了好久 可现在被一点困住了求解
我也说下看法或许不恰当(你且当一乐吧):无为者,非有为与否,而在于无版所权谓有为与否。不因做而做,要顺应自然的做,没问题,但却欠缺了些。顺应自然没错,但顺应自然非是完全的按照顺应自然的做。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修习道学的人,在很多时候都能根据事态、事物、生命的发展规律而见到尚未出现的东西(暂且未找到好点的名词形容)。就好比你打算将无为化为作文一个道理。或许在作文的时候能够得到高分,但未必高考时候也能得到高分,要懂得变化。什么是恒久不变的?唯有变化才是恒久不变的。倘若你文笔犀利,思维清晰自然可选择将其化为作文亦可带入高考,但依你目前的思维来说,若带入作文或许能因有所新颖而稍有成就,若带入高考则还稍有不足。莫非还打算以不足去胜有余?治大国若烹小鲜。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成就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无为也同如是。尚未得到、失去又如何放下看破?
呵呵。好了,说的太多思维混乱啦。不好意思。一家之言做不得数。修习道学之人应无为而无以为则无所不为也。
『伍』 道德经学习体悟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点修正几点内容:1,我对上文“视角独特”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已经摆脱了“视角束缚”,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理解和不能正确定论《老子》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点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甚至对星际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可以说它没有时代性,它可以随时间无限延长。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学甚至更微观的科学领域,因为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结构是什么样子。
『陆』 帛书《道德经》的解读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解读
易亚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
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汝以兹垣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适;无适,斤亡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乎知不敢,弗为而己。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湛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情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金,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金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闩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或培或椭。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恒无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上,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柒』 有没有学术上的《道德经》注解,名家的,深层次、详细的解读。
给你推荐几个经典注解:1、台湾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2、任继愈《老子绎读》回;3、高答亨《老子注译》。这几位都是大师级别,学老子者不可不读。如果是初学者入门,首选南怀瑾《老子他说》。至于你说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译文+小故事之类的老子书,是沿用了成功学的套路,七拼八凑而成,没有解读者自己的原创性见解。这种书,可以说,百分百都是垃圾,纯粹骗钱的书,读了完全是浪费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直接去读老子原文。
『捌』 道德经学习有什么好处
道德经和致富完全没有关系,以下是我以前被采纳的关于道德经问题的回答,你不妨参考一下。
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十分的微小小到你我都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老子为了方便叙述他的观点才给它冠名为“道”,而“无”和“有”都是用来论证“道”的存在而用的形容词,是“道”从十分微小的状态(无),向看的见的状态转变的一个过程(有),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切万物的最原始状态就是由“无”来组成的,这种东西确实存在但你又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就像你无法感觉到空气而空气一直在你身边一样。而“无”又会渐渐的转换为一切看的见的东西,比如: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你我在内,这就是“有”。
老子因为感悟到了宇宙万物的这一规律而感叹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我们也能如老子一般对于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洞悉的很深,那么我们就已经“入道”了,但是还是需要多多的领悟老子《道德经》的真谛,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来感悟和体会的“好书”,老子用他超然物外的大智慧写下了《道德经》,我们也必须在心平气和、不抱有任何功利心的情况下才能领悟到老子的智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玖』 你从《道德经》里学到了什么
5000多个字,老子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包罗万象。难在遵循与实践,有这内份豪情豪胆容的人也不多。现代来讲,世人纷杂,物欲横流,因此现代懂道的人寥寥无几更在及少数。我认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清净不私,以此为核心修炼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