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是体制性决策

立法是体制性决策

发布时间: 2022-01-01 12:29:31

1. 立法体制的基本特征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统一的单一制国家是历史形成的传统,这些因素决定中国的立法权限必须相对集中,不能过于分散,以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同时,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很不相同,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需要不断完善法制,等等,这些因素又决定中国的立法权限不能过于集中,必须适应各种不同情况,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宪法、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确立的立法体制既是统一的,又是分层次的。所谓统一,一是所有立法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二是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行使,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所谓分层次,就是在保证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自治地方人大、国务院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分别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践证明,这样一个立法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2. 立法体制的主要内容

宪法、立法法和有关法律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专的基础上,属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各自权限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内容是: 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3. 立法决策与立法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实现立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现代立法应当是科学活动。立法遵循科学原则,有助于提升立法质量和产生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在立法中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现代国家一般都重视遵循立法的科学原则。中国有着悠久的成文法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但这种经验中的主要成分,是统治者运用立法的方式治国安邦维护家天下的经验,其中堪称科学立法的因素并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当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学立法的经验、理论和知识,也难以受到重视,更难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层面而在立法实践中得以贯彻。最近二十年来,关于立法的科学化问题,在有关立法学者的著述中已引为注意,但立法实践中对立法的科学化问题,殊少有人看重。这种状况不能不从负面严重影响到立法的质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规难以成为良法,难以在生活中获取好的实效。转变这种状况,提升立法质量,更多地产生良法和更多地减少恶法、笨法,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亟待重视科学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国立法的科学原则。
立法遵循科学原则,首先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要把立法当科学看待,以科学的立法观念影响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贻误立法的所谓新潮观念和过时观念。构造立法蓝图,做出立法决策,采取立法措施,应当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对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应当给予科学解答和理论总结。立法实践主要是摸索的实践、试验的实践而不是自觉的实践,立法经常付出沉重代价、高额学费,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第二,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要建立科学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主体设置和立法运行体制。整个立法制度应当合乎社会和立法发展规律,合乎国情和民情,合适、合理、完善。立法主体应当由高素质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员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从方法说,立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变动性相结合,总结借鉴和科学预见相结合,中国特色和国际大势相结合。从策略说,要正确处理立法的超前、滞后和同步的关系;要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确定立法指标;要尽可能选择最佳的立法形式、内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顾及全局并做到全面、系统,同时还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先后顺序。从其他要求说,要注意各种法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的协调一致,法的内部结构的协调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为人接受,宽严适度易于为人遵守;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乱等弊病。

4. 立法体系和立法体制是一个概念吗如果不是,请分别解释一下,谢谢啦

立法体系或称制定法体系,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体系。它与法律体系之间的密切联系概括地说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法律体系是内容,立法体系则是它的文件表达形式,指的是法的外部结构。但两者又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现是:法律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又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所以法律体系就是法律部门的体系。立法体系的构成基本要素是法律条文组成的法律文件,法律文件体系只是法律体系的文字表达形式。http://ke..com/view/1003710.htm
立法体制(legislative system)是关于一国立法机关设置及其立法权限划分的体系和制度 ,即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关于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也包括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
http://ke..com/view/18987.htm
你可以在这两个网页上看看哈

5. 立法体制的独具特色

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单一的立法体制、复合的立法体制、制衡的立法体制相比,中国现行立法体制独具特色,属于其他立法体制。
其一,在中国,立法权不是由一个政权机关甚至一个人行使的,因而不屈于单一的立法体制。
其二,在中国,立法权由两个以上的政权机关行使,是指中国存在多种立法权,如法律立法权、行政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它们分别由不同的政权机关行使,而不简单是同一个立法权由几个政权机关行使,因而也不属于复合的立法体制。
其三,中国立法体制也不是制衡的立法体制,不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基础上的,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都产生于全国人大,国家主席是根据人大的决定公布法律,总理不存在批准或否决人大立法的权力,行政法规不得与人大法律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人大有权撤销与其所制定的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些表明中国立法体制内部的从属关系、统一关系、监督关系,不表明制衡关系。
中国现行立法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的立法体制。从立法权限划分的角度看:它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一方面是指最重要的立法权亦即立宪权和立法律权,属于中央,并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立宪权和立法律权只能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行使,地方没有这个权,其他任何机关都没有这个权。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另一方面,是指国家的整个立法权力,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的主体行使。这是中国现行立法体制最深刻的进步或变化。这种相当程度上的分权,通过多级并存和多类结合两个特征进一步表现出来。多级并存,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的有关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一般地方的有关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在立法上以及在它们所立的规范性法文件的效力上有着级别之差,但这些不同级别的立法律和规范性法文件并存于现行中国立法体制中。多类结合,即上述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

6. 什么叫立法模式 最好详细点 谢谢最好详细点 谢谢

准确的说应该是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
(一)、两种理解
1、广义
2、狭义
二、决定和影响立法体制的因素
(一)、一国采取什么样的立法体制,受该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民族状况、历史传统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决定和影响
(二)、从法律方面说,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是直接由该国的国家形式决定的。国家本在实质上决定了立法权属于哪个阶级;国家形式则在形式上决定了立法权属于国家机构中哪些机关。国家形式包括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管理形式,即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由国体所决定,同时又是国体的表现形式。就立法体制而言,政体在形式上直接决定将立法权限划分给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哪些机关。也就是说,政体决定横向立法权限划分,即决定立法权限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之间如何划分。
2、国家结构形式,指的是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划分行政区划问题。就立法体制而言,国家结构形式直接决定哪些立法权限属于中央,哪些立法权限属于地方。也就是说,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纵向立法权限的划分,即决定在中央政权和政权
三、立法体制与立法体系、立法权的归属、立法事项
(一)、立法体制
1、核心问题:立法权限如何划分,并就立法权及立法事项等问题作出说明
2、分类
(1)、君主或贵族主权论
(2)、人民主权论
(二)、立法体系
1、核心问题: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侧重的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本身及其效力等级

第二节 立法体制的分类

一、从国家管理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国家立法权的划分是否以民主的原则和制度为基础,可以分为专制的立法体制和民主的立法体制
(二)、按照国家立法权是否只由同一类别的国家机关行使,可以分为单一的立法体制和复合的立法体制
(三)、按照国家立法权的行使是否受到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可以分为独立的立法体制和制衡的立法体制
二、从国家结构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可以分为一级立法体制和二级立法体制
(二)、按照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还可以分为中央集权的立法体制和复合的立法体制
(三)、几点说明
1、以上对立法体制的分类,是从国家形式的角度,根据各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来进行划分的
2、一个国家之所以采取某种立法体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 立法体制的分类是相对的,许多国家的立法体制只要能有条件地大致划归于同一类型的各国立法体制,彼此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

7. 法律制定的含义和特征,什么是立法体制

法律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专机关,属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法律制定有如下特征;
1、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只能由有权制定法律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来行使,其他任何机关、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行使这项职权。
2、法律制定既包括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活动。但授权立法要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充足的授权理由。
3、法律制定既包括法的创制活动,也包括法的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的活动。
4、法律的制定是一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为使民意能够正常地表达,多数国家都为立法活动设计了职权范围和程序。
立法体制,它既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也包括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制制定权限划分的制度。

8. 立法体制的要素构成

立法体制由三要素构成。一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的归属、立法权的性质、立法权的种类和构成、立法权的范围、立法权的限制、各种立法权之间的关系、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立法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二是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的运行原则、运行过程、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三是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包括行使立法权的立法主体或机构的建置、组织原则、活动形式、活动程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这里所谓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其含义与通常所说的立法程序不同。后者指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立法活动中所须遵循的有关提案、审议、表决、通过法案和公布规范性法文件的法定步骤和方法。前者除包括这些内容外,还包括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提案前和公布后的所有立法活动中所须遵循的法定的和非法定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所须遵循的原则。例如,在进行立法预测、立法规划、立法决策、立法解释、立法信息反馈、法的汇编和编纂过程中所有与立法权的运行有关的步骤、方法和原则。除包括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所须遵循的步骤、方法和原则外,还包括不行使立法权但却担负立法工作或参与立法工作的机构在立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步骤、方法和原则。
这里所谓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其含义与通常所说的立法机关的体系和制度不同。后者指专门制定和变动规范性法文件的立法机关,或虽非专门立法机关但却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体系和制度。前者除包括这些内容外,还包括上述国家机关中受命完成立法任务的工作机构和其他不行使立法权但参与立法活动的工作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这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即为立法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立法权限是基础和核心,立法权的运行和立法权的载体是基于立法权限而产生和存在的,并成为立法体制的组成部分。

9. 谢谢各位大大 法律制定的含义和特征,立法体制 有知道的吗

一、定义
法律制定,又称法律创制,法律创立,最通常的称之为“立法”。它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 特征:
1、法律制定即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也是国家履行职能的主要方式之一;
2、法律制定既包括有创制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的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制定活动;
3、法律制定既包括法律制定活动,也包括法律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活动;
4、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定活动是一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三、立法体制
法律制定的体制,即立法体制,是指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关于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也包括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
和楼上的一样,呵呵,主要是编辑了下, 注意 法律的制定 不仅仅是指”立法“,还包括 法律的废止与修改等。

10. 法律制定的立法体制

立法合同制是指关于法的创制,权限上划分的制度,即对一个国家中各国家机关及其人员制订、认可、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限进行划分的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法律规定,我国各级种类国家机关的创制权限如下:
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权限是: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权力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②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权限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由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③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权限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拟定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提请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④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权限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决定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县以上人民政府的下属部门可以发布命令和指示。

热点内容
法定上怼法官 发布:2025-05-05 17:59:35 浏览:32
民法典备考 发布:2025-05-05 17:49:43 浏览:489
安全员安全生产法律知识题 发布:2025-05-05 17:32:30 浏览:985
自愿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5 17:12:23 浏览:201
立法法第六十三条 发布:2025-05-05 17:10:40 浏览:237
法律援助钰司法救助的衔接 发布:2025-05-05 17:02:38 浏览:389
刑事诉讼法280条内容 发布:2025-05-05 16:51:50 浏览:723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行政法规 发布:2025-05-05 16:51:16 浏览:778
秒杀了说没货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05 16:50:30 浏览:424
七台河律师 发布:2025-05-05 16:48:39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