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Ⅰ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有哪些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Ⅱ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必然选择。确立社会主版义权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这是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为本位的集体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价值目标。
集体主义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它反映的最基本的利益关系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社会主义时期道德建设的核心。
Ⅲ 道德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
A五爱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个人主义
解答
A
分析
这是考查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基本方面的理解和区分。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基本要求是“五爱”。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相对立。
题2
简述“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意义
解答
“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五爱”是我国人民根本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是评价人们是否有价值的道德标准。
第二,“五爱”是我国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第三,“五爱”为执行具体道德规范创造了条件。
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题。“五爱”作为我国人民的根本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作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价值的道德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把“五爱”作为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对提高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为“五爱”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道德责任感,因此做到"五爱"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
“五爱”是道德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道德规范要求中,人们只要能自觉地遵循“五爱”要求,就会努力、自觉地履行其他具体道德规范。
所以,“五爱”作为基本要求,有利于全民道德教育,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题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做“四有”新人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实现祖国统一
解答
C
分析
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国的最高理想,而不是现在的主要奋斗目标。做“四有”新人是我们在理想人格上的追求。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国当前很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它的理论前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好了,我国强大起来了,祖国统一就更容易实现了。
题4
简述爱人民的基本要求
解答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二, 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为人民办好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第三,必须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尊。
分析
第一个是从思想上提出的要求。如果思想上没有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不可能从行动上做到的。
第二点是从行动上提出的要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贯穿在行动上,就要相信、依靠、和尊重人民群众,努力为人民谋利益;要紧密地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尤其是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害时,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必要时牺牲自己,这是爱人民的最高道德要求。
第三点时从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尊的准则出发。我们社会时一个大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每个人,应当对他人奉献爱心,爱他人、助他人,人们之间应当充满爱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睦友好和信任的关系。
题5
下列关于劳动的正确的说法是()
A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重要标志
B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C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E是制造工具和运用工具
解答
BCDE
分析
马克思主义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任何具有健康人格心态的人的一种创造性需要。而劳动就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是不同的。在一切剥削阶级的社会里,剥削阶级把劳动看作是下贱的事,是下等人才从事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整个社会的美德。爱劳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因此,选项BCDE都是正确的。
选项A把劳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标志是错误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不是两种道德的区别。两种道德区别的标志是对待劳动的态度。
题6
爱科学的基本要求是()
A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
B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
C在全社会倡导讲科学的风气
D捍卫科学真理
E尊敬老师
解答
ABCD
分析
爱科学就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这是每个人起码的道德责任和道德情感;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投身到科教兴国的事业中去;要为科学献身,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捍卫科学真理,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爱科学就要在全社会倡导讲科学的风气,以建设社会文明。
选项ABCD都符合爱科学的要求。选项E尊重老师本身是对的,但不是爱科学的基本要求,而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
Ⅳ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集体主义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新时期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解决经济利益分享的基本原则,以劳动者为社会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给相应的物质利益,既保证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又鼓励个人勤奋劳动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保证社会集体利益的稳定发展;
体现了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公平合理。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就在于它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而不是绝对对立起来。
其次,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民主就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实现公民的政治平等,让人民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来保证自己的权利。
再次,集体主义植根于经济生活的公平要求,它也是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我国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期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几乎成了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理所当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要求公民应当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集体主义。
(4)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社会主义时期道德建设的核心。
坚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人生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也是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
其次,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高低,贡献的大小,不仅与他的人生价值观相联系,也与他的知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相联系。
第三,要积极从事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掌握知识和提到能力的目的在于实践。
一个人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还不够,还必须积极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使为人民服务成为现实。
第四,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理的、合法的、合乎政策的追求个人利益是道德允许的,但基本前提是保证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代表这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都是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勇敢地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Ⅳ 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版,以集体权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3、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5、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7、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Ⅵ 道德原则是什么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 心。他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 道德原则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从道德上规定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 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道德行为的整体方向。
Ⅶ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专也是不同国家属间即国际社会交往应遵循的原则。
诚实守信是人际互动的基本规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办事要讲“信用”,不能“背信弃义”,指的就是诚信原则。它是完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2、诚信原则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是一种现代经济式它是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交换经济,在它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诚信。但在其高级发展阶段,诚信的作用更为突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交换的范围扩大,交换的品种与数量急剧膨胀,交易对象具有陌生性、间接性。
因此,交换的风险程度加大。一旦失信,造成的损失也特别巨大。因此人们对诚信的呼声很高。我们现在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立诚信原则更是市场建设的应有之义。
Ⅷ 基本道德规范有哪几个原则
孟子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信”内就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容他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
宋明道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
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
陆象山则强调“忠信”,认为“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从上述这些思想家的言论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Ⅸ 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伦理”或“道德”之谓(Ethics or Morality),在中文与西文中均可作两个层面上的解释,即: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而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实际碰撞中,由于“至简、至圆”、“阴助教化”的本土传统之引导,这两个层面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就其总体情况而言,行为规范意义上的 “伦理化”或者“道德化”始终是汉语基督教的主要路向。这种“单向度”的阐释框架,使“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所应当包含的伦理资源之间,常常存有一定程度的错位。不解决这一问题,基督教伦理便无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实现其潜在的可能性。[1]
伦理道德是一种规范
尧新瑜在《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作者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区域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
伦理道德 伪劣商品
本专题包括四个主要内容:伦理规范与道德传统、品德与自律、诚信与德行,以及民事行为与法律规范。
本专题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道德传统与伦理规范的学习,对品德与自律、诚信与德行、民事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德品质和民事法律,引导学生自觉锤炼道德品质、恪守德行规范。
重点和难点是品德的特征、个体德行由他律到自律、诚信的当代价值、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规范
本专题的教学要求是以道德、伦理与法律相结合,探讨社会的德行规范。
伦理与道德
总的来说,本节主要阐述了道德和伦理的含义、范畴、道德与伦理的异同;应用伦理学及其分类;中西方论理渊源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本节介绍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本节阐述了应用伦理学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范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应用伦理学包括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休闲伦理等。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西方伦理道德观则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伦理道德
本节目标:让学生掌握道德和伦理的含义和范畴,分清道德与伦理的异同,认识应用伦理学及其分类,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伦理的渊源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的认识,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重点和难点是道德与伦理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