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立法
① 精神卫生应如何立法
完全的、积极的精神健康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是人类精活动的两极。多数相对精神健康的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精神卫生问题,或称心理卫生问题,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人际关系,比如妨碍潜能的发挥、处理挫折的能力、适应与调节能力以及对情感的良性体验等,从而致使主观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陷入心理困扰和痛苦。但精神卫生问题并不构成精神症状和诊断为精神障碍,最普通的例子如自卑及其影响,最极端的例子如自杀企图以至自杀行为。
而精神障碍是一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概念,与精神疾病是同义词,指精神活动的异常成为精神症状,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造成主观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最终符合现行诊断标准中某类障碍的诊断。现行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精神障碍就有10大类300多种。
精神卫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健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应保持生理的、精神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人们通过精神活动来完成他们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功能,一个人精神平衡,他就能更有效地应付生活压力,更富成效地进行学习或工作,并更好地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精神卫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立足于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值得追求的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② 被精神病的相关立法
1985年,《精神卫生法(草案)》开始起草;
2011年6月9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精神卫生法(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草案首度对非自愿住院治疗内容做出全面规定。故意将非精神障碍患者送入精神病院治疗者,将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评估结果表示患者不需继续住院治疗的,患者或监护人可依法办理出院手续;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被精神病”和强制收治问题,草案明确,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以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为依据,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强迫任何人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体格检查;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由患者自主决定。
2011年9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且原则通过《精神卫生法(草案)》;
201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及其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且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2011年10月24日,《精神卫生法(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一次审议;
2012年8月27日,《精神卫生法(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审议;
2012年9月11日,上海市卫生局颁布了《上海市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
2012年9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率领精神卫生法立法调研组到湖南调研,这次调研或为《精神病卫生法》正式颁布前的最后一次“徘徊”;
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该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③ 精神卫生应如何立法
http://gms.sysu.e.cn:8080/ky/renkeyanguanli/lunwen/uploads/keyan/301.PDF
精神卫生防治根本在于立法
http://www.gslawyer.com/www/ContentsDisp.asp?id=373&ClassId=10
合法权益:精神卫生亟盼立法
http://health.china.com/zh_cn/med_anxiety/trade/787/20011012/10125271.html
精神卫生防治须立法保障
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20332.htm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flyyx/flyy2004/0403/040324.htm
④ 精神病人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吗
“虽然精神病的抄确是一个人的责任能力丧失或者减轻的事由,但是我国《刑法》对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和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18条第2款还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判别精神病患者“伤人”时究竟属于何种情形,则需要司法精神病专业机构来判别。“首先判明行为人是否存在某种法定的精神障碍,然后进一步判明行为人是否由于这种精神障碍而丧失了辨认行为和控制能力,所谓生物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混合使用,缺一不可。”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立法思路
一是坚持预防、治疗、康复并重,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康复水平。
二是通过规范诊疗活动、加大救助力度,切实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三是科学设置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明确条件、严格程序,努力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确保精神障碍患者因贫困得不到救治,确保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自身或者危害社会、他人,确保无需住院治疗的公民不因程序、制度缺失而被强制收治。
四是合理分配各方责任,建立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负担适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同时,尽可能与现行法律制度相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机制,以减少制度执行成本。
⑥ 精神病与生育 国家现在有立法保障精神病患者的生育权吗请懂法律的高手解惑。
生育是基本权利,精神病人的生育权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讲是不被允许的 尤其是重型精神病人。精神病人能照顾好自己就很不错了,没必要还连累下一代
⑦ 慈善法对精神病人条例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利在两会联名提案中提出,现行的以社会组织“三大条例”为主的慈善制度体系跟《慈善法》立法原意已有所差异。并建议在《慈善法》通过后,民政部门尽快推动现有慈善制度体系与《慈善法》的衔接,尊重公益慈善组织独立法人地位,减少对公益慈善组织法人主体内部事务的干预;尽快取消“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等不合时宜的规定。
以下附提案全文:
[提案摘要]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现行的以社会组织“三大条例”为主的慈善制度体系跟《慈善法》立法原意已有所差异。建议在《慈善法》通过后,民政部门尽快推动现有慈善制度体系与《慈善法》的衔接,尊重公益慈善组织独立法人地位,减少对公益慈善组织法人主体内部事务的干预;尽快取消“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等不合时宜的规定。
一、背景及问题
《慈善法》经十年磨砺,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有望通过。十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兴起,社会组织的类别和层次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以基金会为例,2005年全国有883家基金会,其中公募基金会640家、非公募基金会243家。到2015年全国共有4838家基金会,其中公募基金会1550家、非公募基金会3288家。2010年底,深圳壹基金注册成为国内首家民间公募基金会,拉开了中国基金会行业发展的又一道序幕,一些企业家和优秀社会人士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做公益慈善,包括企业基金会在内的民间基金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公募性基金会。过去以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为主体的基金会行业,已演变成公办公募基金会、民间公募基金会和民间非公募基金会三大板块并举,共同致力于我国基金会的发展,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基本结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在社会组织管理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于1998年出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于2004年颁布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简称“三大条例”)。其他多散见于相关法律规范之中。“三大条例”通过双重管理体制严格管理社会组织发展,对社会组织的登记、设立、监督管理等作了详细规定,对于慈善组织初期发展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
时至今日,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以“三大条例”为代表的慈善制度体系已逐渐滞后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政策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滞后于慈善组织新的经营实践和管理规律。正因如此,《慈善法》确立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受益人等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的立法精神,并体现出了开放的机制。鉴于《慈善法》通过在即,原有慈善制度体系与《慈善法》的衔接已迫在眉睫。
⑧ 杀精神病人犯法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
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
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
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 鉴 定
第一百一十九条: 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
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
第一百二十条: 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
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
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
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一百二十一条 :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告知犯罪嫌疑
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
鉴定。
第一百二十二条 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
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
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
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
法定代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七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
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
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
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
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
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
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
他的民事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
监护人的除外。
综合以上规定,被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申请重新鉴定,如果他真的是精神病人你们也可以请求政府责令他的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或者请求政府强制收容医疗;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他的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⑨ 精神病《刑事诉讼法》。
我加她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那么回事,往往我们看内到的有些容精神病患者,他并没有被强制送到医疗机构进行一个医治,而是在社会上流浪,七,最大程度是抛弃在社会之中归家庭成员所承担最大的经济既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