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道德经
1.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答:当我们体会到道、体会到宇宙的运转法则之后,你就会体道、悟道、行道,顺着天之道而做。包括我们了解道的特征、特性之后,我们也会自然地呈现出高等的心灵品质,会与道合一的那一种心灵品质出来。过去心量狭窄,当你了解宇宙的真理实相,了解道的特征、特性,了解太阳是这么样无我无私地普照天下众生,那一种心量广大、无我、无私,这时候你呈现出来的就会“知常容”。
后面是讲体道、悟道之后会展现出来道的特征、特性。“知常”你就会有非常广大的包容量,心量不会再像过去那么的狭窄了,你的心量真的就会非常地广大。“知常容,容乃公”,你有广大的包容量,甚至来到无边无际的包容量,像太阳这样普爱天下众生。
因为你的那个自我已经淡化了,而且心量又是这么广大,所以这时候你的所作所为,那个自我、自私自利的心就会淡化、淡化到最后没有了。所以你的看法会很深入,你的作为会很公平、公正,不会偏颇、不会偏私。如果我们的心量没有打开,我们对什么事情会用很强烈的自我去判断。这时候“顺我则是,逆我则非”,有没有公正?不会公正的。
所以当你了解真理实相之后,当你高等心灵流露出道的特征、特性,你能自然地心量广大无边。而且对什么事情都会看得很深入,而且会很公平、公正。“公乃全”,这时候我们考量什么事情就会比较周全,我们不会偏袒、不会偏心、不会有那些私心,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秉公处理,我们就能够大公无私。
2. 道德经有心法么
我理解的心法就是:自自然然的,才融合道还是去抄几段道德经里面话给你看看好你觉得好的话,加我我全部发给你: :遇到了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於表白。 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 自在、自然。 「道」的门是为沉默而生长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 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沉静的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执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执著,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 成功是成就它那个功,不是去占有那个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 要老以为「功在自己」。 「无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 不是不去说,而是说了就说了,不用担心,只要心灵明白就可以了。 不要被表象的名号所迷惑,心要宁静,不要纷乱。 心情空空、肚子吃饱;不要老说理想,要踏实,尤其要注意身体。 不要自作聪明,不要老为了利害、目的才动作。 不要老想去对治,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药方。不要填满所有的空间,才有生长的可能。 言词不要锐利,头脑不要纷杂。 不要老求光鲜亮丽,要懂得和著尘世生长。 爱护您的左右,要关心他们,大道原在有形的万象之先 要有天地般的心量,不用忍耐,也能长久! 「让开」是最重要的药方!别人生长了,你也生长了! 成就别人,也就是成就你自己! 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但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能做到这么简单就可以了啊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道家的思想吗
是啊,博大的胸怀,圣人的心量都如此大,利他而无争于世间,正应了佛教的自觉觉他,若世人都能如此,便也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了。水流随着地势而流动,却润物而无声,滋养了万物,却没有汲取。
4. 请教精通《老子》的朋友,“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么意思
“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
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4)心量道德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5. 《道德经》讲了什么
您好!
整部《道德经》五千言,都是从不同的层面引导世人追问“我专是谁”。老子属坚信,一旦知道“我是谁”,整个宇宙的奥秘都将被打开。
从古至今,《道德经》所享有的盛誉,让很多人为之着迷和自豪。但是很多人读起来道德经又会觉得艰涩难懂,不知道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系辞传里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实就是高度概括了什么“道”,《道德经》的“道”也就是一阴一阳。阴阳理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伏羲一画开天,始有阴阳,然后生万物,阴阳衍生出八卦,八卦又构成六十四重卦。老子的《道德经》用阴阳理论来解释,从头至尾,都在向人们阐释一个“有阴就有阳,阴极必反”的道理。而这也是老子最先提出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这比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要早很多年。
比如道德经所言: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阴一阳,老子不仅指出了阴阳的对立,更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关系,即两者相比较而显现,相对应而依存。这不是辩证法是什么?这讲的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6. 道德经16集解释根我和我跟什么意识
您如果是道德经爱好者,提问这一章说明您很有慧根,这一章就是老子开悟心法。
我把台湾空海法师(郭永进)道德经妙解分享给您,里面很深智慧,一辈子这一本书就够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做到完全放下自我,不带任何成见,身心放松,安静下来,让心处在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时候就能逐渐看清万物杂然并茂、生生灭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运作法则。
虽然万物齐生、齐长、齐茂,但落叶归根,万物最后都会再回归到其根源处。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回归到生命的根源,生命自然安心、自在、宁静,也就是“复命”——回复生命的本源、与道合一。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也就是万物都会回复到生命的本源、本然,这是宇宙运转的法则,这是恒常不灭的真理。(一切万有源自于道,也回归于道。)
了悟宇宙(道)的运转法则、了悟生命实相,就称为“明”……大彻大悟大明白。
如若不知宇宙(道)的运转法则,就会背道而驰、胡作非为,招来灾祸。
宇宙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演化一切万有、养育一切万物,而且平等对待。所有生命也都是由道所化育。
当我们能了悟宇宙的运转法则、生命实相,自然会启发出我们的道性,如道一般……包容万有。
心量广大能包容一切,做人做事自然公平、公正。
为人处世有包容量、公平公正,考量事情自然会周全、全面兼顾。
能周全、全面兼顾、不偏颇的人,其德行就与“天”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如太阳,无私地普照地球上所有的人、动物、植物。)
老天爷(太阳·虚空)……就是道的显相。
人的德行如能做到与老天爷、与太阳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此乃真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所作所为……德泽天下,其生命自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虽然有形肉体会在世间消失,但其生命不会死亡。其智慧、其阴德与日月同辉;其生命、其心灵与天地共存。
7. 怎样让自己的心量变得广大不计较 不怨天 不尤人
你这么想吧
我看的起的人,我才会跟你生气
一般的人,是不值得我生气的,我和你生哪门子气啊?你自己爱咋咋,只要不碍着我就行!实在碍着我也没事儿,只要无伤大雅就行!
当然,不能那么跟人家说,那样,大家会觉得你很高傲哦~但是,心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高傲的国王嘛!
还有一句话就是,助人为乐!当你帮助人家,处处为人家着想的时候,生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哦!祝你快乐!
8. 求《道德经》(部分)的题的解答:
①解释括号里的词:
大成若缺(成): “大成”就是最大的成就,也就是恢复了道心的成就。 “缺”就是缺陷。这句话直解,就是: 即使恢复了道心的成就也好象有点儿缺陷一样。
其用不弊(弊): “弊”就是弊病。 这句话直解,就是:但是它的功用却没有一点儿弊病。
信言不美(信):“信”就是亲自实证到了道境界的彻知。“美”就是美好,此指所说的话很动听而言。这句话直解,就是:亲自实证到了道境界的彻知若用语言表达出来则一点儿也不动听。
大盈若冲(冲):“大盈”就是最大的充盈,此指无为而无以为的德行而言。“冲”就是微弱。这句话直解,就是:即使无为而无以为的德行已经很充足了也好象有点儿微弱一样。
知者不博(知):“智”就是恢复了道心后所流溢出来的大智慧。“博”就是广,也就是博取。这句话直解,就是:具足了道心的大智慧就不会再去博取虚荣心所追求的功名利禄。
圣人不积(积):“不积”就是心里空空荡荡,也就是遇事即做、事过不恋。这句话直解,就是:圣人遇事即做、事过不恋而心里空空荡荡。
②翻译下列句子:
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几句话直解,就是:心思过紧切的躁动能够产生热能而驱除寒意,没有心念的安静能够产生清凉而消散热意,唯有或有妄念或无妄念而皆能不去理它的心止之清静才能使内心世界保持中正的境界。
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几句话直解,就是:大道的利人利物之准则,只是利益万物而没有一点儿危害;圣人的用世之准则,则是只做奉献而不争任何利益。
③对“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理解。这几句话直解,就是:圣人遇事即做、事过不恋而心里空空荡荡,越是全心身地帮助人就越会使自己的心量更广大,越是无私地惠于人就越会使自己的智慧更丰富。 至于“理解”,则是你的事了,故不越庖代趄了。
录于拙著《道德经三解》
9. 《道德经》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