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骨健康41活骨疗法治什么病
① 拔罐有什么好处
(一)中医认为拔罐具有以下作用:
1、平衡阴阳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维持和稳定阴阳动态平衡是正常人体自身固有的功能。这种自稳功能一旦丧失,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拔罐疗法通过吸拔身体某一特定部位或穴位,能够改善和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
2、扶正祛邪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人体的正气与外邪相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正气盛,邪不得侵,则病退;若邪气旺,正不胜邪,则病进。拔罐疗法能激发经络之气,振奋衰弱的脏腑机能,提高集体的抗病能力,同时,通过吸拔作用,能排吸出风、寒、湿邪及瘀血,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3、疏经通络 中医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内部脏腑与外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协调。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出现气滞血瘀,经络阻隔,不通则痛等病理改变。拔罐能激发和调整经气,疏通经络,并通过经络系统而影响其所络属的脏腑、组织的功能,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达到“通则不痛”的疗效。
4、调和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人体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功能。若气血失和,则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将失去濡养,以致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发生异常,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拔罐疗法具有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刺络拔罐疗法能够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二)现代医学认为拔罐疗法具有以下作用:
1、拔罐疗法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拔罐疗法是一种负压机械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皮肤和毛细血管的感受器,经过传入神经纤维至大脑皮质,反射性地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整个神经系统趋于平衡。拔罐疗法具有双向调节功能,针对人体病理特征来进行良性调节。当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时,拔罐可使其转为抑制;当身体处于抑制状态时,拔罐可使其转为兴奋。
2、拔罐疗法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在施以拔罐疗法时,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能使局部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充血,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局部堆积的炎性渗出物及致痛物质,从而消除肿胀和疼痛。
3、拔罐疗法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拔罐疗法能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改善支气管分泌和纤毛运动等作用,从而加速呼吸道炎症的消除。在肺俞、风门穴拔罐,能改善呼吸道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常用于防治风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病。
4、拔罐疗法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拔罐疗法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调节脏器的运动和影响消化酶等途径而产生的。当胃肠蠕动亢进时,吸拔腹部和背部的脾俞、胃俞穴,可出现胃肠蠕动的抑制状态;吸拔腹部穴位能加强和调整胃液分泌功能,并能促进腹腔血液循环,从而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既可以治疗便秘,又可以治疗腹泻。
5、拔罐疗法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拔罐疗法可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背部两侧强力拔罐,拔罐前后,比较白细胞的吞噬菌指数及血清补体效价,都明显提高。背部膀胱经走罐,能明显提高正常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另外,拔罐疗法由于有很强的负压吸吮力量,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局部瘀血,引起自身溶血现象。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神经介质,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刺激整个机体的功能,能有效地调动免疫系统,对治疗过敏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的低热不退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6、拔罐疗法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1)解除肌肉痉挛 拔罐疗法能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肉痉挛,又能通过消除疼痛病灶而间接地解除肌肉痉挛。拔罐可刺激某一区域的神经,调节相应部位的血管和肌肉的功能活动,反射性地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获得比较明显的止痛效果。
(2)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拔罐疗法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加快静脉回流,有利于水肿、血肿的吸收。
(3)消炎镇痛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缓解疼痛的作用,能够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排泄,消除无菌性炎症,达到镇痛作用,尤其是刺络拔罐法的止痛效果尤为突出。刺络拔罐法,可吸出局部瘀血,使局部气血通畅,疼痛自然缓解。
总之,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不外乎两个方面,即整体作用和局部作用,通过温热的机械负压刺激作用,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消除病理因素,达到治病目的。
②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1、梳头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2、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3、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回。
4、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5、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6、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7、转颈、耸肩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大幅降低。
8、吞津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9、揉眼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10、叩齿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常见的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