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养成
A.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建立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系统、科学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教育。 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德性知识学习活动,如主题班会、道德故事分享等,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加强德育教材建设:选用或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材,为道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增强学生强化与内化统一的自我意识 认知强化:通过反复强调和正面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文明行为训练: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训练,如礼貌用语、排队等候等,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品德强化:及时表扬和奖励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增强其自信心和荣誉感,促进品德的内化。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主动挖掘德育素材: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发现与道德行为教育相关的素材和内容。 创造性利用德育素材: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素材进行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四、加强课外延伸,渗透德育行为 组织课外活动: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渗透德育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包括重视德性认知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意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以及加强课外延伸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能力。
B. 怎样养成道德好习惯
199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您认为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的知识最重要?”大家都在等待着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深思熟虑的答案。介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是在幼儿园。”提问者一下了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回答说:“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这位科学家一口气说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基本行为习惯。谁也没有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竟是成就这位科学家辉煌事业的重要因素!这位获奖者的确席话真是耐人寻味啊!
的确,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的一生,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行为习惯是道德习惯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养成道德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道德”的理念和规范,是最厚重的积淀,是维系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公民道德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民族精神激发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支撑民族精神。平时看似润物无声的道德建设,在民族危难之时,如涓涓溪流汇集为波澜壮阔的洪流!大家一定还记得,2003年春天,当传染性极强的非典病毒突然袭来时,无数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投入到救治病人和寻找病因的战斗中去。有人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为什么会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研究所来?为什么60多岁了不不顾危险每天到病房查看病人?钟南山的回答很简单:“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没有豪言壮语,在那样的危难时刻,钟南山教授想到的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这样的回答令人肃然起敬,人们在此刻感受到了钟南山教授身上崇高的道德——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2001年9月20日,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一颁布,就引起强烈反响,全社会都掀起了一股学习《纲要》的热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近9000字,共分8个部分;可以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我们一定要记住这20个字的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是公民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内容
2、“明礼诚信”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道德素质
3、“团结友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原则
4、“勤俭自强”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应有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要求
5、“敬业奉献”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