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章的论文
❶ 求一篇小论文,论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
《道德经》给我们的智慧启示
《道德经》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宝藏。从如何更好地保持好、发展好、实现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态之和来看,《道德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智慧启示:
第一,保持和发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反而伤生。
第二,保持和发展见素抱朴的生命方式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之初是自然纯朴的,但随着年长而身强,由于情欲的滋生和外物的牵缠,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离纯朴真道愈来愈远,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教导人们应追求素朴纯真的生命方式,感知乐道安贫的精神生活。
第三,保持和发展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柔弱不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既能坚韧不屈又不争强好胜的精神与品格。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亦将促进宇宙万物的繁荣生息。
第四,保持和发展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
《道德经》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清静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长,清静还可以助人正确地立身处世,实践宏愿。保持清静的生命状态,要在无为而任自然,亦即寡欲而不妄为,身处尘世而不染不著,心以应物而不滞不留,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顺物而自然,和光同尘。
第五,保持和发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具有处下不争、无形无色、能方能圆、洗涤浊垢、应期而动、清明空虚、利济群生的上善情怀,它普济天下万物而不求索取,它无形无色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品质,它真而无伪,朴而无华,清而无杂,静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体现。
第六,保持和发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当知有福不能享尽,有势不能用尽,有力不能使尽。知止者当知当止则止,适可而止,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才不会遭到亡身之灾。这就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第七,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要像道一样虚无清静,无所不容,犹如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在现实世界来说,不同人群和种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能虚怀包容,就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❷ 想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有关道德经的论文 谢谢 急求!!
《道德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50分)《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
范文一: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老子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与众不同,在于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在日常琐事当中发现本质规律。比如我们看到弯曲、低洼、破旧的东西,总是觉得这是些不完善、应该修补的东西,老子却看出恰恰是这些常人所不重视的、甚至鄙视的东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这些东西恰恰是它们对立面——所谓完善、美好东西的根源。这正是对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进一步阐释。从而说明正反两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里更深刻地指出反面的、阴性的、低下的东西能生成正面的、阳性的、高上的东西。同一个事物都具有正反、阴阳两方面的属性,其中反的一面能生成正的一面,阴的一面能生成阳的一面。这是老子崇阴思想的体现。老子曾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无中生有、下能生上的道理。这是从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出发的,老子认为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无”、就是“柔弱”。人生的“无”表现在恬淡无为、质朴淳厚上。 “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真是治疗当代人的一剂良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这不就是对“少则得,多则惑”的最好解释吗?我们现代人做事情谁不是贪多,家里的家具要多,银行的存款要多,拥有的财富要多,企业的利润要多……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对人的诱惑也太多太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于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现代中国相当多的企业在做品牌的时候也是贪多,总以为一个品牌包含的品类越多力量越强,比如某知名矿泉水品牌,一开始是做纯净水的,接着又做牛奶、食品,后来还做尿布、服装。现在一提它,人们根本搞不清楚它的产品是什么。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其实一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多反而越没有力量,越少反而越有力量。你看世界前一百位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单一品牌,代表的品类往往就是一个,比如“可口可乐”“奔驰”“麦当劳”“诺基亚”,等等。你一听,马上就知道它的特征、功能。 所以老子要我们不要贪多。老子还告诫我们不要自我表现、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以为是,这一点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不同,他们是有什么说什么,不讲究什么客气。现代好多年轻人学习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有的还要夸大其词,结果往往招来大家的反感。这种人的情商往往不高,所以难以在社会立足,难以成功。 好多人以为谦虚了、谦让了、不与人抗争了就是吃亏,殊不知“吃亏是福”,真的是福,因为这种人最容易被社会认同,最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也会得到大家的帮助,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范文二(一组学生范文): 1、处下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故则新。”又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起金庸其文,有人号“东方不败”,然终一败涂地;有人名“独孤求败”,年四十持木剑仍行天下而莫之能敌,何也?处下使然。 处下是一种人生境界。 真正的强者,常常不在于立得多高,而在于甘心处下。处下并非鲁迅先生所痛恶的奴性,而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对之深怀敬意,甘处下风。鲍叔牙以身下事管仲,世不多管仲而多鲍叔牙之能知人。处下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周文王待人轻以约,责己重而周。处下是一种能放得下架子的虚心态度,更是一种能看透功利的超然风神,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强者才敢于取处下姿态。处下,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处下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戴。 人们愿意跟从的领导者,不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霸王,而是谦逊深稳、礼贤下士的明君。项羽之见灭,不识人也。刘邦能俯身下问张良“为之奈何?”能对自称带兵多多宜善的韩信委以重任,所以能够称帝得天下。其同宗后代刘玄德亦深谙此道,三顾草庐,终得卧龙。人处高处,只有寒风吹彻,冰封万里;当处下时,深谷中可得幽园,可汇倾泻而下之山洪。下则势低,势低则利于凝聚。是故夫惟以身下之,方能得到各方帮助。文王吐哺,天下归心。处下,王道之始也。 处下不意味着低下。 欲跳,则需先下蹲;出拳,则必先收势。能曲者,方能伸也。姜子牙垂钓,非甘为一渔翁,待愿者上钩也。勾践卧薪尝胆,非甘为奴,待奋发之机遇也。所以处下是一种等待,非不欲争,乃不争眼前小利耳。处下是为了新一次的攀登,是一种静观其变的沉稳,是一种思前想后的谨慎。处下的人永远不是低下的人,他们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海一般的宽容、鹰一般的利眸、豹一般的耐心。 处下可谓一种无为,但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它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是得道多助的必需,是蓄势待发的准备。能处下,方能全,方能盈,方能新,方能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鲲鹏。 只有处下,方能负重。 2、保持低姿态 “曲则全,枉则直”,坚硬的牙齿脱落了,柔软的舌头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遭遇到许多不公与挫折,学会保持低姿态吧!这不是对现实的屈服,而是退一步保全自己,养精蓄锐,期待下一次的爆发。保持低姿态,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保持低姿态,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经历数千年风吹雨打的兵马俑,那英姿勃发的勇士立在马上,令人望而生畏。但仔细一看,这些陶俑的棱角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有的陶俑甚至残缺不全。但有一种陶俑,却保存完好,他就是跪射俑。跪射俑虽单膝跪地,但身体挺直,始终高昂他的头颅。深究他保存完好的原因,原来和他的姿态密切相关。他单膝跪地,让重心降低,让身体深深扎根于大地;保持身体挺直,让重心在一条直线上,能顽强地抵抗震动;他高度较低,深掩在高大的陶俑之间,让他们去抵挡那高处来的撞击物。正因如此,跪射俑才会历经数千年,而始终保存完整的身体。 做人亦如此,降低重心,让我们更贴近大地,把根基扎稳;在危急时,弯下高傲的脊梁,让我们逃避灾难。但请记住,不论如何,请始终高昂你高尚的头颅,坚持你强烈的好胜心,这样你才不会被庸俗所同化,被怯懦消融你的好胜心。 保持低姿态,让我们成就另一番辉煌。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为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保持低姿态,于是便咏出了千古之绝唱,在文学史上成就了辉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为他不愿为大唐御用文人,在不适应官场生活的现实面前,他选择了低姿态,放逐自己重返青崖,于是才有了他宽阔慷慨的气度,洒脱不羁的个性,才会被后人反复叹咏。有时候,在挫折面前保持 ❹ 《道德经》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4)道德经第四十章的论文扩展阅读: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❺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翻译与解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01;中士闻道,若存若亡02;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03。 故“建言”有之04:“明道若昧05,进道若退06,夷道若颣07,上德若谷08,大白若辱01,广德若不足02,建德若偷03,质真若渝04。大方无隅05,大器晚成06,大音希声07,大象无形08。” 道隐无名09,夫惟道,善贷且善成10。 今 译
上士闻道,能勤奋前行;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大笑不解,不笑则不足为道。 所以圣贤有言论说:明白大道的人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险阻,有崇高德行的人好像低谷,最洁白好像污垢,有广大德行的人好像很狭小,刚健的人好像很脆弱,纯真的实质像是不足。 巨大方正之物,难以看到棱角;大的器物,较晚方成;宏大声音,稀疏少闻;大的形象,难能看见。 大道隐而无名,只有道,善于施与而成就万物。 评 议 此章用叙述、议论和比喻的文学手法,说明得道者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谦卑自处、善施与能成就万物的高尚品德。此其一。其二,说明“道隐无名”,中士和下士难于认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句,即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道隐难识的深奥哲理,而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名句。对此四句,当今有些治老学者不解其意,竟然解读为大方没有棱角、大器无成、大音无声、大象无形象,真乃大错特错也。其三,“谷”、“足”、“辱”为韵,“大白若辱”句本在“上德若谷”句后,《老子》原文如此,古本皆无误。但是,高亨《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将“大白若辱”句,移置于“质真若渝”句后,理由是“上德”、“广德”、“建德”三句应相连接,认为如此才合乎逻辑而符合老子本意。此说缺乏根据,显然失于主观臆断。 注释 01勤而行之: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勤而行之”。楚简本作“勤行”,帛书乙本作“堇能行”(甲本缺),傅奕本作“而勤行”。今从河上公、王弼本。两句:河上公曰:“上士闻道,自勤竭力而行。”王弼注“勤而行”曰:“有志也。”吴澄注此句曰:“故惟上士能识者,能勤而行之。” 02若存若亡:谓若有若无。林希逸曰:“且信且疑,又以为有,又以为无也。”吴澄曰:“中士之识已不及,而若存若亡。” 03“下士”三句:林希逸曰:“最下鄙俚之人,则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以之为笑,方见吾道之高。退之论文且曰‘人笑之则以为喜’,况道乎?” 吴澄曰:“下士无识,以其不合世缘而大笑之矣,此道之所以可贵也。若皆能识之,则不足以为道矣。” 04“建言”:立言也 (林希逸说)。建言有之:谓“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数语”(林希逸说)。吴澄曰:“此句起下二节,谓昔之立言者。道之相反,如下文所云十二事是也。” 05明道若昧:河上公曰:“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林希逸曰:“惟昧则明。”吴澄曰:“葆光用晦而若昧,乃所以为明。” 06进道若退:河上公曰:“进取道者,若退不及。”王弼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林希逸曰:“进道若退者,能退则为进也。杨子所谓‘以退为进也’。”吴澄曰:“宁后毋前而若退,乃所以为进。” 07夷:平也。颣:楚简本、河上公本、帛书乙本、傅奕本皆作“ ”,王弼本作“颣”。奚侗曰:“颣,《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传》‘分颣无期’,杜注:‘戾也’。‘戾’有反谊。此谓‘正言若反’。‘夷’、‘颣’相对,与‘明’、‘昧’、‘进’、‘退’同。河上公本误作‘ ’。”高亨说:“《说文》:‘颣丝结也。’引申为不平之意。颣是本字, 是借字。”(《老子注译》,下同。)句谓:平坦的道好像险阻 (高亨说)。 08上德若谷:上,高也。谷,深谷也。河上公曰:“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也。”林希逸曰:“能虚而不自实也。”吴澄曰:“若谷之注下,乃所以为上。”奚侗曰:“高以下为基。”句谓:有崇高德行的人,谦下若深谷。 01辱:楚简本、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辱”。傅奕本作“ ”。高亨说:“辱借为 ……《玉篇》:‘ ,垢黑也’。”林希逸曰:“不皎皎以自异也。”吴澄曰:“若色之污辱,乃所以为大白。”句谓:最洁白像有污垢。 02“广德”句:河上公曰:“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林希逸曰:“若自足,则狭矣。”吴澄曰:“若狭小不足,乃所以为弘广。”句谓:广德之人像是不足。按:此为谦虚之辞。 03建:同“健”。俞樾曰:“建当读为健。”高亨说:“偷,帛书乙本作‘输’。按偷、输均借为‘嬬’。《说文》:‘嬬,弱也’。”句谓:刚健的反而像很脆弱。 04渝:变也 (奚侗说)。林希逸曰:“质真若渝,真实之质,纯一而无变,而自有若已变之意,此亦足而不自足之意。”句谓:纯一真实之质,像变得不足。 05大方:特大方正之物。隅:棱角。林希逸曰:“大方者,太虚也,太虚之间虽有东西南北,孰见其方隅哉?”即庄子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庄子·秋水》)而“大方无隅”,即“自大视细者不明”也。按“大方无隅”以下四句为比喻句。 06大器晚成:比喻圣人或重大功业,较晚方能成功。晚成:楚简本作“曼成”,帛书乙本作“免成”,皆为“晚”字借字。河上公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林希逸曰:“大器晚成,如铸鼎之类,岂能速成就哉?”陆游示儿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冬夜读书示子聿》),亦有“大器晚成”之意。高亨说:“伟大的器物需要晚些才能制成,比喻圣人老年才能成为圣人。”(《老子注译》)按:《韩非子·喻老》和《吕氏春秋· 乐成》亦皆引用老子“大器晚成”句,即说明“大器晚成”为老子原意。有几个学者认为“大器免成”,即大器无成。说“免”,无也。他们认为“大器晚成”,则为传写之误,误甚。详见拙文《为老子“大器晚成”辨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4月24日),不复赘言。 07大音希声:“希”,同“稀”,少也。林希逸曰:“大音希声,天地之间音之大者,莫大于风霆,岂常有哉?希者,不多见也。”吴澄曰:“音之大者,其声反疏而希。” 08大象无形:林希逸曰:“大象,天地也。《易》曰:‘法象莫大于天地。’天地之形,谁得而尽见之?”吴澄曰:“可见而后为象,象之大者反无形之可见。”句谓:大的形象难能看见。 09道隐无名:林希逸曰:“道隐无名,无可得而尽名也。此数句,或是指实之语,或是譬喻之语,其意皆主于能虚能无而已。”句谓:大道隐而难识,没有名称。 10贷:施,与也。《说文解字》曰:“贷,施也。”林希逸曰:“贷者,与也,推以及人也。有道者能以与人而不自有也。”成:林希逸曰:“成者,道之大成也,成己成物,而后谓之大成也。”按此句,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善贷且成”,帛书乙本作“善始且善成”。
❻ 跪求: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的体现之处和期刊中体现和谐的部分摘录!谢谢,我急需做一个科研立项
论文关键词 :《道德经》 “和谐 ”思想 自然 小国寡民 冲气 文化资源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