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成就法治
⑴ 中国古代依法治国成功的例子
中国古代法治切切的说是启蒙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首先战国时,韩国国相专申不害教韩昭侯“属术治”,其时的“术治”即“法治”。韩非解说:“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实质为君主个人的集权统治,要求君主们要不择手段,以法律的威严镇压群臣百姓,以达到巩固王权统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权国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视,先后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再次秦汉时期的黄老学一个主要特征是“守法而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法”是“无为”的界限,而无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废”,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轻易变更,要“循守成法”。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力,而不得犯法。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⑵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显著,法治实施体系高效运行,谱写了新时代良法善治新篇章。
在立法方面,我国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从“国家法律体系形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立法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执法方面,我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同时,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好管控过死、干预过多和执法不到位、执法缺乏必要保障等突出问题,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在司法方面,我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实行司法责任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同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加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也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法治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这些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⑶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有哪些成就
1、开创性地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轿滚祥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及其政权组织系统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全新的国家制度。
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闭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础。
2、重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任何一场剧烈的社会革命运动,要实现其预定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结构,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与法律秩序。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实现国家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
这一时期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司法改革运动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开较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注重运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与社会,借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到1956年间,新中国的法律创制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的法律创制,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立法亦开始启动。
4、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入了一个革命性变革的历史新时期。
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历史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推进了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5、把依法治国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的权威,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的历史性任务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把依法执政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随着这一巨大而深刻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面临新的重大课题。
7、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五大在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〇一〇年形备腊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性任务。
设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时间表,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当代中国的立法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⑷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出现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把依法执政确版定权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4、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
5、司法体制不断完善;
6、全社会法治理念明显增强。
法治建设存在的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3、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