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结绳道德经

结绳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5-05-04 02:41:33

A.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意思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意思是使人们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结绳记事是古人的一种记事方法,通过在绳子上结出不同形状的结来表示不同的意思,以此来记录和传递信息。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回归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状态,不要被现代复杂的文明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净的心灵。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意思是让人们回归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他认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他主张回归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状态,让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净的心灵。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到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这种状态虽然简单,但却能够让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净的心灵。在结绳记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用心去思考和理解每一个结的含义,这样才能够准确传达信息。这种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让人们更加接近自然和淳朴的状态,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智慧和悟性。

B. 道德经中虽有甲兵,无所从之 翻译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意思是【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内阵打战】。

出自《容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C. 赐教!那位解释一下道德经“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复结绳,复者,再返回;结绳,即上古结绳记事时代,那时民风古朴,为人类文明之始;用之,实行上古民风,简陋古朴、顺乎自然、无竞无争。“复结绳而用”的实际深意是:返回道的原先古朴无为状态。其古朴状态如同绳上之结,都是各自独立,不动、不相干扰,然而又相互联系一起。“而用”,其一是说,为道不能与内外事物发生联系,要将心神返回到昏昏默默、无天地人我的先天境况,弃绝先前那种思虑无已奔波不止状态;其二是说,为道之修应达到的道物状态,即是凝聚不动,不交接往来,停止一切演化。下之甘、美、安、乐四句,亦皆指此:不再有任何索需,食不需了,服不需了,居是老居,俗是老一套,安居不动,不再发生任何往来变化了。“而用”一词,使用得十分巧妙!越细细品味,味道便越发无穷。

D. 道德经解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原文 】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今译 】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人工的器械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

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着,人民从生到死,互相不往来。

【 我读经典 】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希望,在一方国土上,社会秩序无需镇制力量来维持,没有兵战的祸难,没有重赋的逼迫,没有暴戾的空气,没有凶悍的作风,百姓不必逃荒求存,不必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徙,民风淳朴真实。因此,“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过去老百姓因为什么迁徙?要远离故土、远离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比如为了躲避战乱、为了逃荒、为了求存,因为实在生存不下去了,他们不得不频繁地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如果在上者能让你的百姓生活安定、丰衣足食,他们又何须冒着生命危险远离故土、背井离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临走都要带一把故乡的土,以慰藉心中的苦痛,迁徙都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正如公司领导,如果他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员工发挥出自身能力,提供好的福利待遇,那员工在公司工作开心、安定了,就不会觉得在这公司没前途,也不觉得别的公司更好,而整天想着辞职跳槽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故而人们没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也没有恐惧、失落的感受。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工作的地方没家,有家的地方没工作,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不了肉身,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希望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而不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之间,大家能相安无事,彼此互不冲突,永久和平相处。

E. 80《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理想的国家是这样的:)国土小且百姓少,就算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器械也不实用,让人民都看重死亡而不远离故乡。即使有船有车,也没有人去乘坐;即使有盔甲兵器,也没有机会陈列;使人民回归到结绳记事的淳朴状态。觉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觉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于自己的居所,乐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叫之声可以相互听见,人民至死也不来往。

【经解】

        第八十章历来被认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子的理想国。他理想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呢?不要总是打仗,不要那么多人,大家不要经常地过多地交往,过多交往就容易产生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隔阂、战争。老子想让大家和平、和谐地相处,于是提出“小国寡民”,让国家变得小一点,让人民变得少一点,大家就像在一个乡村里生活。那么在小国寡民的理念下,他就要限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算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器械也不使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让人民都看重死亡,不轻易离开自己的故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即使有船有车,也没有人去乘坐,“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即使有盔甲兵器,也没有机会陈列,也就是不打仗。在老子的理想国里是没有军队存在的位置的,反对战争,祈求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使人民回归到结绳记事的淳朴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觉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觉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于自己的居所,乐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叫之声可以相互听见,人民至死也不来往。这里强调的不是不相往来,而是强调没冲突、不打仗。

        春秋无义战,那时候战争此起彼伏,没一场是正义的战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置于当时的背景下,再来看    第八十章,我们就知道老子的良苦用心。只要国家一大,大国兼并小国,小国联合起来,要么合纵,要么连横,互相争斗,所以老子就想这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小国寡民。让人类回归那种和谐相处、没有战争、淳厚朴素的状态。

热点内容
新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代理人 发布:2025-05-04 14:32:34 浏览:616
立法者摩西 发布:2025-05-04 14:27:30 浏览:5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 发布:2025-05-04 14:27:26 浏览:321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女人战争2 发布:2025-05-04 14:25:03 浏览:341
条令条例扫 发布:2025-05-04 14:17:18 浏览:11
社会与法频道系列土豆网 发布:2025-05-04 14:08:36 浏览:876
劳动法对试用期离职工资的核算 发布:2025-05-04 14:08:34 浏览:804
2014年最新劳动法实施细则 发布:2025-05-04 13:49:56 浏览:41
起诉离婚必须要请律师吗 发布:2025-05-04 13:49:18 浏览:247
民法典对环境的意义 发布:2025-05-04 13:38:21 浏览: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