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道德经
A. 老子曰:“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白话文翻译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版屋的作用。所以“有权”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1)白话老子道德经扩展阅读:
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B. 白话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处众人之所恶
聊一聊《道德经》第八章,关于“不争”这一部分;“不争”知道的人很多,做到其实很难;人人都有欲望,希望一路向前,所向披靡,一帆风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心想事成,大多数反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老子就提出“不争”能够收获幸福,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解决之道。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前半句,“不争”勉强可以做到;竞争上岗,反正位置只有一个,不能做领导就干脆不做了。
处众人之所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公司最脏最累的活儿,你去干;有个靠厕所边上的位置,你去坐。
估计就受不了,大家都不坐,偏偏只有你一个人坐到厕所边上去,味道就不同了。
所以,“不争”本身很难,但是克制住过大过强的欲望,小富即安,也可以聊以自慰;能够“处众人之所恶”显然难度系数相当大了;那实在是比上不足,连比下都没有余了。
古希腊犬儒学派第欧根尼做到了;生活那是一个逍遥自在,每天就是在广场发发呆,思考思考人生;亚历山大问他需要啥,只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2.居善地
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孟子:不立于恶人朝。
两位圣贤都告诉我们,这个地点一定要选择好,因为会关系自己的幸福感,关系自己的远大前程,甚至会关系到自己的小命。
孟母为了孩子能够有个好环境,选择三次搬家,估计就和现在搞个学区房一样:
孟子小时候,居住地方离墓地很近。
孟子学起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起做买卖和屠杀。
孟母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孟子开始学习在朝廷上鞠躬行礼以及进退礼节,有点像从小树立起公务员的目标了。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阿富汗政变,大家都挤破脑袋想逃出来;你要去旅游,绝对不要往那个地方跑了,应该避得远远的。
3.心善渊
心善渊首先是心量广大,能够有包容心,不要困扰于鸟人鸟事,看得远,才可以走得远。
跑出去转一圈,人家说你一句长得不好看,就记仇了;回来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了,那这颗心实在是太玻璃了。
不要斤斤计较,太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并非好事。
心善渊也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不要放到脸上,要有一定城府,沉得住气;不要噼里啪啦一大堆心里话,告诉身边的人,可能哪天就后悔了。
看领导不爽,中午吃着盒饭,和饭友同事义愤填膺,喋喋不休地说:这个鸟人怎么怎么不好;指不定哪天就被卖了。
4.动善时
这句话就是强调要把握时机。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可能穿一样厚度的服饰;晴天雨天,也不可能是一样装备出门;要有变化,抓住那个变化,把握住那个时机,做恰当的事情。
赤壁之战,诸葛亮摇着扇子说: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一来,杀得曹军那是一个片甲不留,这个时机有多重要。
5.事善能
选择做的行业,务必是自己擅长的;不擅长,首先学得很痛苦,其次很难在这件事上取得成果。
庖丁就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厨艺了得,甚至成为一门表演艺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yǐ),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同《桑林》,《经首》这两首乐曲的节奏感一致。
这原本菜市场里屠夫的活儿,到了庖丁手上,简直是享受,拥有了艺术感。
老子在这一章,每三个字就是一个要点,实在是字字玑珠;对于历史经典,务必反复学习,深入学习;乃至于用到曾子所介绍的“格物致知”的方法。
在这一章里,最难做到的就是“处众人之所恶”,“不争”相比之下还是简单的,无非做到“不动心”即可。
举个例子,公司里面,干了一年不给你加薪倒还能忍受;算了算了,这么多人,加薪毕竟少数人;但是给你降薪,估计就难以接受了,估计这脾气就要爆发出来了;大家都没有变化,唯独你最差,就你一个人绩效考核不合格,一个人降薪,这是最难受的;如果遇此情景,依然能够做到八风不动心,显然已经到达大师级别了。
这种鸟事,每一个人也并非碰不到,当外界环境改变不了的情况下,唯一能调整的就是自己内心;既来之则安之,面向阳光,一路前行。
C. 白话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在第一章,强调了“功成身退”的重要性;人生不可能一路走上坡,差不多就收手了,自己选择走那段下坡路,那是洒脱自在;运动员年龄大了,自动选择退役,不要等着俱乐部把你辞退了,这样就不好看了。
体体面面的下来,甚至是下来之前,就已经想好退役之后该做些什么。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yǐ);揣(chuāi)而锐之,不可长保
已:停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里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着要这要那,不如适时停止。
揣: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锋芒毕露,难以保持长久;衣服里面藏着一把尖锐的东西,时间久了自然就戳出来了。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jiù)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钱再多,难以守住。
财富已然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范蠡(lí)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了解下: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
范蠡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是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
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千万。
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
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
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
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
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
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之中。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就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声名显赫不见得是好事儿:
萧道成逼迫刘宋末代皇帝十三岁刘准让位。
刘准自知不免于死亡,惊惧万分,问萧道成的帮凶大臣王敬则:今天就要杀我吗?
王敬则说:不要怕,不过迁居别宫;官家先世取司马家,也是如此。
刘准一边哭,一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遂身退,符合自然之道。
这里再次引用范蠡的典故:
春秋末期越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他实在太深谙人性了,认为勾践可以同患难,绝对不能共富贵,就告辞了。
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手,背后插刀的,往往都是身边的人。
范蠡也算仗义,走到齐国,留下书信给好朋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践身边实在太危险。
文种没有听从,果然越王勾践送了一把剑给文种: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吴国七种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条就灭掉了吴国;剩下还有四招没用,要不在你身上试试?
文种只好自杀,范蠡最终活到了88岁。
《春秋繁露》: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shì)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
西汉功臣张良看到韩信,彭越悲惨下场:
公元前197年, 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公元前196年,以谋反罪名,诛灭彭越三族,废除封国。
当然,张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也遥遥想起范蠡的历史典故;也想退,也想开溜,但是已经迟了;
晚年已绝人间烟火,吃得很少,肠胃经不起油腻;肠胃不佳的人,必然饮食清淡;但是有人盛情邀约,让你大鱼大肉地吃,看上去是好客,其实是害了你;最终免不了受吕后的饮食毒害而死。
老子在这一章里,依然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不要有那个锋芒,应该"和其光,同其尘";晚上市区里面汽车开个远光灯,搞得人家眼睛不舒服,讨厌你举报你,最终还是自己倒霉;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务必要考虑一下别人,利人利己才是正道。
D. 白话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处众人之所恶
《道德经》第八章,阐述“不争”之道。不争,看似容易,实则难行。人人皆有欲望,渴望一路向前,所向披靡,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老子主张“不争”能带来幸福与无为之境,实现无所不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然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公司最脏最累的活,你去干;有厕所边的位置,你去坐。这似乎难以接受。克制欲望,安于现状,虽难以做到极致,但不失为一种自慰。而“处众人之所恶”,更是极难。这不仅是比上不足,更是比下无余。
古希腊犬儒学派第欧根尼以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不争”的魅力。他每天在广场发呆,思考人生,即使亚历山大提出请求,他只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这背后是对物质与权力的淡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
选择“善地”,意味着避免危险、选择有利之地。孔子、孟子的话语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三次搬家,为孩子选择更适宜的成长环境。同样,阿富汗的动荡局势,也提醒我们要避开危险之地。选择环境,就是选择生活的质量。
心善渊,要求心胸广阔,包容万物。面对外界的批评,学会释怀,不要被情绪所左右。心善渊也意味着隐藏情感,沉着冷静。在领导面前义愤填膺,可能带来不利后果。把握时机(动善时)与选择擅长之事(事善能),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精准判断与把握时机,成就了历史的传奇。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道德经》第八章,通过五个方面探讨了“不争”之道。其中,“处众人之所恶”最为艰难,但这正是修炼自我、达到大师境界的试金石。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唯有调整内心,保持平静与坚韧,方能安然度过。在不争的道路上,选择合适的环境,培养广阔的心胸,把握时机,发挥所长,方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E.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如下:
(5)白话老子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F. 白话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在第四十二章,主要讲柔和处理事情,万万不可强人所难,为难别人,最终绝御其实反过来为难了自己。
下面来看看这一章节的内容:
“道”是本源,是那个一,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形成一种平衡状态,万事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之中产生。
所以,老子有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易经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二生三”,生出了一种若有若无的平衡。
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成为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词汇来称呼自己。
孤,寡人,大家都很熟悉了,电视剧里面有身份的人往往以此自称。
“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现在汉语字典里面的解释是“不得养”的意思,所以其实也不是怎么好的词汇。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肢宏陪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就是把自己吸收进来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自利利他。
为什么能够自利?因历蠢为分享本身就是巩固知识点,加深记忆的一个过程。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也可以理解为强迫他人按照自己行事,由于始终得不到满足,就怀恨在心,结果反而自己感到难受;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宗旨。
老子最智慧的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始终让自己处于安全位置;只有安全了,才能够静心;才能够看似无为,其实无所不为。
所以,为人处世还是要尽可能使得自己安全,让自己处于舒适位置;不要同时进行很多事情,也不要去和别人斗争,这都是违反“道”的法则。
G.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成白话。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译为白话是:我有三件宝贝,需要保持: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参与你争我夺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