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道德经
⑴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点是“道”是宇宙的对立面。第二点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然而,无论是《老子》帛书还是传世版本,都无法准确体现老子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关于第一点的阐述。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两个核心思想。
“道”是宇宙的对立面。这是一个关于绝对与相对的概念。在楚简《老子》中,老子使用了一个特殊术语来定义这一概念,但这个术语因后人的误解而被替换,导致无法准确传达原始思想。还原版本《道德经》基于楚简《老子》进行了还原,阐明了“道”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即“绝对”与“相对”。老子用“亘”来代表宇宙的对立面,其特性为“虚”,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且无所不能。
“玄”和“眇”是另一对概念,代表绝对与相对。然而,它们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解为“玄妙”,这一误读已经流传至今。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关键在于“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这在《道德经》的传承中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反者道之动”描述的是道的运作方式,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一概念相对容易理解,而“弱者道之用”则是关于力量运用的指导思想。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道德经》的核心原理,即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
对立统一原理包括“对立面始终存在”和“对立面互相转化”两个方面。而公平公正原理则涉及到公平分配原则和纠正不公原则。这两条原理共同决定了“反者道之动”和“弱者道之用”的核心内涵。
理解“弱者道之用”的关键在于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在传世本《道德经》中,这一原理被后人偷换,使得其核心思想难以被正确解读。真正的理解需要超越传世本的误区,认识到“无名仆”和“三宝”是解读公平公正原理的关键概念。
“无名仆”意味着万物平等,个体服从整体。而“三宝”倡导公平公正,强调大家都不争,以维护宇宙生态的和谐。通过“不争”实现的“柔弱胜刚强”,是老子从公平公正原理出发,对“弱者道之用”内在决定机制的解释。
正确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需要深入理解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两大基本原理,并摆脱传世本《道德经》和帛书《老子》的误导。还原版本《道德经》提供了更准确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老子思想的本质。
⑵ 《道德经》解读宇宙的起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章节是讲宇宙起源的。“有物混成”意思是:有一种存在是由很多东西混在一起形成的,这许多东西是指前锋宴宇宙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混合收缩而来的。虽然混沌物是前宇宙的物质和暗物质混合收缩后形成的,但是星体之间的距离在收缩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法则掌控下,物质就会凐灭,重新回归混沌物,
“先天地生”意思是:该混沌物在新的宇宙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着,也即是说未来的天地是此混沌物演化生成的。在混沌物收缩到一个临界点,“道”的名法之下,混沌物又开始膨胀,膨胀到一定大小后,混沌物会分离生成天生成地。银搏银
“寂兮廖兮”意思是:这混沌的存在是寂静(寂兮)虚无(寥兮)的样子。混沌物无形无象,不存在体积大小,所以前宇宙混合最终收缩成一个不大的东西,这混沌东西被老子称为“道”,现代科学称为奇点。如果有一个已经超脱宇宙的仙人站在该混沌之外观察的话,仙人肉眼看不到,但是心识能感应得到虚无中存在的混沌是寂静无声,静止不动的,其大小也不是一个点,而是很大。
“独立而不改”意思是该混沌物是独立的超然存在,除了混沌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也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改变,也即是其可以作用影响它物(将来演化出的天地万物),而不会存在反作用力,它物无法直接作用于该混沌。它独立存在着,没有任何外力能改变它,也不是任何外力制造了它,它本身就是法则,它是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无始以来就永恒存在着。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意思是:该混沌物循环反复地运行而永不停歇,“道”(即是混沌物)扩张膨胀生成天地,生成万物,形成宇宙,然后又收缩,万物凐灭,又形成混沌物。宇宙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扩张和无数次的收缩,也将永不停歇的继续反复循环扩张和收缩。混沌物扩张过程中,在“道名”的法则之下,会形成天与地。“地”——现银岁代科学称为物质,我国古老文化称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物。“天”——与“地”相对应所以也可称为非物质,现代科学称为暗物质。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说到盘古劈开混沌,混浊气沉降为“地”,轻灵气上升为“天”。在“道”生混沌这个一,混沌生天与地这个二后,“天”就继承“道”的“独立不改”,是天道,是法则,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了。在“天”的法则掌控下,“地”不断重新组合演变形成了各类星体,在此过程中,“天道”还不断衍生出新的各种各类名法,“地”因此而演化组合出多种元素,各类物质,乃至植物和生物。所有的动物都可看做一个小宇宙,一个小天地。例如人类的身体是“地”,心识是“天”,人就是由身体和心识组成的。身体是物质成分,可以被看到、触摸到、被科学设备仪器探测到;心识是非物质,源自于“天”,像“天”一样,心识也是一种存在,只是它是非物质的,所以物质无法触碰的到,也就无法看到和被科学仪器设备探测到,所以就像天那样,无形无相,虚无缥缈的,但事实上存在的。身体和心识的关系,就像宇宙的“天”与“地”的关系。宇宙也可看成一个智慧体,“天”能感知并掌控宇宙中的一切“地”(包括各类星体,星系),就如同人类能通过心识去感知身体和外物外境。就是因为“天”能感知到“地”,并有掌控改变“地”的道(法则),所以“地”演化创造出了世间万物,包括形形色色的植物和生物物种。就好比人类的创造能力正是来源于心识。至于天地是如何创造出物种,人类是如何诞生的,在接下章节的道德经会解读到。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我不知混沌物的名,勉强用“道”字概括之,勉强为其名用“大”来形容。在这里,“名”不是仅指名字、名称的意思。《道德经》第一章说到,“名可名,非常名”。“名”具体是什么意思,什么含义,在接下来解读《道德经》第一章中会详细说到。老子站在此混沌物之外观察,无法得知混沌物的内容和性质等等名法,只是能感知到里面混合的物非常的多,非常的拥挤,存在的能量是至强至大的,(有点像黑洞的描述)所以只能用“大”来形容概括其。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大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远了就会返回。这是在简单描述混沌物膨胀为宇宙,又在宇宙膨胀到一定的范围后开始收缩返归为混沌物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并指出,其中膨胀和收缩的源动力正是来自“名”,是“大”名,是“逝”名,是“远”名,是“返”名。“名”是什么意思,下章节再说。因为“道”甚“大”,复杂繁多,收缩之下更显拥挤不堪,蕴含能量非常强大,故而相互之间要远离,故说“大曰逝”。“逝”的意思是离开,相互推动扩张远离,宇宙因此越来越广阔,远到一定程度,就会反向收缩,“返”即是返回,反向复归于混沌物。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思是:所以“道”的“名”是大的,“天”的“名”是大的,“地”的“名”是大的,人的“名”也是大的。这个宇宙有四种伟大且重要的力量,而人占据其中一种。在《道德经》后面许多章节都有解说人的“名”,这里提示一下,人的“名”和人的心识有关,“德”属于人名中重要的一部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意思是:人受地制约影响,地受天制约影响,天受道制约影响,道是自然而为的。虽然这四大都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但是这四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的。人的各种思想、情绪、行为乃至生老病死无不是受着物质形态的事物影响左右的。诸如地球、日月星辰的运行甚至生灭是“天”的力量在控制的。“天”虽然掌控天下,变化万端,但其运行法则还是遵循“道”的根本法则,是“道”的根本法演化而来的。“道”是无始就独立存在的,至高无上,所以“道”本自然的。
⑶ 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宇宙本质,为什么这么说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学说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影响意义。而他的道德经也成为人们研究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重要哲学作品。很多学者和历史学家都认为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宇宙的本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原因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描写的宇宙跟我们现代认知的宇宙是一样的。
其实老子的表达已经很清楚了,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那么我们现代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就要进一步进行证明。不管是古代还是未来,老子的思想都是顶级的,所以才能写下让人难以领悟却神秘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