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勇敢

道德经勇敢

发布时间: 2025-07-22 21:50:39

道德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怎么翻译

这个应该就是要勇于去拼搏,不能就是平平淡淡的活着,就是这样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勇于拼搏,就是活着就要拼搏,而不是就是平平淡淡

⑵ 道德经【73】:相信天道的力量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一、原文(通行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二、译文

勇于妄为,不得善终;勇于守柔,能保全自己。

这两种做法,一种有利,一种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又知道是什么原因呢?即使是圣人也搞不清楚。

天道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却善于回应;不召唤却自动到来;坦坦荡荡而运筹于帷幄之中。

天道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看似漏洞百出,其实密不透风。

三、拓展思考

0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这句话的孙槐皮本质仍是“柔弱胜刚强”,只不过老子从“勇敢”的层面进行了表述。

勇于敢则杀: 胆大妄为、鲁莽行事的人,是不符合天道的,往往不得善终。历史上“勇于敢则杀”的例子数不胜数。

“九鼎”是王权的象征,传说大禹用天下精铜铸造而成,重达万斤。

秦武王自幼力大无穷,传说能单手将铁杵折成弯钩,能赤手空拳生擒猛虎。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自恃国力强大,带领一批勇士直闯周王室太庙,并狂妄地指着雍字一鼎说:“此乃秦鼎也,寡人要带它回咸阳。”

守鼎的官吏说:“自周武王定鼎于此,从未移动过,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秦武王很不服气,于是尽平生之力,将鼎举至胸前,正要迈步,自感头晕眼花,气力全无。


于是鼎轰然落地,不巧压在秦武王右足上,只听咔嚓一声,胫骨尽断。

众人急忙救援,不过已无力回天。秦武王血流不止,疼痛难忍,声嘶力竭,半夜时分,气绝身亡。

秦武王一代雄主竟丧命于鼎下,说来可笑。事实上,这便是老子“勇于敢则杀”的真实写照。秦武王自恃国力强大,胆大妄为竟然打起了九鼎的注意。而其鲁莽逞强的行为终使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勇于不敢则活: 不争处下、敢于守柔,是符合天道的,往往能保全自己。

勇于守柔,不是软弱无能,而是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是一种“识大体、顾大局”的智慧。历史上“勇于不敢则活”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继续以韩信胯下之辱为例,韩信选择从屠夫胯下爬过,表面上看是软弱无能,其实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

事实上,对韩信来说,选择从胯下爬过比拔剑斩杀屠户更需要明尘勇气。因为当一个人处下守柔的时候,往往面对的是众人的讥笑和唾弃;而当一则差个人勇猛有种的时候,众人会拍手叫好。

从当时的处境来看,韩信选择“胯下之辱”是符合天道的,他的“胯下之辱”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变成“胯下之福”。这便是韩信的“勇于不敢”。

而后来韩信成名之后选择了“勇于敢”又导致自己不得善终。一方面在刘邦落难的时候,公然讨要“齐王”的名号;另一方面,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韩信不懂得“光而不耀、功成身退”的道理。一连串违背天道的行为,注定了韩信不得善终的结局。

所以,有些时候,爱和恨仅在一念间,生和死仅在一念间;卑贱和高贵仅在一念间;守柔和鲁莽仅在一念间;成功和失败仅在一念间;得道和失道仅在一念间……

0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说:“天道厌恶刚强,独爱处下守柔,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胜利者往往是那些为而不争的人” 。

老子仿佛在告诉我们,不要怀疑天道的力量,“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它的主旋律;它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看似漏洞百出,其实密不透风。

天道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邪恶的人,也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不会穷途末路,邪恶的人也不会快活一生。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畏罪潜逃的杀人犯,他们隐姓埋名开启了新的生活,但最终仍难逃冰冷的镣铐。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只管善良,剩下的有天接管。

这世界真真假假,恍恍惚惚,唯有天道,才是最好的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⑶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罗老师版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本章主要讲老子的军事思想。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上古的兵书中说:我不是贸然主动进攻,而是作为客(等待的一方)迎战;不会贸然进一寸,而是退一尺。

“用兵有言曰”这句话也再一次说明老子是整理了上古时代的智慧,加上自己天才的发挥,整理出《道德经》的。

勇:勇气

敢:贸然

对于战争思想,一个将领和一个国君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对于将领,一心只想打赢,可是对于国君,要有文官有武将,文官能解决的,尽量不打仗,能不打就不打,逼不得已才打。

对于国君来讲,部队特别强盛不是一个好事,国君容易被冲昏头脑,认为我的部队天下最强,所以我就开始打,打谁都能赢,这不是王道,而是霸道。举例:魏武卒的故事,能征善战,但是消耗了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如果国君非常清醒要用德行感召天下,有一支强盛的部队放在那里震慑,是好的,可是如果部队太能打,国君脑袋糊涂,认为就要靠打,而不是靠德行了,那就坏了。

能征善战意味着树敌太多,仗势欺人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力量的作用应该是威慑,真正成功的人靠的是德行。

是谓行(xing二声)无行(hang二声),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

所以行军没有行列、方阵,不会一起挥着胳膊打打杀杀喊来喊去,手中没有兵器(能不打就不打,把武器收起来,用德行感召天下),才能达到无敌的境界。(但是不要想着无敌)如果真认为自己无敌了,那么祸端就出来了,没有比认为自己无敌的祸端更大了。认为自己无敌就几乎要失去了我的宝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就是仁慈之心与动物性的区别。

人类要放下霸权、暴力、掠夺,用慈爱来作为粘合剂,人类才能和谐地向更高层次迈进。放下争夺,拿起慈爱,生活不需要武力。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所以两军对抗实力相当的时候,则是有慈悲心的一方(国君爱惜百姓的)会获胜。

仁爱之心的培养永远应该排在教育的第一位。

我(罗老师)认为《孙子兵法》是接着老子的军事思想写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打仗之前先计算这五个因素:道天地将法。

道:领导者一心一意地爱惜老百姓,则老百姓愿意与国君一个思想,一旦国家有难,老百姓会愿意为国家出生入死。(要计算、衡量两个国家的领导者谁更有“道”)

天:阴阳寒暑等天地变化,天时

地:地势、地利

将:智慧、信誉、仁爱、勇敢

法:赏罚分明等

老子讲的是国君之道,孙子讲的是战争之道。

记得点赞哈~

⑷ 老子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什么意思怎么看到两种解释呢

正解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此两者都是勇,但是却由表现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圣人也很难判断,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言而万物响应,不召而众生自来,淡然筹谋天下大事。自然是广大无边的,所无不包,没有一点疏失。
[评析]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主观意志取代客观实际,并不是懦弱和软弱的代名词。我们同意老子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应该是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热点内容
企业研发等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3 05:52:06 浏览:247
共业律师 发布:2025-07-23 05:50:45 浏览:653
2014年经济法期末试卷 发布:2025-07-23 05:46:28 浏览:555
自学考试经济法概论考啥 发布:2025-07-23 05:31:18 浏览:817
南沙法院6 发布:2025-07-23 05:18:51 浏览:375
抑郁症劳动法病假规定 发布:2025-07-23 05:17:19 浏览:476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3 05:02:39 浏览:787
搞笑的法律咨询 发布:2025-07-23 04:57:04 浏览:814
劳动法中对工资的规定 发布:2025-07-23 04:52:08 浏览:341
中国法治特征 发布:2025-07-23 04:51:56 浏览: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