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师资
⑴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27章。
原文(精选):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1)道德经师资扩展阅读:
解析: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此篇处处闪耀着老子的智慧火花,无不展现了他深藏不露的机智和机巧之心。
五善:
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
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是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
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
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是善结。善结之人,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⑵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孔子没有关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道德经师资扩展阅读:
一、老子:
1、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
3、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二、孔子:
1、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