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依法治国
❶ 以史为鉴,“商鞅变法”能给依法治国带来哪些启示
“商鞅变法”给抄依法治国带袭来的启示:
要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开展法律宣传,促使现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制度创新,同时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坚持法德相济,促使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
(1)商鞅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商鞅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局限性
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❷ 商鞅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第一,“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农民由于朴实可信,安土重迁,故而最便于听从朝廷的驱使,平日在家务农,战时应征人伍。他们既是粮袜、战马和运输工具的可靠供应者,又是兵力持续补充的重要来源,从而,以农养战,平战结合,“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第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商鞅对于如何管理国家这个问题,坚持不法古,不循礼,反对以“仁义”说教的儒家思想。他说,惟有“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以战去战”(《画策》),因此,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第三,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废除世卿世禄旧制,除了从事农战以外,不得授予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农战》)商鞅明令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规定“粟爵粟任”。“武爵武任”(《去强》),即允许人们纳粟换爵,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级的不同爵位。此项改革,是与当时普遍推行的县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第四,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为了强化国家统治,商鞅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税收、价格等多重管理手段。为了控制商业人口,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做出了一些相应规定:根据商人家庭的人口,摊派摇役。他们的一切大小奴仆,均须在官府中注册登记,由官府轮番安排,承担摇役;通过管制粮食贸易,不让商人买卖粮食,他们无利可图,就会想着要弃商务农。为了促使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他还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管理:诸如根据单位面积的实际粮食产量,按亩纳税,国家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以示负担公平;通过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务农;统一度量衡制,为国家赋税征收提供基础。
❸ 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基础,具体表现为推行法制、奖励军功和建立郡县制。
推行法制:商鞅变法强调依法治国,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范社会行为,增强了国家的法制意识和法治水平。这一做法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成为封建社会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奖励军功: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赏赐,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激发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这一制度对后世军事制度和人才选拔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立郡县制: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变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