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法学
⑴ 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名单
中国国际法学会的理事会成员由其所在单位推荐,以下为理事会的部分成员名单:
丁丽柏,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
万鄂湘,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王玫黎,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
刘仁山,中南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系
朱崇实,厦门大学法学院
余劲松,武汉大学法学院
李仁真,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
杨泽伟,中南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系
肖永平,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邹立刚,中南政法学院
陈治东,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
周洪钧,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
徐崇利,厦门大学法律系
谢石松,中山大学法律系
慕亚平,中山大学法律系
王可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陶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杨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李旺,清华大学法学院
丛文胜,军事科学院军制部
赵少群,贵州大学法律系
柯良栋,公安部法制局
刘锦,海南大学
韦经建,吉林大学法学院
车丕照,清华大学法学院
吕岩峰,吉林大学法学院
刘世元,吉林大学法学院
洪莉萍,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
浦伟良,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秦晓程,外交学院
叶兴平,深圳大学法学院
高智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
邵沙平,武汉大学法学院
何敏,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涉外涉港澳台处
刘伟民,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王雪江,中国民航总局安全技术中心
夏兴华,民航总局体改法规办公室
李培传,国务院法制办
李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司
吴浩,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财政金融法制司
回沪明,最高人民法院
李健,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
邵文虹,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贺庆,国家法官学院
顾经仪,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王 慧,北京大学法学院
龚刃韧,北京大学法学院
余敏友,武汉大学法学院
白桂梅,北京大学法学院
邵景春,北京大学法学院
黄亚英,西北政法学院国际法系
王浩,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四系
刘晓蜜,河北大学法律系
王叔良,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室
王生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陈波,中国贸促会法律部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
高宗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冯秀梅,同上
朱洪超,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
刘大力,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
战宁,北京时代律师事务所
肖微,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
谢思敏,信利律师事务所
韩小京,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
叶蓁,外交部领事司
张军,外交部国际司
高燕平,驻美使馆
黄惠康,外交部条法司
胡志强,外交部条法司
王宗来,外交部条法司
王晓渡,外交部条法司
尹玉标,外交部条法司前司长
王淑芬,外交部条法司
苏伟,驻联合国代表团
马亚欧,外交部条法司
徐宏,外交部条法司
段洁龙,外交部条法司
刘大群,外交部条法司
高风,外交部条法司
李燕端,外交部条法司
王海英,烟台大学法律系
吴双全,兰州大学法律系
黄瑞,江西南昌大学政法学院
陈立虎,苏州大学法学院
刘健,湘潭大学法学院
徐天锡,上海市法学会
马晓玲,安徽大学法学院
王在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政治研究室
张灵强,山东青岛大学文学院法律系
张恒山,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
沈秋潮,中央军委法制局
赵建文,郑州大学法学院
宋永新,浙江大学法学院
陈寒枫,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办公室
周卫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办公室条法处
吴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
周建海,中国政法大学
刘廷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佟连发,辽宁大学法学院
张文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董安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牛文军,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刘金科,东北财经大学法律系国际经济法教研室
刘满达,宁波大学法学院
周晓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
万国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
程宝库,南开大学法政学院
江国青,外交学院
刘慧珊,外交学院
卢松,外交学院
许军珂,外交学院
许建中,外交学院
任超英,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安全中心
吴高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
梁淑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
黄丹涵,中国建设银行法律部
许卫凌,中国司法杂志社
张庆珍,山西大学法学院
汤树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江伟钰,南京审计学院
周健,外交部
赵永琛,公安大学科研处
(1)现代国际法学扩展阅读
中国国际法学会,是在国家民政部登记的全国性学术团体,1980年成立,由外交部主管。学会现拥有注册会员800余名,分别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国际法教学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及其他实际工作部门,包括了全国国际法领域最优秀的学者专家。中国国际法学会是中国国际法学术交流的中心和连接中外国际法学界的纽带。它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促进国际法在中国的研究、实践、传播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⑵ 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理论上有几种学说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理论上可分为三种学说。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理论。其中,一元论又分为国内法优先说和国际法优先说,而二元论似乎是现代国际法学界的主流观点。
(一)一元论。一元论主张国际法和国内法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谁优先的问题,进而又有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两种学说。
1、国际法优先说主张,国际法和国内法都是调整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两者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法律规范被分为各种不同的等级,每一级规范的效力都来自于上级规范,国际法是高于国内法的法律规范,国内法的效力来源于国际法,国内法必须服从于国际法。这种学说强调国际法的效力,保证国际法具有无条件的优先地位,但却否定了国家意志和国家主权,否定国内法的效力。另外,这种学说主张国际法和国内法都是以个人之间的关系为调整对象,这就完全否定了国际法作为“国家之间的法”的基本属性,根本改变了国际法的性质和方向。
2、国内法优先说理论产生于德国。它主张,国际法作为法律,与国内法同属于一个体系,国际法是从属于国内法的次一等的法律,国际法的效力来源于国内法,它只有依靠国内法才有法律效力。国内法优先说实质上是强权政治在法律上的表现,通过把国家意志绝对化来否定国际法存在的意义,以达到把一个国家的意志强加于国际社会,实现统治世界的目的。国内法优先说在理论上是否定和取消国际法的,在实践中是不利于甚至是破坏国际法律秩序的,因而在国际上少有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逐渐衰落。
(二)二元论。二元论的观点被称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平行说”或“对立说”,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二元论主张,国际法和国内法各具特点,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两者是平等或对立的关系,它们各自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国际法不能适用于国内法,若要使国际法在国内适用,必须通过某种国家行为将其“转化”为国内法。二元论比较正确地分析了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特点,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都是法律,都是国家主权意志的表现,两者分属于独立平等的法律体系,这是对国际法理论的一个发展。但二元论只是论述了国际法和国内法在形式上的对立,没有看到或忽视了它们在实质上的联系。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⑶ 国际法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国际法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法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吃香的专业,那么国际法学专业就业方向是什么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详细的内容吧!
国际法学专业介绍
在很多影片中律师是智慧、正义、理想、财富的完美结合,他们唇枪舌剑,口若悬河的主持正义,维护着当事人的利益。一位东北农业大学(微博)法学专业的同学在博客上写道,“我当时选择法学专业就是抱着过这样的想法……”
某事务所合伙人黎学宁律师介绍说,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我国现代法学属于大陆法系,同学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戴着白发套雄辩滔滔的律师,属于英美法系,这是不一样的。在我国的法庭上根本看不见走来走去的律师。
法学本科阶段的学习重在学习一种语言方式即法律语言。了解法的形式是什么,法学的研究方法,法是如何运用如何发挥效力的。主要开设14门专业主干课,有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中国法制史、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司法、国际经济法。
国际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一、公务员(微博)
主要包括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应该是进入公、检、法机关。但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同学们会发现“毕业证”绝对不是“职业准入证”,司法考试可以说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考试,这个考试过关率在30%左右。当然,想进入公、检、法这样的单位,除了需要通过司法考试以外还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
二、律师
律师既不像公务员队伍那样难进,又是法律专业的对口领域,是很多年轻毕业生的主要选择。黎律师表示,律师是个经验型行业,收入参差不齐。律师的收入构成可分两种计算,一种是拿工资式的,事务所付工资,律师负责打官司;另一种是律师不拿工资,但挂靠律师事务所,靠律师找客户,根据业务提成。律师的收入根据工作经验、能力大小和所涉法律领域的不同,是有很大差别。按北京的情况来看,顶尖的律师每年的收入是很可观的,一年收入1000万不成问题。但大部分小律师和见习律师每年可能只有1万—2万元左右的收入。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三、公司法务人员
公司法务人员也是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例如,各大国企、银行、外企、一些大型的'私企,公司内部都会设有法务部门,专门处理企业所涉及的法律事物。还有一部分供职于政府的法律事物部门,但一般政府部门对学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不是普通本科生能够达到的。
薪水,外企中的法务人员一般年薪10万左右,要求精通英语或某国语言;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年薪在5万—7万左右,但是对于不同的大学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
四、其他相关领域
除了以上的主要就业方向,社会其他领域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才也是需要的。如企业中的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对既有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又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很多法学专业毕业生会做会计师、审计师、证券业人员、环境评估、司法鉴定、职业中介、房地产咨询、法制宣传等工作。
‘报考指南’
院校众多挑好专业方向最重要
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设置根据所在院、校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专门的法学院,如中国政法大学(微博)、西南政法大学(微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博)等;另一种是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如清华大学(微博)法学院、南京大学(微博)法学院等;还有一种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微博)、北方工业大学等等。
五院四系
说起国内开设法学类专业的知名院校,就不能不提到“五院四系”。中国法学教育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科班生。所谓“五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微博)、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他们被合称为五院。所谓“四系”指北京大学(微博)、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吉林大学(微博)、武汉大学(微博)的法律系(现在是法学院)。这些院校堪称法学类院校的泰山北斗,而这些院校法学专业分数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院校及专业方向
目前,全国开设法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其中既包括老牌的法学类专门院校和开设法学专业的名校,也包括了一些名气虽不那么大,但法学专业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院校。
比如清华大学,民商法是清华法学院最具实力的专业,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在民商法领域形成了清华法学院与社科院、人民大学三足鼎立的格局。比如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设有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包括的海商法、海上保险法、海事国际私法等方向,非常符合学校的专业特色。除此之外,如中山大学(微博)、厦门大学(微博)、复旦大学(微博)、浙江大学(微博)、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云南大学(微博)、上海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微博)、中国海洋大学(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微博)、湖南大学(微博)、黑龙江大学(微博)、华中科技大学(微博)、安徽大学(微博)、郑州大学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也各具特色。
由于法学院校众多,各批次均有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同学们在选择院校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院校在各省历年的录取分数、院校招生章程等综合考虑,选择和自己分数、批次相符合的法学专业院校。
重点学科分布
法学理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
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
宪法与行政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刑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
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
报考提示
黎律师表示,从选择专业方向和就业的角度来说,民商法、经济法都是法学专业中比较好就业的方向。法律不是跟法条打交道,而是跟人打交道的。同学们在报考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交际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决定是否报考。
报志愿时,还特别要对照体检意见和高等院校《招生章程》中对身体条件的特殊要求,避开限报专业报考。根据《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考生,不宜就读法学专业。很多院校的招生章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出法学“专业受限”的要求,但在章程中明确表示“新生入校后,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复查和入学体检,对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取消入学资格”,报考时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