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思维符合

法治思维符合

发布时间: 2025-08-12 20:55:16

㈠ 自己的思想里有哪些不符合法治思维

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实,早在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的要求。而在本次会议公报中,再一次强调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足以见得中央对其的重视。

法治思维就是以合法性为起点,通过法律来探讨公平正义为中心的逻辑推理过程,贯穿于法律实施的全过程。早在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谈过:“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目前,法治已经成为世界上现代国家的共识。不过,法治要成为社会的常态,就离不开法治思维的普及。

那么,法治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区别在哪里呢?简单比较,政治思维在于权衡利弊;经济思维就是付出与回报;道德思维偏重善恶理念;法律思维就是判断合法与非法的区别。不过,法治思维推及全社会,就让人心中拥有一个尺度,什么能做,什么不能逾越,在变化的社会中,给予人们更多的确定性的指导。

然而,我国的文化传统因素,依法治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可以说,在实现法治道路上,这是先天不足。新中国建国之后,从制定法律——普法阶段——法治理念——法治思维进行法治的实践,基本上沿着建设法治思维的路径上前行的。

有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有80%的法律都要依靠行政部门来实行。从历史来看,只要权力在法治框架内运行,法治思维就能从口头变为现实。当然,法治思维也是处理社会事务的“正激励”,刺激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只有如此,才能使法治良性循环得到普遍的认同,也能让法治思维成为常态。

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一些上访者只相信领导的能力,而不愿相信法律的力量。“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成为很多人口口相传的“法宝”。于是乎,他们就采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让人奇怪的是,这样的方式竟屡试不爽。一些领导干部只有维稳思维,但忽略了法治思维。看似一时解决了问题,本质上还是“摁下葫芦浮起瓢”,本质上还是“鸵鸟心态”在作怪,导致矛盾越积越多。

处理类似的事件,不妨多一些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只有一个标准——法律。不过,意义绝不只是处理了个别事件本身,而是确立了一种依法、理性、文明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成为大众的习惯。

培育法治思维,并不简单,不仅仅是空泛地宣传和学习法律文件。不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让大众熟知。对于边界模糊的问题,法律明确厘清,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中,对于本地有利、道德上合理、政治上占理的问题,只要不符合法律规定,就应当“一票否决”。当然,在法治的框架内,也要争取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社会的微观事务上,法治思维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依法治国才能水到渠成。

可以畅想,对于社会,法治思维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而不是偶尔想起的时候,法治被大多数人所信仰,依法治国才能成为“新常态”。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让法治思维内化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心中,也绝非易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通过,接下来,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点滴做起,积累法律的权威,让依法治国在生活中不再陌生。如此,法治思维才会转变为习惯的力量。

㈡ “变”与“不变”写作思路与素材

“变”与“不变”写作思路与素材写作思路
  1. 引言

    简要介绍“变”与“不变”是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探讨。

    引用《易经》和董仲舒的名言,说明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2. “变”的阐述

    社会变迁:描述社会如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迁,包括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向好而变:强调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提高生活质量、拓宽人生视野、推动社会进步等。

    顺势而变:以历史为例,说明国家如何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如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3. “不变”的坚守

    初心不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强调保持初心的重要性,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精神传承:以女排精神为例,说明在变化中传承不变的精神力量,如奋勇拼搏、顽强战斗等。

    不变的内核:指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更为珍贵,如法治、公平正义、道德律等。

  4. “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相辅相成:说明“变”与“不变”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变是发展的动力,不变是稳定的基石。

    平衡之道:探讨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平衡,既不失去传统,又能适应新的环境。

  5. 结论

    总结“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强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既要勇于变革,又要坚守初心。

    呼吁人们在追求变化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永恒不变的价值和精神。

素材
  • 引言素材

    《易经》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董仲舒名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变”的素材

    社会变迁

    科技发展: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生活方式: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向好而变

    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如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拓宽人生视野: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轻松获取全球信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推动社会进步:如环保技术的创新,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顺势而变

    中国改革开放: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五四运动: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不变”的素材

    初心不变

    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希望我们的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爱国之心永不变,敬业之心永不变,诚信之本永不变,友善对人永不变。”

    精神传承

    女排精神:奋勇拼搏、顽强战斗的精神,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郎平的话:“在每一场比赛之后,我都会谦虚地总结球队的不足,表示要学习对手的优点。”这种保持学习的心态,是女排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变的内核

    法治社会: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法治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道德律:符合人性与人类发展方向的道德律是永恒不变的,如仁、义、礼、智、信等。

  • “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素材

    相辅相成

    变革推动社会发展,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平衡之道

    在追求变革的同时,要尊重传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同时也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

图片素材(markdown格式)

以下图片可用于文章中相关段落的插图,以增强文章的视觉效果:

  • 在“向好而变,全面焕新生活”段落前后插入:

这些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示“变”与“不变”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热点内容
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研究综述 发布:2025-08-13 05:20:56 浏览:679
有乡法院吗 发布:2025-08-13 05:09:53 浏览:841
刑事案件律师费用 发布:2025-08-13 04:52:49 浏览:697
2011年拆迁条例 发布:2025-08-13 04:30:02 浏览:854
cpa经济法下载 发布:2025-08-13 04:30:00 浏览:851
现在人们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发布:2025-08-13 04:24:30 浏览:978
老年人法律服务队 发布:2025-08-13 04:24:21 浏览:706
商法的历史条件 发布:2025-08-13 04:10:04 浏览:577
律师所收费标准 发布:2025-08-13 04:02:54 浏览:307
推动民法典实施的意见 发布:2025-08-13 03:50:37 浏览: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