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道德的影响
① 简述艺术于道德的关系
关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首先对“道德”予以界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② 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一、艺术反映道德观念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形式,往往承载着特定社会的道德观念。艺术家通过创作,将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融入作品之中,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例如,绘画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体现了忠诚、勇敢、正义等道德情操,对观众产生积极影响。
二、艺术推动道德发展
艺术不仅反映道德,还能推动道德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对现有的道德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促进道德的进步。一些艺术作品敢于触及社会敏感话题,引发公众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艺术作品中道德标准的双重性
在艺术作品中,道德标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艺术作品传递的道德信息受到社会普遍认同;另一方面,由于艺术追求自由表达,某些作品可能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引发争议。这种双重性使得艺术在传递道德观念的同时,也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发展。
四、道德与艺术互动共进
艺术的发展与道德的演变是相辅相成的。道德规范为社会中的艺术创作提供指导原则,而艺术作品又不断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艺术通过其独特的感染力,引导人们向善,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同时,道德也在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内涵。
综上所述,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反映并传递道德观念,推动道德发展,并在其表达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这种互动关系使艺术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③ 艺术的伦理价值是什么
艺术的伦理价值是指艺术作品在道德、伦理层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伦理价值,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面:
1. 道德教育: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呈现道德榜样、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帮助观众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在戏剧、电影和小说中,可以通过描绘忠诚、勇敢、诚实等美德来激励观众追求这些品质。
2. 情感启发:艺术作品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情感层面上理解和感受道德问题。例如,通过描绘人际关系、情感冲突和道德困境,电影、音乐和戏剧作品可以触发观众的同情心和共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类似的道德问题。
3. 社会批判:艺术作品可以对社会不公、道德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揭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艺术作品可以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例如,在绘画、摄影和电影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贫困、战争、种族歧视等问题的描绘来引发观众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反抗。
4. 文化传承:艺术作品可以传承和弘扬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传统。通过复原历史文物、传统艺术和民间传说,艺术作品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伦理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艺术的伦理价值体现在艺术作品对个人道德、社会问题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上。通过传达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艺术作品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④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艺术与道德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来传达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而道德则是关于人类行为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和准则,它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行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首先,艺术可以反映和传达道德观念。许多艺术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通过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来传达作者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塑造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形象来弘扬正义和善良;在音乐和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共鸣。
其次,艺术也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例如,一部优秀的电影或戏剧可以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然而,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有时,艺术作品可能会挑战现有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引发争议和批评。这是因为艺术具有自由性和创造性,它有时会超越传统道德的界限,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更深层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张力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反思和进步。
综上所述,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艺术可以反映和传达道德观念,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同时,艺术也具有挑战现有道德观念的潜力,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