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的功
A. 《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下面是《道德经》读后感范文3篇,欢迎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我走向另一个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又行不同道。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道德经》这五千余字中,它像我们阐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所在,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要为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不为就是不做那些损害社会损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们只有秉承就先贤得美德,人类的文明在会在欲望中得到升华。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师益友,伴随你走遍人生的旅程。我希望大家可以共享《道德经》,让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来洗涤你的心灵。这只是我对《道德经》肤浅的理解,只希望与大家共勉。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二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完此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B. 《道德经》有什么功效呢
1. 心灵净化:《道德经》的背诵有助于平复内心的纷扰,让思绪逐渐宁静,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减少烦躁感。
2. 放松身心,促进健康:长期背诵《道德经》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疼痛,对于有病痛的人来说,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增强身体的自然健康。
3. 提升记忆力:学生或其他人在学习过程中,若坚持背诵《道德经》,能够帮助提高记忆力,使大脑更加清晰,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4. 改善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背诵《道德经》有助于理解处下、不争、顺其自然的道理,从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得心应手,顺利解决问题,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5. 增强体力,提高效率:背诵《道德经》能够增强人的体力和精力,使人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更加高效,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C. ①人为什么学习《道德经 》 ②学习《道德经》领悟了哪些 ③在现实中如何约束
作为中国人,能够读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是福分。因为老子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看问题深刻全面。《道德经》里面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你的人生就会很平顺,你就得到了福报。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要复古,目的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使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智慧。为你的人生充电,使每个人都得到成长。我们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
一、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智慧
《道德经》是对人生的深刻反省,是生命认知的理性觉悟,它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智慧。一位国学大师说:不学《道德经》成不了大事。学习《道德经》即闻道,闻道之要在悟,悟一字得一字之功,悟一句得一句之果,有悟则明,有明则能认识自我,开启心智,提升你的智慧。
二、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德养
“德”就是“得”,“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学习《道德经》应知行合一。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高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去实践;中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似懂非懂;下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傻笑,认为学这个没用;如果没有人笑就不是道了,因为人与人总是有差距的。行道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行道,在修身中聚德,在聚德中内圣,以内圣达外王,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学习能力
有学者说:“《道德经》是很难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释错了。”难懂一是难翻译。二是难解读,《道德经》的解读是最难的,因为它是古代的哲学著作,哲学是讲义理的,解读就是要把它变成现在人们听的懂的道理,这样才有实用价值。《道德经》看似易懂其实深奥,理解《道德经》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古今词义有差异。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每学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并且是你越学感到越想学,越学越明白的事理越多越深。我们还是用老子《道德经》来看看是否好学:“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D. 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读道德经的好处:
1、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2、全身放松,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紧张,这里不疼那里疼,难受得很。静下来背诵《道德经》一段时间后,身体放松了,该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红光满面,人越活越仙见。
3、增强记忆力:搞学习的学生(其他人也是这样),有时候记忆力不够用,数学公式背不得,外语单词记不清。这样的人如果坚持背诵《道德经》,思想一静下来,大脑清醒了,记忆力就增强。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很繁杂,天天要与人接触,要人家做事,别人不听话,就与别人争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如果静下来背诵《道德经》,心里就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
5、锻炼大脑:在反复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要背里面的好句子,我就是这样。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经》是很好的脑力运动,对提高记忆、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处。
(4)读道德经的功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