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25章

道德经第25章

发布时间: 2021-01-13 01:03:45

『壹』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请根据《道德经》第25章内容阐述何为"道

【道】——
[天道]客观规律
[人道]百姓之心

『贰』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么理解

其实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经提出一个概率问题“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后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但显然老子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层的含义,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几章去综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这些章句无不是在告诉和提醒我们行走世间所要时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实人行路有多少概率会遇到猛兽呢?猛兽又怎会平白无故跑到大路上袭击人?个人认为老子这里所指的应该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并懂得遵循道去解决问题的人,这些人即使遇到困难危险,也能够化险为夷。
入军不被甲兵,真的上战场谁能不穿盔甲不带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刚不坏之身,显然老子并不是想提出那么玄乎的建议,只是在告诉世人应该保持善性,如果能够减少战争,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无法规避战争,也不应该制造过多杀戮,因果中,行善的人总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于人,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的例子。
以其无死地,一个人没有招惹危险和制造危险杀戮的祸心,当然也不容易被卷入是非中,自然安泰~

『叁』 大道至简出自《道德经》的哪章

“大道至简”并非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而是后来的道学学者专对《道德经》思想内属涵的一种概括。
原句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释义见下: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知道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本质的东西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但本质的来源却是错综复杂的。
大道至简: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知易行难: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懂得,认识,明白。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肆』 道德经25章的意思

,宇宙整个是个生命体,也是个意识体,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的星系就是神经网络里的一个个神经元,每一个太阳系都是一个神经细胞,,,就这么简单,
他以自身为蓝本创造了生命包括人类自身!

『伍』 《道德经》中第二十五章有一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解

简单说就是这大自然冥冥中有秩序存在。
人可以从有序的规律中学会很多东西。
是唯物主义的第一阶段,朴素唯物主义

『陆』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

老子道德经第抄二十二章
--------------------------------------------------------------------------------
曲则全袭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弯,才能伸直。
低洼之处才能注入,东西旧了才须更新。
东西不足,才会想要富足;东西多了,就会变成杂乱。
所以,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
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或称为『无二见』,简称『无二』。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骄傲我慢,所以能够进步。
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间就没有人会跟他争。
古人说:『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这句话,实在正确极了,哪是空话呢?
大家应当好好去学习。

『柒』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总是没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为自己的意念。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收敛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本都专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聪明、智巧,圣人使他们全都回归婴孩般纯真的状态。
【解读】
本章是老子“虚心”、“浑君”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慈”的原则的具体贯彻
河上公: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
朱元璋:听其美污之声,目乃观其善恶,所以圣人观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务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儿之无知,特守无为之道,故天下安。

『捌』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描述的是不是黑洞

“史瓦西解”得出的黑洞在天文和哲学中的碰撞

虽然,时间流逝光阴难复返,但那些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巨著依然会流芳百世。在《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我们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节选自第一章节的内容。年少时的我们,虽然能记下、能领会浅层面的含义,但并不知其中深意。

简而言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描述的物体,虽然与黑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倘若将黑洞与被描述物体划等号是不准确的。但也不得不说,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科学日益发达的当代,都存在着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而他们的存在,也都无一例外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黑洞,纵然当下的我们对其了解有限,但相信在之后的时间里,它的神秘面纱将会被科学家们层层揭开。

『玖』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请根据《道德经》第25章内容阐述何为"道

【道】——
[天道]客观规律
[人道]百姓之心

热点内容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政法律制度 发布:2025-05-10 23:37:48 浏览:869
考公司法 发布:2025-05-10 23:30:21 浏览:242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 发布:2025-05-10 23:24:29 浏览:552
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的活动 发布:2025-05-10 23:22:41 浏览:880
彭泽法律援助 发布:2025-05-10 23:21:03 浏览:237
法律意见书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0 23:05:18 浏览:169
劳动法修订时间 发布:2025-05-10 23:04:21 浏览:198
大学生道德观现状 发布:2025-05-10 23:04:16 浏览:984
最新劳动法哪条明确2175 发布:2025-05-10 23:02:12 浏览:571
2016交通法律法规知识 发布:2025-05-10 22:56:37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