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怎么读

道德怎么读

发布时间: 2021-01-13 03:41:37

A. 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是先读德经还是先读道经

我觉得只要是读中国古典文学,就应当是在一个很安静的环境下最好是深夜安静回(我自己喜欢答)。你主要是先看懂它的字面意思。在结合相关的文献悟里面更深一层的意思!只要是中国古典文学,读起来是要慢慢品的!不要期望自己几天就把这读透,因为它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一辈子去读!去悟!

B. 谈谈社会公德怎么读音

ÆÞÐÖþæöðpyuhertyyxggdsawe

C. 老子道德经中缴怎么读

道德经
第一章:常有,欲以观其徼。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第十四章 皦:音jiǎ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绳绳(mín mí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个人理解:

看却看不见,叫做夷;
听却听不到,叫做希;
摸却摸不到,叫做微。
这三样东西,根本无法追究其来源,所以把它们浑然为一体。
这种一体物质的上面没有那么明亮;下面也不显得昏暗。
不清楚且连续不断的样子无法给它命名,最后还原于无形无象的状态。
这就叫没有形状的状态,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看不见头,随着看不见尾。
掌握自古以来的道,来驾驭现存事物。
能明白自古以来的初始状态, 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我感觉并猜测:本章讲的是自然科学之道;讲的物质的最初状态,把光波和声波和形态融合为一种粒子,这种粒子根本看不到看不见却是宇宙的根本与形成。只要人类掌握这种粒子规律,我们就能驾驭现存事物。

道德经博大精深,反复阅读,能有重大启迪。
今天写下这些,希望传承思想,你我共勉。

D. 《道德经》中的“矜”该怎么读其中出现过很多,都怎么读音

你好
矜guān
〈名〉
(1) 同“鳏”。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诗·小雅·鸿雁》
(2) 又如:矜人(贫苦可怜的人);矜寡(同“鳏寡”)
(3) [动]∶同“瘝”。得病 何草不玄,保人不矜。——《诗·小雅》
矜jīn
〈动〉
(1) 自夸;自恃
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公羊传·僖公九年》
(2) 自矜(自恃);矜功(自夸功勋);矜伐(恃功自夸);矜尚(骄尊夸耀,争出人上);矜饰(骄夸虚饰);矜宠(仗恃有宠而骄)
(3) 怜悯;同情 哀矜庶戮之不辜。——《书·吕刑》
(4) 矜爱(同情怜爱);矜哀(怜悯爱惜);矜念(怜悯思念);矜愍(矜悯。怜悯;怜惜)
(5) 注重;崇尚 故人矜节行。——贾谊《陈政事疏》
(6)矜式(尊敬而效法);矜全(爱护成全);矜名(崇尚名声);矜谑(崇尚戏谑)
矜jīn
〈形〉
(1) (形声。从矛,令声。作从今者误。( qín)本义:矛柄)
(2) 骄傲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聊斋志异》
(3)矜浮(骄矜浮躁) 矜大(骄傲自大) 矜物(骄傲而瞧不起别人) 矜侉(骄傲自大) 矜前(炫夸从前的名声) 矜负(高傲而自负)
(4) 端庄;庄重 君子矜而不争。——《论语》
(5) 又如:矜庄(端庄稳重);矜严(庄重威严);矜容(端庄的容态);矜饬(端庄严整);矜厉(庄重严厉);矜肃(庄重严肃)
(6) 谨守,慎重 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汉书·冯参传》
(7) 又如:矜奋(谨持奋勉);矜峻(谨严);矜裁(拘谨克制);矜炼(谨严而精炼);矜谨(矜持拘谨)
(8) 苦,穷困 矜其血气,以规法度。——《庄子》。
(9) 凶危,危险 郑玄笺:“居我以凶危之地。”
(10) 急遽,暴躁乖戾 如:矜肆(骄纵放肆);矜纠收缭(暴躁乖戾)

希望能帮助你

E. "徼" 怎么读,什么意思在《道德经》中老子说言之“徼”意指什么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5)道德怎么读扩展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F. “飂”念什么道德经里的“飂”这个字怎么读

“飂 ”拼音读 liù

出自《西征赋》


吐清风之飂戾。--晋·潘岳《西征赋》

《道德经》里的专“澹兮其属若海,飂兮若无止”

意思是:不是让人放弃对财富、成功及知识的追求,而是要学会平衡,要学会适时的放下。

G. 《道德经》该怎么读

道德经要是“读”的话很简单,反复诵读、根据名家的解释来看,读一句专看一下解释;但是道德经的属内容不是仅仅靠读和看别人的解释就能理解的,经书中好多篇幅都是天、地、人、万物的认识及其相关规律等等,很多东西都是虚无看不到的,也可以说是用普通方法了解不到的,同时还要通过修道、练功等等来实际印证,由读经转化到实践经文内容,这才是最好的“读”

H. 道德经的蹊怎么读

道德经的蹊应该读做:xi 一声;蹊跷:就是很纳闷的意思!

I. 怎样读《道德经》

如何读懂老子的《道德经》

欲读懂老子的《道德经》,必须要先了解老子所处的时代(春秋)的社会情况,从中才能找到老子的思想来源的现实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繁荣强大的西周和战乱不息的东周都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上都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影响。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西周的统治很有特点,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礼乐制,对以后的中国社会有很大影响。西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则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但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因时应地的产物。因此无论它制定时多么严密和规范,随着时空的易变,如果一成不变,或没有因时应地进行及时调整,都会从当初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化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和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所以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真是一语道破人国家兴亡天机,一语道尽人间千古愁怨。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史称春秋。“礼崩乐坏”(出自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是对东周时期社会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而“春秋无大义”则是对东周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文思想混乱的形象描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上以井田为特征的公有制土地所有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私有制土地制度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

2、政治上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行政权力不断下移,变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些都反映了西周建立的封建制正式向解体。

3、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周天子无力节制分封的诸侯,各诸侯间征战不已,据史书记载,春秋近三百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4、作为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诸侯和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

5、春秋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自由职业者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早先源于来自当时社会的不同职能部门,先天掌握着当时社会的文化知识和典章制度,通晓天文、历算、地理、宗法礼仪、哲学、军事等各方面知识。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争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其中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J. 《道德经》怎么读

《道德经》的读法:[ dào dé jīng ]

热点内容
法法治治 发布:2025-05-11 05:29:31 浏览:198
拉伦茨法学方法论 发布:2025-05-11 05:28:10 浏览:338
民法典晾晒 发布:2025-05-11 05:17:19 浏览:728
泰安法院拍卖 发布:2025-05-11 05:03:37 浏览: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关于不忠的定义 发布:2025-05-11 05:02:50 浏览:727
河海大学法学怎么样 发布:2025-05-11 04:55:31 浏览:101
民法典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5-05-11 04:52:33 浏览:595
公安交警执法规范 发布:2025-05-11 04:52:15 浏览:649
浅谈社会矛盾分析法 发布:2025-05-11 04:40:43 浏览:616
新的婚姻法女方提出离婚一方不离 发布:2025-05-11 04:39:11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