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语言
❶ 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句及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仅就是路这一个名。
我们没有给道取名的时候,道就已经创造了天地;我们现在给道取了名就叫道,万事万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产生。(天地是如何创造的,请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当我们对该事物无利害关系时,能观察到事物变化的美妙之处;但当我们对该事物有利害关系时,就能观察到并指出事物变化的过错,这就是道。
华北平原以盛产小麦著名。假设在小麦收割的时节,你和家人来到了华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黄大地,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农民兄弟们手握镰刀,挥汗如雨。你会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大自然是多么和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美妙。
突然,你发现他们正在收割的小麦是你家的小麦,而且他们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这时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你会生气,你会发怒!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有欲和无欲的结果。
无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来观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奥之处,道即深奥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规律的发源地。
总结:这就是道,需要我们知道,从不知道变为知道,从无知变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人大约分为三等:一等人学得了道理,就会勤学苦练,在言行中按道理为人处世。二等人听说了道理,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办;三等人听说了道理,大笑,认为这个道理可笑荒谬。如果三等人听说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违背道理了。
古人有过这样的总结:光明的大道有时看不见的(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进的大道有时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时有些崎岖;有德的人有时很谦虚;道德高尚的人有时认为自己的道德还不足;修炼道德的人有时要偷偷摸摸;诚实质朴的人有时好像变坏了。
有道之人有时候被压制;有道之人有时被闲置;成大事的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炼;
讲道理不需要很大的声音,事实和道理胜于雄辩;道理是没有形状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道往往隐藏很深,我们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万物才能善始善终。
❷ 《道德经》被译成多少种文字
目前为止,《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太具体的没办法回答你。
❸ 道德经是不是传入全世界230个国家被翻译230种语言
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流传到欧洲,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❹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1、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全书的开篇,也是所有阅读《道德经》的人最难以理解的一句话。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过来,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无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真有点“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从全书来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规律,引申为事物的原则、方向等等。不管怎么样,遵循自然规律、把握事物的原则和方向总是没有错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伟大在于它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偏不倚地运行着,没有一点私心。自盘古开天,一片混沌,天地分开孕育万物。日升日落有规律、打雷下雨有规律、生长凋零有规律、物种更替有规律,一切都按规律办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最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争的,遇阻就绕行,却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调的,专往低处走,却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奇观;水,是坚强的,可以仍受高温化为蒸气,可以忍受寒冷结为坚冰。水,几乎无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学习,包容一切,因为不争而化育一切。懂得了这四个字,做人就不会那么多棱角,做事就会懂得迂回,人生就会懂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顺势而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起源是什么?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世间万物总有个源头,但谁也说不清那个源头是什么。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万古的难题。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起源。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道”的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于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着循环往复。正确的事情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出好的结果。错误的行为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比如:“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就造就了万物。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阐明了不争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生活中,这句话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❺ 《道德经》的语言特点
1.老子的道德经是一种唯心主义,既然是哲学,首先具有抽象思维特点。专2.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属复论述事物两个对立方面的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古代朴素辩证法,很显然具有对比思维3.类比思维,运用不同事物的类比说明一个道理4.辩证思维,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懂得不过分追求完美。但是它也有它的缺点,比如最明显的莫过于它的唯心主义观,与现代的主流的唯物辩证观背道而驰!!
❻ 怎么会一半是佛家语言,一半是道德经语言
《道德经》完成於春秋时代,比孔子还早一些;当然有可能影响到後起的佛教教义。回
故提问中的说法,答其实是後人自觉两种学说有相通处,故而引用《道德经》来加强佛教教义的可信度而已!
另外,也有基督教的教友在解析古圣经教义时,发现与道家老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家学说各自发展,但提出相似的观点!
❼ 老子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1) 《老子》的语体比较独特,是一篇诗化的哲理性散文,专属于文艺性语体;
2)在语言属的表现风格上, 《老子》的主调是言简义丰、朴素自然。
独特的语体属性,言简义丰、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风格是通过书中韵的多密、词的精当、句式的多样、辞格的丰赡、灵活的表达方式等风格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手段来实现的。
❽ 道德经中哪些语言现象值得研究
道家语言现象是来中华象(源物象)及其形(形式)文字的参与和代表,有自己的重要而深远的特征,和“道”的个性一样成为我们话语之道,行为之道的重要源泉。
语言被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怀凝论理解为可怀凝的对象,从而“弃智”。道家并不怀凝我们有知识,但是道家怀疑这种知识的价值。看是悖论的现象,是让我们知道一种智慧,那就是“常道”与“常名”的智慧。
最后,道家是重视思维形式的只不过是打在老子及其道家学派两千年以后的历史所有痕迹之中。
我们可以将道与辩与名与法与儒的交替批判中抽绎我们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这一现象始终影响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汉语言。
❾ 道德经最详细的全文及注解
《老子》来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详见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
❿ 道德经的外文翻译有多少种
在中国(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表示,到目前为止,《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 他说,作为一部拥有广大读者的古代文化典籍,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千百年来,传承不绝的《道德经》不仅在中国社会中发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流传于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他解释说,《道德经》以“道德”二字为纲领,以自然无为为法要,以修身治国为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境界。在《道德经》中,“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通”,通则包容,容则和谐。领悟《道德经》的思想智慧,有助于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安顿身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摆正位置,为人们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理念支持。 他说,道教自立教以来,一直尊奉老子为道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基本经典,近2000年来注本众多。中国道教协会新编的《中华道藏》,即收有历史上的《道德经》注本近70种。另悉,此次论坛主办方还编辑出版了《道德经》文物版本图录《大道流行》,共收录430个不同的《道德经》版本,包括中文版180种,外文版250种,并结集出版了包括中、英、法、俄、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日、韩、阿拉伯及世界语等多种文字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