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独处
『壹』 如何理解护士的慎独修养,并举例说明
慎独是指护士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仍能自觉地坚持护理道德信念,坚守护理道德规范。“慎独”既是护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又是护理道德修养的境界。护理工作是以病人为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全心全意地护理病人、救治病人,它虽有群体性,但更多的情况下是单独工作。如值午班、夜班,还有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时,有时病人失去知觉,如昏迷、休克、婴幼儿无法表达意见和丧失主动能力,更无法监督护理工作,护理工作中弹性较大。工作中仔细、马虎、多干、少干,有时不易被觉察,全凭良心道义、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每当此时,更会感觉自己工作的神圣与伟大,愈发的谨小慎微,认真核对,绝对准确及时,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倦怠疏忽。你的行为决定着病人的康复与安危。因此,“慎独”在护士整个服务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慎独”作为护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指护士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仍能自觉地坚持护理道德信念,属守护理道德规范。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首先,要认识到“慎独”是护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修养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行为。它依靠的是真诚的职业道德,这是护理人员感情魅力之所在,也是得到全社会认可和尊重以及体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2.1 提高认识爱岗敬业,充分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特点 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护士,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表里如一,这是提高“独”修养的基础。要时刻把患者安危放在第一位,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用爱心承担起挽救患者生命,托起生命希望的重任。
2.2 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素质 具备良好慎独意识的前提是个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娴熟的技术操作技能,对手术室护理操作技术的要求是:一要稳,即动作轻柔、灵巧、稳妥、有条有理;二要准,即按照护理规章办事,操作准确无误,恰到好处;三要快,即动作熟练,眼疾手快,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完成操作任务;四要好,即质量高、效果好。我们体会到,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做到遇事不乱,动作娴熟,为进一步提高慎独修养奠定基础。
2.3 重视新护士的教育 慎独修养是与责任心、内心信念、自制力和自觉性等密切相关的。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护理任务,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要重视对新护士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制订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和目标,从细微之处抓起,将过硬的技术,尤其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道德风范传授给他们,使他们逐步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好习惯,慎独律己、忠于职守。
『贰』 君子慎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君子慎独的意思是越是在隐蔽、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状态下,君子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
儒家将"慎独"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认为"慎独"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人前为人不难,而人后,在没有了监督,没有了任何他人的时候,所面对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
独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独处,不仅仅是和自己在一起,更是和天地、和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在一起,独处时,所面对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君子慎独,所指的"慎",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严格地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南宋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然而,却最骗不过自己。慎独,于人是坦然,于己则是心安。
(2)道德独处扩展阅读:
"君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威,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为: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而要做到“慎独”,最重要的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叁』 《中庸》翻译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
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肆』 有一个好室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室友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到成家立业之前,大家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肯定都会有和自己一块住的小伙伴儿,自然什么样的人都有,碰到一个有趣的室友或者说心地非常好的室友,绝对能够让生活更顺利更开心。
他本质上是一个特别老实憨厚的人,心里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心思,就处在那种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看我不顺眼,我会让你更难受的那种简单性格里面,到了大学之后也仍然保持着联系,我们在一座城市上学,但是不在一所学校,然后偶尔假期比较长的时候也会坐公交车,嗯,一块出去玩,然后晚上的时候在各回各的学校,相处了大概五六年,发现这样的一个朋友,他很适合作为终身的朋友去相处,因为他不会在背后给你捅刀子,也不会给你搞什么特别复杂的花花肠子,就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单纯的朋友,至于以后怎么样现在不清楚,至少现在是如此的。
『伍』 一人独处也要保特高尚品德用成语表达
平易近人、宽宏大量、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大义凛然、临版危不俱、宽容大度、权
光明磊落、不屈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坚强不屈、赤胆忠心、不屈不挠、忠贞不渝、誓死不二、威武不屈、舍死忘生、肝胆相照、克己奉公、一丝不苟、两袖清风、永垂不朽、顶天立地、豁达大度、兢兢业业、
『陆』 慎独的含义
慎独的含义:指人在没有旁人监督休闲独自待着的时候,更加需要谨慎、慎重从事,自觉遵守该恪守的道德准则。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处:出自东汉时期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翻译: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6)道德独处扩展阅读:
“慎独”的蕴义分析:
1、一为律己。此为于大群中求修身之道。强调一己之言行合于社会要求,合于人伦大道的要求,不管在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社会的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2、二为真己。此为于人性中求修身之道。人性本善,但因生而有欲,欲长而善消,人渐失其性,久而不知。故孟子言“求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即求其已失之心性,故“养心莫善于寡欲”。
3、三为完己。此为于个性中求修身之道。“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人虽同此一大群,但其个性则千差万别,各有所思、所想、所虑、所言、所行、所求、所得、所失。但其所本则一,即本于人性,本于人群大道,所以个体人性的充足完善,就是人伦大道的完成与实现。
4、四为超己。此为于崇高中求修身之道。人之为人,所以最为天下贵者,在其具有万物所没有的超越性。人总是不甘于为存在而存在,总要寻找一种意义,追寻一种价值。这种意义与价值是自我的充分实现,也是自我的内在与外在的双向超越,弗洛依德称之为“超我”。
『柒』 怎样理解“慎独”
慎独是一个来汉语词语源,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
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
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
译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独”,舍近期远,堵塞了。
(7)道德独处扩展阅读
慎的字形演变
慎组词
1、慎重:[shèn zhòng]
谨慎认真:~处理。态度~。
2、谨慎:[jǐn shèn]
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小心~。
3、慎独:[shèn dú]
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4、失慎:[shī shèn]
疏忽;不谨慎:行动~。
5、悛慎:[quān shèn]
悔改戒慎。
『捌』 问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人在众人前和独处时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不一致呢
我觉得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中肯定也有这样的人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掩藏的很深,不让别人发现。
『玖』 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儿干坏事
就是"慎独"吧.
非要写4个字,就是"慎其独也"
这个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南宋学者朱熹对这个词作过这样的说明: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朱子语类》)
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