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性的天命

道德性的天命

发布时间: 2021-01-16 02:50:51

A. 大学生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摘 要: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人本精神和道德色彩,而与神秘主义和自然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孔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天命观,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孔子的天命观,既尊天命,又重人事,而且以“人事”为重心。从而。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现实性、道德性、实践性。

关键词:孔子 天命观 现实性 道德性 实践性

在《论语》中,“天命”一词曾两章三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雍也》)一曰“知”,一曰“畏”,仅二字便将孔子的天命观著显无遗。孔子虽不明言天道,却特别强调尊天法天。他言“天”,终不离“人”,这种“尊天重人”的天命观以现实性、道德性、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成为后世士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孔子天命观的现实性

孔子天命观的现实性是回答“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的真正原因及理解其“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态度的出发点。孔子之所以不言天道,是因为在他看来,“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他认同“天道远,人道迩”,认为天道同人道相比,为人道而服务的。因此,他处处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事,而且要立足人事,服务人事。

春秋后期,各国争霸战斗不已,周公礼乐文治教化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着眼于现实,孔子以安平济世为己任,积极投身于现实,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救世精神,面对讥笑、围攻、误解,仍然矢志不移,以担负天下、国家、王道为己任,为实现仁政而艰苦跋涉。正是孔子的这种现实性品格使他在天命问题上“罕言之”,“知之畏之”且“安之乐之”。这种态度,一方面削弱了主宰一切的人格化的神的绝对权威,一方面又将其改造为一种可知的义理之天。

但是,孔子并没有否定天的主宰性,他把天命理解为一种当然之责,必然之任,如孔子重视祭祀。但他的祭鬼神,完全是为了现实人的情感需要与心理安慰,是亲之所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他的祭天,是敬天,是为尽自己的当然之责。故而,孔子强调“见危受命”,言君子当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担当重任,努力拯救现实,造福社会。孔子天命观的这种现实性品格,是一种高超的处事智慧,他的高明处就在于承认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步步超越,以期望新的理想。这种安于现实,绝不等于安于现状。孔子并非缺少超越感,对终级关怀不加关注,而是他以天为最终依托后,就极力注目于现实。他明白,一旦离开了现实,一切都只能是虚无。真正成圣之人,必也安己安人,不仅成就一己之德,必当成就天下之事功。虽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为而未成,则过不在己,因天命可畏,但只要立足于现实,积极有为,就可期于天成,故当知天命。

二、孔子天命观的道德性

孔子天命观的道德性足以解释“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的困惑。一般释“天命”为“上天使自己如此”,又将之分为“德命”和“禄命”。德命,指修善行德;禄命,广指寿夭吉凶、贫富穷达等。颜子德行可谓孔门之首,然常穷困于陋巷;子贡之德不比颜回,而财富却冠于孔门之最。夫子称“赐不受命”,却称许颜回,故此“命”自然指德命而言。在这里,德命与禄命即平常所言之道德与幸福之间似乎出现了矛盾。孔子的解决之道是销禄命以归德命,强调其天命的道德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士见危受命,见得思义”(《宪问》)这里,“命”与“礼”、“义”并称,显然是指德命;而“不幸短命死矣”“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雍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则主指禄命。

孔子重德命而轻禄命,并非否定人的长寿、富贵、显达,片面要人积善行德。只不过人的贵贱祸福并非人力能定,不能完全取决于自我;而积善行德则可以为之由己。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家,孔子强调“由己”,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君子修其德命则自能安处禄命。所以说唯君子能知天命而畏之。

在这里,“知天命”与“畏天命”当分而言之。一曰“敬畏天命”,道之废行,事之成败都是不可确定的,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一曰“贵知德命”,我之所行合于道,进于德,知其当为,则必为之,否则必不为,则是确定的,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然而,禄命与德命,“知”与“畏”,虽分而言之,并看似对立,究其实则是一致的。知天命者必安于天命,只要尽心而为当为之事,当无愧于吾心,成则吾喜,败则亦安。至于“有德者不应该总是受苦”的二律背反,康德给了人们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而孔子则以“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君子固穷”(《公冶长》)解决了此矛盾。

三、孔子天命观的实践性

孔子思想的整体精神可归结为实践理性,而实践性亦可以说是孔子天命观的特色所在。其天命观的现实性与道德性亦可说是一种实践性。实践,既是一种自由,又是一种实用。孔子对传统天命观的改造及其一生的行程可谓之最好注脚。孔子把“天帝”“鬼神”从一种高高在上的有人格的主宰之神降低到凡间,使其由人的强敌变为人的依托。把对“神”的敬畏变成对至亲的孝顺,把对“神”的祭祀变为对礼的崇尚,从而改变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的偏颇,三代损益,达到了一种情实仪用“文质彬彬”的中道。

通过此种改造,不仅使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摆脱了命运的精神束缚,获得了某种自由;而且使人在心理上、情感上得到了某种平衡与安慰。此种改造,一定程度上脱去了“鬼神”迷信性的严重束缚,但保留了“天”的主宰性之无上尊严,从而保证了孔子政治观的实行,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为政》)。

周公“以德配天”,使天子“敬德保民”。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承认君子禀受天命,当以德治理天下。把君主冠名以“天”,称为“天子”,既标志并肯定了无上的权威,同时也限制了权威的无限性。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既利于维护社会现实,保持其稳定;又批判社会现实,实现其进步革新。当然这种作用的实现,需要所有社会个体都能安知天命,各尽其责,共造和谐进步。而孔子天命观的实践性为此提供了可能。他把人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尊严,人不依赖“神”,不附属于“君”。正是孔子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才能够“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

B. 道德既是人的天命,这句话对吗

意思是你道德的好坏决定你的命运。

C. 鱼我所欲也你从孟子的主观点钟得到哪些启示

倘若“死亡”并无关乎儒家核心的“仁义”价值标准,而是“伤勇”的话,则“舍生”并没有意义,即不应该贸然一味求死,作无谓的牺牲,是否“舍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抉择。 孟子将天命视为人力之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也在影响着人类的活动。虽然孟子承认这种力量的存在,但是并不认为人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在孔子“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人应该通过修养以“立命”,以求“正命”。孟子通过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修身和立命等概念,表达了生死由乎天命的观点,同时将修身养性与立命结合起来,认为应该修养身心求正命。傅斯年认为儒家的天命观是一种俟命论: “即上天之意在大体是福善而祸淫,然亦有不齐者焉,贤者不必寿,不仁者不必不禄也。夫论其大齐,天志可征,举其一事,吉凶未必。君子唯有敬德以祈天之永命,修身以俟天命之至也。”[5] 尽管死亡不可避免,但孟子认为不应该立于危墙之下,作无谓的牺牲,其观点有着对生命和现实的关怀。他一方面主张修身以俟命,一方面又强调为尽道而死,才是得其正命,可见在孟子眼中,“生”固然可贵,但是在当“生”与道德使命不可得兼时,则应该舍弃自然生命,成全道德使命。 每个人都强烈地渴望拥有生的机会,而厌恶死亡。但是当个体的自然生命与道德使命不能两全时,孟子认为应该舍弃自然生命,而成全道德使命。孟子眼中道德使命的最高原则是“义”,自然生命次之。尽管孟子认为“取义”是更高的道德要求,但儒家的道德标准大多时候并不与“生”的价值相冲突,不需要牺牲生命来成全道义。因此孟子“舍生取义”的必要性取决于行为背后的道德价值。 在这里取与不取,与或不与,死或不死,其行为抉择的背后所对应的道德价值是廉、惠、勇。孟子的态度表明在无违儒家总体价值道德原则上,针对具体情况应该有所“权衡”。换言之,在面临生死抉择的大问题时,根据不同的情境,既可以“舍生取义”,即为道义而抛却自然生命;倘若“死亡”并无关乎儒家核心的“仁义”价值标准,而是“伤勇”的话,则“舍生”并没有意义,即不应该贸然一味求死,作无谓的牺牲,是否“舍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抉择。孟子的态度是儒家道德主义立场灵活运用的表现,也表现出孟子对生的重视。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D. 孟子的天命观到底是什么 他的尽心 知性 知天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天命是道德的本原是什么意思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内,不以人的好恶自然容来到,自然实现的就是天命。人们知道了天命的作用,就不应当去违背它,要“顺受其正”,也就是知天命了。他认为人在现实中的富贵、享受、生死都是天命决定的,每个人试图改变天命都是图劳的。如此以来,人们就会安于命运的安排,而不至于心怀不满,也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奋起反抗了。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

E. “天”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也是道理性的意义,这是哪一家的观点

这是儒家的观点。

在儒家,“人”是一个道德性存在,而“天”则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内与折射,从而亦有道德性的意容义。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目的在于从形而上的高度确证人的道德原则或道德生活的当然与必然。儒家的“性命”说,集中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根本意旨。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易传》提出“天道变化,各正性命”。“性”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亦即人的道德本性,在内容上主要指仁义诸德,它上达天道,与天道为一。

从孔子始,儒家都讲“天”或“天命”,但儒家很少真正相信有与人相对待的人格神存在。所谓“天命”,并不是说上帝命令人如何如何,或说上帝以自己之性而赋予人,而是说,人性是天道命之于人而使人成为一个道德性存在。



(5)道德性的天命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的特征

1、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2、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5、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F.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在人的本性上,他提出了什么

  1.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在人的本性上,他提出性恶论。

  2.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3.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G. 试论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队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的

孔子之所以会信天命,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是推销自己的学说,却回始终不能成功,没办答法为了自我的安慰而选择了信天命,而非鬼神。

谈论天,较多的就是老子,而老子的中心就是道,个人感觉孔子的天命应该和道是比较接近的。

H. 封建伦理是什么意思

封建伦理主要指古代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它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其核心价值可简单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见修齐治平)。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并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儒家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①重视探讨道德的本源。

孔子一方面强调“天命”是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承认后天的“习”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

孟子虽然也讲“天命”,但他把道德的本源主要看作是人之性善,企图从人本身、人的心理和生理上寻找道德的本质和起源。

荀子排斥“天命”的作用,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视道德为人性恶的结果,认为礼义道德是为了“养人之欲,给人以求”,把道德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联系起来。

后来的《中庸》把天命论与孟、荀抽象的人性论调和起来,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汉代以后,儒家的后继者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起源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还是围绕着这些命题。

②重义轻利。

儒家历来把“利”看成个人的私利,把它与“义”对立起来,强调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于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孟子更是只谈仁义,不谈利益。

即使认为义与利是“人之两有”的荀子,也是强调义,认为“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在他们看来,只有强调义,才能义利两得,而重利,则会义利两失。

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提倡为道义而奋斗、献身的精神。

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就包含了孝悌、忠恕、信义等道德规范。

③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懂得羞耻,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孟轲提出由“不忍人之心”,发而为“不忍人之政”,认为把人心中的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就能实行“仁政”。

在他的心目中,道德是政治、法律的根本和基础。

荀子虽然肯定了经济、政治的重要,但也认为道德是治国的根本,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他认为,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的道理必须每日研究,不可疏忽或停顿。

儒家各派都有程度不同的道德决定论的倾向。

④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文、行、忠、信几个方面,中心是道德教育。儒家代表人物有不少是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

儒家尤其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把它提到决定国家命运的高度去认识,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他们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修养的方法上,儒家各派的主张不同:

孟子强调内省,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重视环境和后天努力。

孟、荀尽管方法不同,但都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他们的教育目的都在于培养封建社会的“圣贤”。

I.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怎么理解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9)道德性的天命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J.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道德革命

内容提要: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源生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取决于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所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发展的崭新阶段,其产生和形成实现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变革,它同古代传统道德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在对古代传统道德扬弃和超越的前提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
关 键 词:革命道德;古代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继承;超越

中国革命道德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大力传承与弘扬。
一、古代传统道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她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地倡导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革命道德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觉传承与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理论成果。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最终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旗帜,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精神。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就其形成的思想源流而言,它首先传承了中华民族古代的优良传统道德,并立足于新的实际进行革命性改造,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崭新理论成果。
古代传统道德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所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其得以形成的基础是:在所有制上,以土地占有制为特征;在经济存在形式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等级森严的人伦之道;在文化背景上,正统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P88)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地主阶级的道德。它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以“畏天命”、“知天命”、“顺天命”的唯心史观为理论依据,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基本纲领,以尊君孝亲为主要行为原则,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行为规范。这套系统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其阶级本质和历史功能来看,是为维护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是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枷锁。但在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教育理论,曾经发挥了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其中宣传仁爱思想、强调整体精神、倡导人伦价值、追求理想人格、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内容,顺应时代和民心,是生活智慧的集结,不乏可取的实践理性成分,且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性特征,需要认真甄别和借鉴。
封建社会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外,与此相对立存在的还有农民阶级的道德。在压迫和被压迫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阶级自然产生“等贵贱、均贫富”的道德主张,把“主公道、讲义气”作为人际关系的原则,并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忠厚、简朴、互助济贫等优良品质和精神。这些突出地表现在历代农民的生活实践和农民起义中的道德诉求,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小生产者的保守、狭隘、缺乏组织性的落后意识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等消极因素,但它的本质、主流是好的,它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精神需求,同无产阶级的道德要求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道德应当重视和批判继承的。

热点内容
微信群发通知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8 02:52:02 浏览:646
工人陪款的劳动法 发布:2025-05-18 02:43:40 浏览:492
我国的立法主体有 发布:2025-05-18 02:38:38 浏览:468
劳动法关于企业改制职工补偿规定 发布:2025-05-18 02:37:17 浏览:557
民法典修改对照的书 发布:2025-05-18 02:22:13 浏览:463
劳动法第三十八条每周休一天 发布:2025-05-18 02:22:13 浏览:654
段波民法如何 发布:2025-05-18 02:13:32 浏览:94
交通事故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18 02:04:17 浏览:31
usc法学院 发布:2025-05-18 01:56:21 浏览:549
婚姻法女方有外遇 发布:2025-05-18 01:55:58 浏览: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