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道德名人
㈠ 关于道德的名人事例
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深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担忧。二十一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此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十分活跃,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和当时以反清为目的、在东京组成的革命团体"光复会"的一些成员发生联系。1904年9月,鲁迅按照其通过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学习极为刻苦认真,深受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赞许。但是,鲁迅没有想到,他学习成绩优异,竟会引起一些日本学生的嫉妒。在这些日本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他们甚至认为,鲁迅所以每回考试都是好成绩,是因为老师把考题透露给了他。他们看不起中国留学生,这使鲁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1905年学校里发生的另一件事,给鲁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舶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影片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他翻来覆去的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尽管他在医学上的学业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笔唤起中国人觉醒的道路。
㈡ 举一个名人事例:一个成功人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品德
爱迪生
爱迪生打压同时期的伟大发明家特斯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技术,也就是现在的生活用电,爱迪生窃取了特斯拉的专利,并竭力打压特斯拉。特斯拉甚至因此去挖过水渠
㈢ 中国历史上有智慧但没有道德的名人
华歆 三国演义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华歆
华歆本来是豫章郡太守,孙策平定江东版时投降权孙策。后来孙权用顾雍之计,派他前往许都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此后华歆就一直留在曹操身边。曹操废伏皇后时,华歆亲自带领士兵进入皇后寝宫抓捕伏皇后。曹操死后,华歆又同王朗等曹氏旧臣威逼汉献帝让位给曹丕。
㈣ 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前些天我回乘公交车答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 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㈤ 责备没有道德的人的名人名言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版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权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 鲁迅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 高尔基
一个人在受到责备而不是受到赞扬之后仍能保持谦虚,那才是真正的谦虚。 —— 里克特
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 曾国藩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 是了,那段年岁里最大的主题是爱。渴求美善的爱,却不懂得去彼此守护;总在拥抱同时互使出个性的剑芒、在赞美时责备、倾诉时要求、携手时任性分道,分道之后又企盼回盟,却苦苦忍住不回眸
㈥ 成绩很好而没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秦抄桧,南宋著名奸臣。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㈦ 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英〕雪莱:《诗辨》道德之追求并不出于追求者的利害计较或自爱,不出于他自己利益的任何动机。〔英〕赫胥黎:《论道德上的善与恶观念的起源》道德是真理之花。〔法〕雨果:《悲惨世界》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德〕费希特:《费希特讲演全集》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德〕托马斯?曼:《沉重的时刻》忠实于崇高的理想,这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顶点。〔苏〕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真正的道德心是为完善我们的生命而被授予的。因而怀有道德心的人,自然有一股洗涤人们心灵的力量。〔日〕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道德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之社会的本能。〔中〕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道德为人类之最高精神作用,维系群益之最大利器,顺进化之潮流,革故更新之则可,根本取消之则不可也。〔中〕陈独秀:《答淮山逸民》凡是那不论公私都以道德为上、一心要做出高贵的事来的人,方可算得最可尊崇的人。〔英〕乔叟:《乔叟文集》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好的社会公民的。〔英〕弗?培根:《人生论?论习惯》道德与智慧是实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所以是不可少的。〔英〕雪莱:《告爱尔兰人民书》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法〕巴尔扎克:《乡村医生》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法〕雨果:《九三年》犯罪的人能够被一个有道德的人指挥就觉得减轻了自己的罪戾。〔法〕雨果:《九三年》只有道德,和能具道德的人格才是有尊严的。〔德〕康德:《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瑞士〕蒙台梭利:《儿童教育》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的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人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中〕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中〕《礼记?大学》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中〕《文子?符言》恩深必报,德盛必崇。〔中〕柳宗元:《为耆老等请复尊号表》有德之士,如夏日之荫、冬日之炉,不求亲人而人自亲之。〔中〕庄元臣:《叔直子?夕编》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中〕冯远征:《甜蜜的事业,自豪的感情》不要只迷信力量,而更要承认道德,因为道德才是左右人类幸福,决定人类苦乐的关键。〔法〕罗曼?罗兰:《罗兰小语》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我相信世界上有比军队和核弹更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善良、道德和人道的力量。〔美〕波林格:《决不让战争发生》应该不是由于惧怕,而是由于义务,不做有罪的事。〔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如果你的道德观令你消沉,那它们就一定是错误的道德观。〔英〕斯蒂文生:《越过平原》适用于道德经验的东西,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适用于美的现象。〔德〕席勒:《美育书简》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俄〕契诃夫:《回忆契诃夫》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中〕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君子脚跟没乱行,不是规矩是准绳。〔中〕吕坤:《续小儿语》古今之社会不同,古今之道德自异。〔中〕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用鼓励和洁明的言语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是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智力的和道德的能力也和肌肉的能力一样,是只有经过使用才会得到进展的。〔英〕密尔:《论自由》道德习惯的教育不需要某些专门的手段或方法。这种教育就存在于集体的相互关系的实质之中。〔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越南〕胡志明:《为了独立,为了社会主义》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中〕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砍树之长,必先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先始学时去夫外好。〔中〕王守仁:《传习录》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批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中〕洪应明《菜根谭》不正当的获利给道德带来损害。〔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一切不道德事情中最不道德的,就是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情。〔法〕拿破仑:《拿破仑传》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上井边来喝水的。〔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狮子和老鼠》人们的缺德常常是出于无聊。〔苏〕高尔基《二十六个和一个》败坏道德的东西是愚蠢、贫穷和丑恶的生活!〔挪威〕易卜生《人民公敌》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中〕钱钟书《谈教训》
㈧ 名人道德故事
1、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2、汉武帝的胸怀大度
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
汉武帝口渴了,想讨点水喝。店主人脑袋一扬,没好气地说:“我这里没有水,只有尿!”说完,就偷偷溜出店门,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袭击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个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计,连忙跟了出来,好言相劝说:“我看他们不像盗贼,那领头的倒像个贵公子。
你千万不能轻举妄动,错伤好人。”店主人有些犹豫了,妻子乘机把他拉回屋里,花言巧语地劝他喝起酒来。不大一会儿,店主人就被灌了个烂醉。于是,女主人又是杀鸡,又是宰羊,摆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回宫之后,他立即召见店主人夫妻俩,先赐给女主人一千两金子,接着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顿时,大殿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人们以为男主人一定会受到惩罚。谁知,汉武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称赞他疾恶如仇,是个壮士,并当场拜他为羽林郎。
3、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4、顾恺之
我国古代东晋,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庙叫瓦棺寺,寺庙落成后,和尚请众人捐施。顾恺之来到寺庙,在捐款薄上写了个“百万”的数字,人们都有很惊讶。
因为数日来,在众多捐施者当中,还没有一个人捐款超过十万的,大家以为这个小名叫“虎头”的穷年轻人吹牛乱写,所以和尚当即让他把写的数目涂掉,但是顾恺之却十分有把握地说:“你们先给我找一面空白墙壁。”
于是,他就关起门来,在指定的空白墙壁上画了一幅像唯独眼珠没有画。他对和尚说:“第一天来看画的人,每人要捐十万钱给寺庙;第二天捐五万钱,以后,捐助数目由你们规定。”
等顾恺之当众点画维摩诘眼珠时,寺门大开,如同神光显耀,满城哄动,人们争相来寺观画。纷纷称赞这幅画画得生动传神。看画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多久,百万数目就凑足了。
5、房玄龄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㈨ 道德的名人故事
沈从文(1903~1988)成名之前,吃过不少苦。数九寒东,大雪飘飘,趴在桌上写作版,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权抖。当时沈从文并没多少钱,买不起足够的煤,屋里常不生炉子,潮湿阴冷,寒气逼人。为了御寒,他用棉被包着腿和脚,不过手却因为要写东西而被冻得红肿。
在某天,突然有个陌生人来到他的住所,这人和善的问:“请问沈从文先生在这儿吗?”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年轻。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
在之后的聊天过程中郁达夫看了看沈从文样子,连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他围上,并请他到附近饭馆吃了顿,临走前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三元钱也资助给了沈从文,并鼓励他说:“好好的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只因为对对方文章的欣赏而前去拜访,并在看到对方的情况下对一个后生加以帮助,既不是因为对方出名(因为他还没出名),也不是因为是老朋友(因为才刚认识),且当时的郁达夫经济上也不宽裕应该算是个道德故事。
㈩ 名人讲道德的事例
沈从文(1903~1988)成名之前,吃过不少苦。数九寒东,大雪飘飘,趴在桌上写作,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抖。当时沈从文并没多少钱,买不起足够的煤,屋里常不生炉子,潮湿阴冷,寒气逼人。为了御寒,他用棉被包着腿和脚,不过手却因为要写东西而被冻得红肿。
在某天,突然有个陌生人来到他的住所,这人和善的问:“请问沈从文先生在这儿吗?”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年轻。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
在之后的聊天过程中郁达夫看了看沈从文样子,连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他围上,并请他到附近饭馆吃了顿,临走前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三元钱也资助给了沈从文,并鼓励他说:“好好的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只因为对对方文章的欣赏而前去拜访,并在看到对方的情况下对一个后生加以帮助,既不是因为对方出名(因为他还没出名),也不是因为是老朋友(因为才刚认识),且当时的郁达夫经济上也不宽裕应该算是个道德故事。
下面是我从网上找的,比较详细
1923年8月,20岁的沈从文离开湖南来到北平。他来北平的本意,是进一所大学读书,然后再图发展。但是,他当时仅有高小文化水平,外语一窍不通,虽然也读了一些新书报,却连标点符号也不会使用。他参加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竟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自然无法正式进入大学学习。他只好独自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开始第一阶段的自学,立志靠自己的努力闯入文坛。
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走出酉西会馆到宣武门,跑进京师图书馆看书,一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
同许多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一样,沈从文最初的习作,投寄报刊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在窘迫与贫困中,沈从文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向社会发出了呼救。他曾经用书信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的处境,但因无钱买邮票而没有付邮。后来发表在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上的散文《一封没有付邮的信》,是沈从文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24年11月,沈从文也曾向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倾诉自己的艰难处境。当时受聘于北大的创造社著名作家郁达夫,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便去”窄而霉小斋“,看望了这个尚不知名的文学青年。
11月13日,大雪纷纷扬扬,寒气逼人。沈从文正用棉被裹着双腿坐在桌前写作,听见门响,走进来一个身材瘦削、面庞清癯的30多岁的年轻人,他就是郁达夫。沈从文向他诉说自己来北平后的境遇。郁达夫扫了一眼小房间里的寒酸,一切都明白了。当他知道沈从文尚未吃饭时,便邀他到附近一家餐馆吃了饭。郁达夫拿出5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3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他还将自己脖子上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来,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在了沈从文的肩上。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哭了起来。直到晚年,沈从文回忆起这段往事,还眼里充满了泪花。
郁达夫看望沈从文回去的当天,写下了著名的文章《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针对沈从文想进大学读书及其目前的境况,郁达夫发出了愤激之辞:“我真佩服你的坚忍不拔的雄心,不过佩服虽可佩服,但你的思想的简单愚直,也却是一样的可惊可异。”因为“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六年,难道你拿到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珍珠白米的雨来吗?”文中,郁达夫为文学青年设计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去外面找工作,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想法弄几个路费,返回湖南故土;去应募当兵,或者做贼去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