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仁治与法治

仁治与法治

发布时间: 2021-01-18 09:43:33

『壹』 中国古代关于治国的理论有“礼治”、“德治”与“仁政”,这些与今天的“法治”是什么关系

应该说是法治的前身吧,经过前人几千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走到了法治的今天.......古人真是不容易

『贰』 仁治与法治的本质区别

相同点都是人治的口号而已,区别是执行的人不同:台下讲法制,台上搞人治;台下讲民主,台上谈稳定;台下讲反腐,台上搞和谐。

『叁』 法治与仁治的利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法治,顾名思义为用法律去治理国家。人治,同样可以理解为用人去治理国家。

法律是谁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过谁去执行呢?是通过人去执行。没有人能制定法律吗?没有人法律怎样运作?

我们国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们国家、省、市、县、乡、村有一大批人在执行法律。如果没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吗?如果没有执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执行吗?法律不可以从天上掉下来,法律可以自己去执法吗?制定法律还会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问题,如果社会发展急需某法律,可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来,法律怎么办?法律为适应社会还会有不断完善、修改的问题,如果某法律迟迟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么办?制定的法律有优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问题多多,难以操作,法律怎么办?法律制定出来还会有执行的问题,如果大家都不执行法律怎么办?从目前看,我国的法律不可谓不多,但执行得怎么样呢?现实告诉我们违法的现象比比皆是、无处不在。法律规定不能做得做了是违法,法律规定应该做得没有做同样是违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目前还有没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吗?法律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了吗?为什么?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执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执行。没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没有好的人去执行等于空。这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没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说人和法律的关系是主次关系、有无关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没有好人就没有好的法律,没有好人就无法执行好法律。

现在有许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还感到愤怒,特别是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时更是怒火中烧,好像什么坏事都是搞人治搞出来的。其实他们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国历代的帝王将相大都坚持人治,之所以这样,就是他们认识到了法治的后面还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实现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讲法治是没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义。

其实西方国家同中国的情形相同,其本质都是人治。为什么我们没有意识到呢?是因为他们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说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吗?那还不是人治吗?也可以说,人造了神,人通过神去治人。中国没有神治是因为历代的统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国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据说美国宪法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说美国是神治理下的国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后还不是人治?只不过是拐了个弯罢了,其实中西最终都是人治。

最后,所谓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个小推车,人不推,小推车是不会自己走的。所以说,没有人治就没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样,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肆』 大学生应该怎样增强法制观念

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接来受了比较好的教源育,能够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不少力量,不过有的大学生因为法治观念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引诱,从而犯下错误。那么,您认为大学生如何树立法治观念更好呢?

01
首先大学生要知法懂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对国家的宪法、法律等做到认识和了解,甚至进一步深入透彻的去学习。大学生如果连法律都不懂,又如何去体会到宪法精神,又如何去维护法律呢。

02
其次大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与法有关的活动。
有的时候一些社会媒体,或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也会组织一些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或者一些竞赛、考试等,大学生其实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去参加的。

03
再次大学生应该多接受法治方面的教育。
如果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得过少了,他们得到的教育变少了,很有可能会让不少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不全面,这样对法治观念就显得淡薄一些。所以,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

04
最后还要加强对国家安全方面的教育。
大学生仅仅接受法制教育还是不行的,还应该加强国家安全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之心,让他们更自觉的去维护法律。

『伍』 以仁治国和严法治国的利与弊。 字多一点,但不要百度的

个人以为历史上从没有纯粹的仁治和法制~二者原本就是缺一不可的~以仁为本,以法为制。便是执政之道~为政者要以法为制来实现最终的仁。

『陆』 法治与仁治,哪个比较好

我认为二抄者一刚一柔,应刚柔并济好,二者相辅相成。以仁治对被教育者先教之以道德,同时约法三章,明令禁止,如犯令,先晓之以理,即先前教之道德,同时视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罚,处罚过后最好要有相应的安慰或道德教育

『柒』 为什么中国人重人治大于法治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讲法治的法家人物及思想全清除了,中国长期强调儒家思想的仁治,即人治。

『捌』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是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
己复礼”,仁礼之道具体派生出家族主义,而家族又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秩序。

1、“仁”对我国古代法制的作用

孔子的“仁”,贯彻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恕”字。

我国古代历代王君也正是意识到了仁义和宽恕的贡献,才使得当时的法制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西周的“有德”就是得民心,针对商纣王乱刑无辜,周朝的法制思想转变为“明德慎罚”以达到保护臣民的目的。

历史的见证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巨大贡献,这里的仁德思想与我们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所贯彻的以人为本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礼”对我国古代法制的作用

“礼”亦是孔子的儒家学说中极为重要的思想。

义在其中,义体现为礼,礼是人内心的义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方面,礼是统治者根据人民面临的实际生活状况也就是“中”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因此,礼就是“中”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礼,尤其是周礼,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国法律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法”的内涵不断丰富 ,而且许多“礼”的内容也逐渐融入其中。西周时期, 周公制礼, 吕侯制刑, 礼与刑成为当时两大部门法。礼是调整行政、经济、军事、民事、诉讼各方面的综合大法, 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

(8)仁治与法治扩展阅读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3、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4、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玖』 中国到底是法治还仁治或者说是权治,法治要取证,仁治是仁性化………

我认为二者一刚一柔,应刚柔并济好,二者相辅相成。以仁治对被教育者先教之以道德,同时约法三章,明令禁止...

热点内容
法院根基 发布:2025-05-21 15:38:24 浏览:888
宜昌法律咨询热线电话 发布:2025-05-21 15:28:57 浏览:410
海洋环境法学 发布:2025-05-21 15:28:01 浏览:682
独立院校法学 发布:2025-05-21 15:24:52 浏览:214
法律硕士论文选题参考 发布:2025-05-21 15:12:09 浏览:589
初级会计师考试要考劳动法吗 发布:2025-05-21 15:01:06 浏览:380
持有毒品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21 15:01:04 浏览:4
下列不符合婚姻法上结婚合意的是 发布:2025-05-21 14:59:32 浏览:690
法治中国1集 发布:2025-05-21 14:59:21 浏览:118
幼儿在幼儿园受伤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5-05-21 14:53:51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