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人治德治法治

人治德治法治

发布时间: 2021-01-19 03:40:49

❶ 思修论述题:试述你对人治、德治、法治的理解

人治:凭个人好恶进行统治,于国家而言,“遇明君则盛,遇常君则弱,遇昏回君则亡。”答
德治:在周文王时有“画地为牢”的典故,讲的就是德治,即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以高尚的品德、以公众的道德为评判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
法治:体现公共诉求和统治阶级意志的律例,以国家暴力为后盾强制执行。严格的说,法不避亲,只要与法有关,则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从历史客观来说,“三治”的最高级是法治,其次为德治、再次是人治。以现在国情而论,由于我国法制的不健全,还必须坚持法治为主,辅以德治。

❷ 法治,人治,礼治和德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法治与人治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是个舶来词。遍考我国现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
1 根据学术界的通常观点,最早使用"法治"一词的是梁启超。他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首次提出了"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概念,并用之来概括中国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自此,"法治"一词才在中国传播开来。
在一些中国法学家所编写的工具书上,往往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层内容:其一为中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治理国家应该专用 法律 的主张,这些思想家往往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有明确而稳定的法律制度,一切行动都依法而行,则国家可治;其二为西方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为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而提出的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法治的要素往往包括法律至上、颁布宪法、"三权分立"等,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
2 这样,我们所说的法治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组所组成,且这两种法治的内涵、价值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乃至是大异其趣。我们当今所言的"法治"一般是指后一层涵义,因此,在这意义上而言,"法治"并非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土壤上产生出的概念,而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我国先秦所谓的法治一般被称为"中国传统法治"。
3 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出现,是作为儒家的"德治"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对立物出现的。在当时诸侯纷争、动荡不安的 时代 ,法家不承认德治、礼治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
"4"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5 国内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传统法治是相对于"礼治"、"德治"而言的,西方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结论从这方面看也是不无道理的。
6 诚然,"人治"的定义及其与"礼治"、"德治"的关系还是学术界尚待廓清的问题。
7谈到"人治",大多数人会想起儒家的"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8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政治制度中,无论是人的因素还是法的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法治中有人的因素,人治中有法的因素,因为"徒法不足以治国、徒善不足以为政"。当然,我们如果把人治国家当成一种 历史 上所存在的政体形式的话,那么它就不是一般地强调人在治理国家的作用,而是表示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具有改变或者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利和作用,因此我们也不能够以当今的人的因素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而肯定人治国家的合理性。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最根本的标志,应该是在法律与个人(或少数执政者)的意志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任何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都是法治,凡是法律权威臣服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都是人治。
" 9 回归到一个常识性的主题上来,就是要回答法大还是权大的问题。
中国 传统法治思想,确是从实现国富民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基础出发,来论证法治的合理性的。"尚法不尚贤"并不是对"人治"的否定,把中国传统法治思想概括为人治下的法治或者说本质上的人治主义也是符合事实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法治较多是"刑"的角度去 分析 和把握,"信赏以尽能,必罚以禁邪","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10更多地带有工具理性的色彩,在排斥"德治"的同时往往采取一种非道德的 政治 学说,把法治与价值判断相分离。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西方政治文明 发展 的过程便是民主与法治两大观念相辅相成不断融合沉淀的过程。
11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 法律 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12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奠定了西方绵延不绝的法治传统。由此而言,法治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法治的实施要拒绝人治,第二,法治的价值追求至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人性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未免有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 影响 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
13在一些西方政治学辞典中,大多数学者对"法治"的解释也大体围绕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阐发。
14 英国著名法治思想家哈灵顿曾经论述到,"共和国是法律的王国,而不是人的王国。"
15 就第二层含义而言,法治中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在经历了历史的积淀之后现在仍然是西方自然法学派所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

❸ 法治、人治、礼治和德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

1、概念不同

法治,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社会主要法制思想邓小平所提出的观点。

人治以人来治理国家,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弊端,封建社会已经灭亡是不可行的。

礼治和德治是阐述的是同一个观点,礼仪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本准则,但是用礼仪和道德治理国家,那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法律没有强制性了,如半夜睡觉不关门,人人如己。

3、来源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人治是个舶来词。遍考我国现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

如德治、礼治则是在我国传统的著作如《礼记》等等中可以找到、证其渊源的。

联系:

1、就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本身而言,在中国近代以前专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从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开始则逐渐向民主、法治思想转变,而德治贯穿社会生活。

2、法治社会是基于人、礼、德演变过来的,如果没有了人文、缺少了礼仪更别说道德那也就是说法治不健全没有了说服力只有强制性,可见法治是社会进步所产生的。

3、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❹ 德治的本质即为“人治”。

人治与法治、德治的相互关系
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及其共同点、区别,各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而对人治与法治、德治之间的关系却有着本末倒置的宣传。
众所周知,从古到今,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离不开人治。毋庸质疑,历史一直是“以长官意志来治理国家”的。但这个“长官”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第一、他必然代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第二、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势力、权力;第三、必须具有适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条件。当具备了这些条件,这个“长官”意志就会变成了一定数量的“民众”意志,产生治理国家、改造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的巨大力量。这就是伟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这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没有任何冲突。推动历史的力量是人民群众,而形成这个力量的组织者是一个个“伟人”、“长官”。这些“伟人”、“长官”为了民众的意志,压抑他私人的意志、欲望,顺应民意,才成为人治。可见,人治不是个体人的意志和权力,而是民意治理社会的希望目标与过程。
社会是人类社会,治理社会必然由人类治理——即人治。人类治理社会必然采用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手段。法治与德治就是人治的两个轮子。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否定过人治,现在仍然没有否定人治的存在。《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中心思想就是人治理论。因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人才理论”、“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强调人的决定性作用。这里所指的“干部”和“人才”不是指个体,而是赋予了“政治路线”、“以人为本”等民意内涵的人。就是这种内涵的人的行为构成了人治。
人治与法治、德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人治,法治和德治无从谈起;没有法治和德治,人治也无法实施。它们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其中,人治起主导作用,制定、实施法律、道德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法治与德治又起反作用,制约着人治。人治代表着整体意志,一旦违背整体意志,法治和德治就起制约作用,其行为和作法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指责、惩罚、唾弃。
人治与法治、德治也有着本质区别:
第一、人治与法治、德治的层面不一样。人治是治理社会的目标与过程;而法治、德治是治理社会目标与过程中的手段和方式。其中,法治主张强制性、惩罚性,而德治强调良心、诚信、自觉、自律;法治注重结果,而德治注重意图。
第二、范畴不一样。“人治”是治理全过程;“法治”、“德治”是局部过程。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治仅限于法律所规定或禁止的范围;德治不仅包括法律规定的部分内容,还包含更宽领域。比如:过失罪属法治范畴,但不是德治范畴;强奸罪既是法治范畴,也是德治范畴;尊老爱幼是德治范畴,如果不涉及虐待就不属法律范畴。
第三、对象不一样。人治是针对社会整体的,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者随时可以制定或修改法律条文,指向人治目标。法治是因人而制,它的治理指向是法律条文。法律没有禁止的可视为不犯法。德治是因事而成,其目标指向是社会现象,是较长时间、特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行为约束力。所以,它比法制更具有稳定性,改变或调整也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教育、开导、接受等过程。
第四、途径不一样。人治是经过法治、德治来实现其治理目的;而法治是通过典籍明订规则、强制手段达到其治理目的;德治则是非典籍明订规则、“自我控制”方式达到自治自理目的的。

❺ 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有什么区别

法治的意思就是法律至上,强调法的意志大于人的意志。
人治的意思就是领专导至上,强调人的意属志大于法的意志。
法制的意思一般是指法律制度或者通过法律来治理社会,一般是人治社会的说法。
德治是儒家思想,强调用教化来感动人民,通过道德来治理人民。

❻ 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有什么区别

法治的涵义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人治与法治

所谓法治,就是国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

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的本身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无比。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制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要看国家治理者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国君,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

法制主要是用法律的手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德制则是用思想道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我觉的在这个社会应以德制为主,但法制也是必不缺少的。应依法制国和依德制国相结合才行。

如果答案对您有帮助,真诚希望您的采纳和好评哦!!
祝:学习进步哦!!
*^_^* *^_^*

❼ 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有什么区别

昨天是人治,人比法大,封建统治。今天是法治,法比人大,社会主义。明天是德治,德比人大,共产主义。

❽ 对人治、法治、德治的理解

人治和德治基本是一个意思,就是依靠一个人或一小撮寡头统治,这些统治者不是任何约回束,被统治答者只能寄希望于他们的道德。
法治所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这个国家要具备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这种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觉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备的使这种法得以正确适用与遵守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而且这种权力体系是以权力的互相制约、监督为前提条件的。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在完全地服从于和体现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与群体意志的前提条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由的一种社会状态

热点内容
2018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发布:2025-05-22 10:57:22 浏览:657
2020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题型 发布:2025-05-22 10:43:12 浏览:677
教育部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网上注册 发布:2025-05-22 10:43:05 浏览:348
农村常用法律知识宣传 发布:2025-05-22 10:40:19 浏览:473
公司委托的相关法律条文 发布:2025-05-22 10:33:23 浏览:462
民法2答案 发布:2025-05-22 10:20:34 浏览:640
行政诉讼法第69条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22 10:02:18 浏览:209
法官上班时间开房 发布:2025-05-22 09:42:00 浏览:296
李建明律师 发布:2025-05-22 09:37:36 浏览:464
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地址 发布:2025-05-22 09:36:09 浏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