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社会道德道

社会道德道

发布时间: 2021-01-21 16:42:38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1)社会道德道扩展阅读: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❷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2)社会道德道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❸ 道德怎么解释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等。

道德[ dà版o dé ]

引证解释:

1、社会意权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2、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意思:闭帘下帷注释老子的《道德经》,有着高尚的道德修养。)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3)社会道德道扩展阅读:

相近词语辨析

1、品德[ pǐn dé ]

解释:品格德行。

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2、德性[ dé xing ]

解释:道德品性。

王鲁彦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❹ 道德经的“道”指的是什么

先前讲到老子写道德经是为了在末法乱世到来之际,所采取的:“于高屋之上,事先建屋檐而待,以挡雨漏”的行为,

那么,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何物呢?

毛泽东曾经说过: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道德经如果有个纲的话,学起来会事半功倍的。道德经这个纲是什么呢?

这个纲就是:生生不息、共生共荣、生长收藏。

记住了这12个字,就记往了道德经的魂。道德经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12个字展开。

正如佛家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所说的:“真实不虚”一般,这十二个字,对于道德经而言,也是真实不虚的。

但这十二个字,只是纲,并没有讲出“道“的全貌。

道德经里的“道”,指一切规律。除了自然规律外,还有地脉(人与外界)与人性。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自然规律、地脉、人性,都是道德经里“道”的范畴,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才是最根本的道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以得出的答案是:自然是最根本的道、

这里有二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

人有二个属性:第一个属性是关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作为道、天、地、人四域之一的人的属性。这里的属性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个分子,人的属性是自然的属性的展现。从这个角度讲,人与自然是一体的;社会道德要符合人性与自然规律;

人的第二个属性是社会的属性,即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这个角度讲,人是需要与社会属性融为一体的,所以,道德经讲要:“人法地”,即人要遵循社会规则。

只所以这样,是因为道德经是说给世俗社会听的,是自然规律在世俗社会应用的规则。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地:

地与人一样,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地,包括山川形势、草木土石,地的属性是自然的属性的展现,地与自然是一体的;地脉要符合人性(自然中的人性)与自然规律;

地脉的第二个属性是社会,即地脉是人的组合,是人的共同意志。因为是人的共同意志,所以要“人法地”,人要遵循社会规则。

所以,这句话应该拿本子记下来:因为道德经是说给世俗社会听的,所以,这里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所谓的地,是社会,是有一定空间与地域限制的人的组合。

至此,我们可以给出最终的答案,道德经的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自然之道,即:生生不息、共生共荣、生长收藏。

第二:是人伦,即在自然属性之外的,作为社会属性中的人,应该遵循的规则;

第三,是地脉,即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的人群所应该遵循的规则。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❺ 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权、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5)社会道德道扩展阅读

“道德”一词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❻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❼ 道德包括哪几方面

道德包括:

一、一般欲望部分

行动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鲁莽,迟钝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节制和自制,不道德有放纵和冷漠,病态和变态等。

二、特殊欲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节俭,不道德有挥霍,浪费和吝啬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严肃和温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谈方面的道德有风趣和诚实,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夸张和刻板等。交际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谦逊,不道德有骄傲,虚荣和虚伪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爱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恋和谄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虑方面的道德有周详和谨慎,不道德有繁琐,冲动和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广博,不道德有肤浅和狭隘等。

(7)社会道德道扩展阅读:

道德的起源为: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什么时候实施 发布:2025-09-06 17:32:01 浏览:197
法治与爱护 发布:2025-09-06 17:15:15 浏览:940
立法解释的溯及力 发布:2025-09-06 16:47:28 浏览:824
跨考翻译硕士法律硕士 发布:2025-09-06 16:46:43 浏览:516
2016最新司法解释刑九 发布:2025-09-06 16:35:57 浏览:485
溧阳法院拍卖信息 发布:2025-09-06 16:24:54 浏览:255
预防接种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5-09-06 16:23:28 浏览:1
国际经济法贸易 发布:2025-09-06 16:22:00 浏览:963
合同法解除撤销诉讼时效时间 发布:2025-09-06 16:02:31 浏览:213
香港4大律师 发布:2025-09-06 15:56:34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