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章
A.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的“冲”怎么读
chong,虚而不满的
B. <道德经>第四章中“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谁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包括到每个字!谢谢!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专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属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
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
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C.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看不出什麽东西 就叫做无相
听之不闻曰希
听不出什麽声音 就叫做无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另本作抟)
摸不著的东西 就叫做无形
此三者不可致诘
以上三样 无相无声无形 就是道体的微妙 所以世人是看不见 听不到又摸不著 这就是道体的不可思议之处
故混而为一
虽然无相无声无形的理论 可以分开来说 可是它的本体其实还是混合的
其上不口 其下不昧
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 凡是有一边明的 就有一边是暗的 如上面是明的 下面就是暗的 而道体的微妙就不同了 它上面不是明的 下面也不是暗的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於无物
它绵绵不绝 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间 似乎是有个物体 又难以立言 因为它毕竟是非常虚无的东西 虽然它生长了万物 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长的
是为无状之状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 没有物体的物体
无象之象 是谓恍惚
所以有人说道体为恍惚不定的 好像有 又好像没有的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为什麽会这样子呢 因为如果你想在前头去迎接道体的话 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头 你要是想在后面跟著它 你还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因此圣人就是秉著持著 这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 去治理世间的一切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所以 我说能够知道古始之道的人 就是知道 道的系统的人 因为这个系统 就是道的纲纪呀
D. 道德经第四41章全文翻译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义解;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勤奋地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笑,就不能称其为道。因此古语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洁白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疲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东西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乐声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见,道盛大而没有名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简析;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E.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 ),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 ):消磨,折去。兑( 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 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 :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引语]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评析]
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具体作以描述。本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也有的学者把老子的“道”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范畴的内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永恒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依“逻各斯”而产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而是创造世界的种子,是一种“以太”的物体。“逻各斯”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人们却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确实的。(可参阅《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26页)老子的“道”同样具有“罗各斯”的这些属性和职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在前四章里,老子集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于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并且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等观点。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他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某些基本观点。这些学说无不充满智慧的蕴含。
[解读] 思想的放荡
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和富于想象力的发挥,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对庄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发挥和艺术形象想象力的极度夸张的影响。《庄子·德充符》写了好几个奇丑无比的得道之士,如断脚的叔山无趾,生着瘤子的瓮大瘿,弯腰驼背又没有嘴唇的支离无胯,等等。可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美,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他说厉鬼与西施“道通为一”,说中央之帝浑地被人为凿出“七窍“而丢了命,诸如此类,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这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对于后来魏晋时期玄学的自由发挥,也有其直接的承袭关系。玄学在残酷的政治高压下,以真对世俗礼教的束缚,主张人性的解放、服膺于自然为其宗旨。号称付林七贤的刘伶,佯狂纵酒,放荡形骸。一次,他饮酒大醉,脱衣裸形在屋里。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刘伶却回答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房屋当作衣裤,你又为什么走到我的裤子中来呢?”这种看似怪诞的言行,却真实反映了清谈人物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谐合,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刘伶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行,正是对世俗和礼教的唾弃,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体融合到自然广大深厚怀抱里的一种实践。
“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名言。对现实礼教的鄙弃,对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荡、性格不羁的他们,在世俗的眼中总是显得那么奇异怪诞、格格不入。那个临刑前还要弹奏一曲《广陵散》的嵇康,就是一个敢于怀疑和批判的思想放荡者。他竟然对一向被视为“凶逆”的管叔、蔡叔给予新评价,认为其“未为不贤”,只是“不达圣权”而已;不仅如此,他还无法无天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诸如此类,他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F. 道德经第四章给人以揭示了什么道理
这一章主要是老子描述他心中的“道”,道是虚空的,唯其虚空,所以能包含万物。
G. <道德经>第四章中“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谁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包括到每个字!谢谢!
原文复:
道冲,而用之制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空又无形状的,可它却是世间万物永无穷尽的源泉。
它像深渊一样广大,真不愧是世间万物的宗主。
它永远也不显露锋芒,它能以简驭繁,解除世间的纷乱。它对一切都无偏见,遇见光就和光相拥,碰到尘埃就和尘埃混同。
它看起来好象什么也没有,说它没有似乎又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好象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了。
只有心怀天地、洞悉天、地、人的智者才会有此体会。
H. 道德经第四一章翻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一次一齐了;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下版多闻,多不信;权
【下士闻道,大笑之】因何信不及,只为太分明。
【不笑不足以为道】大迷之下,必有大悟。
【故,建言有之】才开两片,露出肝肠,
【明道若昧】含华隐曜;
【进道若退】瞻前顾后;
【夷道若类】和光同尘;
【上德若谷】虚以受人;
【大白若辱】卑以自牧,
【广德若不足】满而不溢;
【建德若偷】偷,音俞。外渝。密而不露;
【质真若渝】应变无方;
【大方无隅】不露圭角;
【大器晚成】不有其功;
【大音希声】叩之即应;
【大象无形】莫见乎隐;
【道隐无名】莫显乎微。
【夫唯道,善贷且成】忠恕而已。
上四十一章,上章云有无相生,非高上之士不容无疑。故次之以上士闻道,夫道若昧,若退,若类,若偷,若渝,不可得而见闻,可笑之由。惟高上之士禀性冲虚,故能超然直入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之也。中人以下未免半疑半信,下愚不肖者,不惟不信,又且笑而侮之也。善贷且成者,贷下士笑侮之过,而成上士勤而行之功也。虽下愚不肖,一觉其初便可反善,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颂曰
至道元容易,人心自谓难,中人犹拟议,下士转。莫,呈在秤兮物在盘。
(道德会元)
I.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译文
[译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利与己身生内命那一个更亲呢?己身生命与货利那一样更容重呢?得与失那一样更有害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追求、爱名 必定费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何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引自国学自学网)—
J. 《道德经》第四章“湛兮似或存”的“湛”读音 读第四声zhan还是第二声chen
“湛”读音
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