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思想道德
Ⅰ 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远影响,可以不断的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仁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仁爱”为本.“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 “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 “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 “谦和好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知报”就是知恩必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古训传承千年、历久弥新,说的就是人要感恩、要知恩图报的道理.我们的祖先在推崇感恩的同时,也十分谴责忘恩负义之徒,比如他们说,“人而负恩,不如禽鸟”,“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感恩是做人的一种起码道德,也是对道德的褒扬和肯定.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义之心.其实,即便是动物,羔羊尚跪乳、乌鸦还反哺,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组织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成长之恩,我们怎能忘恩、怎能不感恩呢?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我们大学生更要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
4.精忠报国: “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报国即为报效祖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应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工作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使人对自己的归属感产生困惑.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家仍是本民族整体利益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只要国家仍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也一直未改变,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祖国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个人创造的业绩和成果需要得到祖国的评价和认可.
5.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 “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个人利益服要从集体利益.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有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古代人对克已奉公的最好诠释.这个思想更加符合当前阶段党的思想路线.
6修己慎独: “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有高度的自觉性.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独”. 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可见慎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在上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的强大.
7.见利思义:“义”指义气,正义.自古以来“舍身取义”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的屈原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文天祥曾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诠释了“舍生取义,死而无憾”的人生态度.
8.勤俭廉政:即勤劳节俭、谦明正直.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官清正廉明.白居易曾怒打行贿人,而朱元璋更是体恤群众从而每天“ 四菜一汤”,不铺张浪费 .只有这样的君主,这样的臣子才会有所作为,并被后人牢记.
9.笃实宽厚:“笃实”即为忠诚老实.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宽厚”即为待人宽宏大量.李世民不仅以史为鉴,还宽厚待人,所以他才能成为一名被后人称赞的明君.
10.勇毅力行: “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力行”就是身体力行.“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这都是以坚毅、勇毅为基础和前提的.
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这些传统美德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它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1.\x09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但是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运用传统美德,尤其是仁爱、谦和、好礼等美德.只有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2.\x09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大学生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我
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青年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低估.只有用传统文化加以引导纠正,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3.\x09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必将继续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在灿烂的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为中国的强大努力拼搏,创造辉煌.
Ⅱ 网络时代如何培养自我道德修养 慎独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网络沉迷,学业荒废;言行随意,责任缺失;约会网友,上当受骗;违法犯罪,贻害无穷。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大体来说,家庭和学校千方百计阻止学生上网;国家有关部门治理网吧和网络内容;专家和学者通过呼吁并践行素质教育来进行综合治理。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家庭和学校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国家有关部门对网吧的治理有较大负面影响,对网络内容的治理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专家和学者的力量毕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中学生的“慎独”意识,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应是重要的一环。 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对中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了考察。考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所设计的问卷题目都是中学生上网经常遇到的。在分析中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时,将之和“慎独”的内容相对照,得出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生缺乏自律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能慎重对待自己的欲望、言行,难以理智地约束自己。问卷最后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中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理想网络以及实现它的建议。他们心中的理想网络是网速更快、无不良信息、无黑客、大家真诚地交往的,建议采取技术、法律、道德手段来实现。然而,技术是中性的,法律还不完善,需要其使用者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网络才‘能实现。在网络“独处”环境中,培养无论有无监督都要追求自我完善的“慎独”意识尤为重要。 文章最后一部分,在指出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一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后,进而阐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中学生自尊的需要是他们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具体培养中学生的“慎独”意识过程中,充分挖掘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引导他们认识、感受“慎独”;进而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慎独”,并思考“慎独”的标准。除此之外,通过国旗下讲话,举办主题班会等形式,让“慎独”意识进一步深入中学生的心灵,指引他们朝这一方向努力。
Ⅲ 慎独哪家的思想
儒家
出自《礼记·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恶恶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谓自谦④。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⑤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解
①毋:不要
自欺:自己骗自己
②恶:讨厌
恶臭:难闻的气味 臭:气味
③好:喜爱
好色:美丽的容颜
④谦:通“慊”,满足。
⑤揜:即“掩”的异形字,掩盖。
⑥严:厉害。
《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
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如聂文涛博客:“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3、“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
4、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 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曾子说:“许多只眼睛看着,许多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Ⅳ 刘宗周的慎独思想。最好多阐述,急。。。
论刘宗周的慎独学说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ZSF200002016.htm
“慎独”说是刘宗周学说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之重要。他说: 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厕、天下一齐俱到。故在《大学》为格物下手处, 刘宗周与王阳明观点同道
在《中庸》为上达天德统宗、彻上彻下之道也。 又说:《大学》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独而已矣。《大学》言慎独,《中庸》亦言慎独。慎独之外,别无学也。 可见刘宗周把“慎独”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那么什么是“独”?刘宗周的学生陈确解释说:“独者,本心之谓,良知是也。”“独”即是本心,即是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种主观道德能力,“慎独”则是一种内省的道德修养功夫。刘宗周把“独”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而把“慎独”说成是最重要的修养方法:“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所以,“独”是“至善之所统会”,所谓“致知在格物,格此而已。”“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这里,不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而且人类的一切道德准则都统摄在“独”(或者叫本心、良知)之中:“独中具有喜、怒、哀、乐。四者,即仁、义、礼、智之别名。” 既然“独”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慎独”的功夫相当于“致良知”,那么为何刘宗周还要立异呢?他本人对此有所解释: 千古相传只慎独二字要诀,先生(指王阳明)言致良知,正指此。但此独字换良字,觉于学者好易下手耳他认为“良知”说不如“慎独”说简易明白,后者更便于学者下手。而且“良知”说还有流于禅学的危险。 “慎独”说是刘宗周的道德修养论。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慎独”,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跻于道德之域,以解救“世道之祸”。因此,他高度概括了“慎独”的重要性: 君子由慎独以致吾中和,而天地万物无所不本、无所不达矣。达于天地,天地有不位乎?达于万物,万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万物此中和,吾心此中和,致则俱致,一体无间。 人心与天地、万物关系极大,通过“慎独”的功夫治心,心为天地万物之本,本正则天地万物悉正,以此为出发点,齐家则家齐,治国则国治,天下太平则易如反掌。这里,体现出刘宗周思想的心学特征。“诚意”与“慎独”密切相关。如果说“慎独”是刘宗周全部学说的宗旨,那么“诚意”则是他的全部学说的根基。这里,先要理解什么是“意”。刘宗周说: 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 心之主宰日意,故意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犹身里言心,心为身本也。 因此,“意”是“心”之本体,是人心中超越的价值,是“至善”,是“道心”,是“至善之所上”。刘宗周还特别指出,“意”是“有而未始滞于有,无而未始沦于无,盖妙于有无之间而不可以有无言者”,也就是说,“意”合摄了一切价值但又不表现为任何具体的价值规定,具一切相而不落于任何实相。所以“意为心之所存,非所发”,为未发之中。 “意”既然不是现实的活动,而只是一种超越的潜存,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动念”,而是“至静”。刘宗周与弟子的一段对话说: 问:“一念不起时,意在何处?” 先生曰:“一念不起时,意恰在正当处也。念有起灭,意无起灭也。” 又曰:“事过应寂后,意归何处?” 先生曰:“意渊然在中,动而未尝动,所以静而未尝静也。” 在关于“未发之中”这一点上,刘宗周揭出“意”这一个重要范畴,指出“意无所为善恶,但好善恶恶而已”,也就是说,“意”只是善必好,恶必恶的一种潜在意向,不是好善恶恶的具体活动。由此出发,他对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都进行了批评: 朱子惑于禅而辟禅,故其失也支;陆子入于禅而避禅,故其失也粗;文成(即王阳明)似禅而非禅,故不妨用禅,其失也玄。 刘宗周所说的一意”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诚意”呢?他说: 意根最微,诚体本天。本天者,至善者也。以其至善还之至微,乃见真止;定静安虑,次第俱到。 也就是说,通过“定静安虑”的功夫,使意“以其至善还之至微”,以实现对超验价值本体的还原。《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意”就是要以“思诚”的人道践履实现天道的本诚。刘宗周说:“诚意云者,即思诚一点归宿工夫也。”正因为“诚意”是一点归宿功夫,故正心先诚意,这是“由末以之本”,因为“诚以体言,正以用言”,诚意是体,正心是用。“诚意”的功夫就是“慎独”。刘宗周说: 《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慎独而已矣。意也者,至善归宿之地,其为物不二,故曰独。其为物不二,而生物不测,所谓物有本末也。格物致知,总为诚意而设,亦总为慎独而设也。非诚意之先,又有所谓致知之功也。故诚意者《大学》之专义也,前此不必在格物,后此不必在正心也。亦《大学》之了义也,后此无正心之功,并无修治平之功也。 这样,诚意、慎独与致知、正心实际上是合一的,没有先后之分,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诚意。在《学言》中,刘宗周又说: 《大学》之教只要人知本。天下国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意。意者,至善之所止也,而工夫则从格致始。正致其知本之知,而格其物有本末之物,归于止至善云耳。格致者,诚意之功。功夫结在主意中,方为真功夫。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更无格致可言。故格致与诚意,二而一,一而二者也。 可见,格致是诚意的手段或方式(功夫),诚意则是格致的目的或归宿。通过“格物致知”这样的经验性方式,去体认人心中的超越的至善本体——意。因此,格致与诚意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牟宗三先生将刘宗周这种“诚意”、“慎独”的学说概括为“以心著性”、“归显于密”。的确,诚意、慎独的内倾性极为明显。刘宗周希望通过对内在超越的道德本体的探求,找到一个现实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向外展开,去寻求这种超验本体的实现方式,达到本体与功夫的合一,由诚意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Ⅳ 修己慎独的概念
“修己慎独”是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中的精髓,是我国古代儒学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几千年来,这种修身的方法,对我国人民修身养性、人格铸造、提高道德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大学生应该赋予他新的意义,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和干部,作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应该做“修己慎独,表里如一”的模范。“修己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更是一种情操,一种自律精神,一种表里如一的坦荡。在中国历史上,“修己慎独”是君子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自我约束的方法,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的显现,一种趋近完美的道德修养境界。在新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修己慎独”也应该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大学生能否做到“修己慎独”,关乎自身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足点,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修己慎独”,是衡量“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的标尺。“修己慎独”,对君子而言,能够感觉到一种责任感、一种压力,保持一种荣誉感和颜面,言行较为谨慎。大学校园里,有些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甚至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但一遇上充满诱惑的机遇和条件,由于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功底不扎实,思想道德防线筑得不牢,很容易被金钱和美色诱惑,很容易干出些“鸡鸣狗盗”之事,或走关系,或不公开,或好事一人独揽,或坏事你们平摊……表里不如一,良心蒙受谴责,为集体造成没有必要的损失,为同学造成严重的不公平。这种人在君子看来,甚至是“罪人”。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ae03f0100clca.html) - 修己慎独 表里如一_党姚斌_新浪博客当然,还有一些党员或干部,在有人监督的大庭广众之下,才会显示出“极高”的思想觉悟,表面看上去“修己慎独,表里如一”,可一旦脱离组织或群众的监督,假、丑、恶在其肮脏的环境中就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善拍马匹;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居高自傲,自以为是,不合群,爱挑衅,这种人自身修养的多面性,甚至更显得其精神腐朽,无知落后,腐败无能,他算不上一个“修己慎独”的人,更算不上一个有本色的人。这种人群中,不乏学生干部或所谓的优秀学生。“修己慎独”虽是一种道德修养趋近完美的境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品质。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现代人的认识观念中,趋近完美实可难登,作为初踏社会的大学生们,我们达不到古人或学者的修养,但起码应做到其中最基本的东西,做到人前人后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使没有群众监督或疏于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照要求和规矩办事,决不因恶小而为之,也决不因善小而不为。在这个极具物质和美色诱惑的社会和校园中,要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决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或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要靠我们学生点点滴滴、扎扎实实的长期努力修炼而成的,要靠内在不断增强的自身免疫力和坚定的意志信念对不良风气的自觉抵制而完成的。总之,“修己慎独”的力量,古人自有传承,其无限大的精神魅力在于我们的探索和自身认识。一个人崇高的品德和无私的胸怀,不是古人的教导就能得到的,他来源于思想深处对他人的无限关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感。“修己慎独,表里如一”——当代大学生,切记……
Ⅵ 为什么说“慎独”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1.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2.
“慎独”一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由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主导地位,“慎独”一直是仁人志士道德修养的重要门径。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四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不因“暮夜无知者”而接受贿赂,不愧为以慎独精神廉洁自律的典范。清代名臣曾国藩在著名的“日课四条”中:把慎独列于主敬、求仁、习劳之首,强调了慎独的重要,只有慎独方可心泰。
3.
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良知,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能在监督到位、领导在场、众目睽睽的情况下,用法律、制度、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一般来说是不难做到的事情。但更多的情况是,监督缺失,领导不在场,没有众目睽睽的眼睛,只是个人面对自我,这时仍能自觉用法律、制度、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就显得难能可贵。以慎独精神保持操行,需要长期坚定的内省修养和严格的道德自律。只有在“诚其意”的前提下,在别人不能看见的场合,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保持理性的自觉,严于自我调控,才有可能自觉地践履道德规范,遵纪守法。慎独,有别于被动的自律和被迫的检束,是人格美的一种崇高境界。讲究道德自律的“慎独”,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一些人信仰动摇、道德缺失、私欲熏心,更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行更深理性层次的道德内省和道德自律,自觉进行自我约束,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走出道德的困惑,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扬慎独的精神和境界。
Ⅶ 如何使学生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因而,品行高尚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总是十分警惕的。最隐蔽的东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品行高尚的人,当他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总是非常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小善而不为,不因小过而为之”,防微杜渐,避免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另一方面,在那些人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慎独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因小见大,因微见著。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除那些恶行昭彰的人外,人们一般会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做了坏事也不可能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不少人会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甚至肆无忌惮。慎独的修养方法,诉诸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因此,能够做到“慎独”,表明道德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坚持“慎独”则是一种有相当难度的道德修养方法。正是这种修养方法,使修养者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有德之人。能够很好地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就能锻炼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为我的而不是为人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讲道德修养,一定要“慎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道德修养。每个具有起码道德觉悟的人,都要“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现象,同违背道德的缺德行为展开坚决斗争。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对人们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一般地说,当一个人的行为处在社会集体众目睽睽的监督下,有“社会舆论”起作用,他就会比较注意自己的外在行为的道德修养。但是,当一个人在独立进行职业活动时,他的行为为他人、集体所“不睹”、“不闻”、“莫见”、“莫显”,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可能“永远”不会为人们所察觉,这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自觉性。愈是在这种情况下,愈要求一个人自珍自爱,用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好自为之。如果不注意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天长日久,益发滋长,必然害己又害人,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
一个人应该怎样进行“慎独”?实践告诉我们,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中国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颂》中说:“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言:隔墙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要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要做到是极不容易的,需经过一个由不自觉到完全自觉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向“慎独”的道德境界迈进。
Ⅷ 思想品德里的名词解释……1:慎独2人生价值观3 友谊4 爱国主义5 道德修养,有哪位晓得吗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版道德权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不同人 不同观点 自己认为对的 自己值得 认为我活着不虚此行的 便是自己的价值观。友谊就是好朋友间的温暖和感动等感觉。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道德修养是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Ⅸ 慎独在职业道德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慎独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著《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义:这就是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
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而修身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独。
(9)慎独思想道德扩展阅读:
《中庸》之慎独另解
背景: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记录的孔门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说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后渐渐流为学问之说,离其真意甚远。
其中“君子”和“慎独”两个概念,与原意大相径庭,是理解原意的关键。《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独,指的是谨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独特的见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生起心念的那个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不间断的思维作用、心念活动,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生起思维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知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修行人应该谨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获得的)独有的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