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当代法社会学
1. 欧洲法社会学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和经典的理论贡献
欧根·艾利来希,奥地利人,自由法学源派重要人物,法社会学史上一座高峰;马克斯·韦伯,德国人,法学家、社会学家,一战后作为德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过巴黎和会谈判,提出过统治类型、科层制等理论主张;尼可拉斯·卢曼,新功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法社会学家。具体理论贡献三言两语难尽,LZ自行网搜可也。
2. 请论述法社会学经历的几个阶段
1.社会抄学的创立或发端阶段
时间范围: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代表人物:孔德(法)、斯宾塞(英)
特点:
一是与哲学关系密切;
二是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极大;
三是创立社会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社会学的形成或经典阶段
时间范围: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迪尔凯姆、韦伯
代表学派:芝加哥学派
特点:
一是确立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二是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3、广泛发展阶段(即是指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时间范围: 20世纪4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社会冲突论(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
符号互动论(库利/戈夫曼)
3. 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法律社会学是以研究法律的实行和效果等作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在西方国家兴起。但对我国来说,它还是一个正在创建的新学科。我们在一个新学科的创建时期应该讨论有关这一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或基本设想,例如这一学科的特征、研究对象、与原有的相近学科的分工、学科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和研究意义等等,以便在以后学科发展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尽可能地避免因缺乏这些基本理论或设想而对学科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本文旨在对法律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或设想作一探讨。
一、法律社会学是我国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本章所指的法律社会学是法学中一个分支学科。按照国际社会科学中的传统,不仅法学,而且社会 学,都有法律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从这一意义上讲,法律社会学也可以说是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个边缘学科。事实上,法律社会 学的研究往往要涉及到法学、社会学以外的其他许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在内。因而法律社会学也具有“软科学”的特征。
二、法律社会学是我国法学中的一个横断学科或综合学科
在创建一个新学科时,我们要注意这一学科与原有学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分工。一个新学科之所以需要创建,通常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或人们主观认识的提高,使研究者感到新的研究对象难于容纳在原有学科中。
法律社会学和法学中的一些原有学科之间在研究对象上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之间如何分工?
法律社会学并不是像民法、刑法那样单一的部门法学科,也不像法学理论、法制史那样的基础学科。它是同这些学科既有交错但又不同的横断学科或综合学科。它仿佛是在一个市区中穿越许多直行道的横行道。它所研究的范围中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很多部门法的实际问题。
法律社会学有它自己的理论,但总的来说,它不是理论法学而是应用法学,是通过现实社会问题来研究法律的实行、功能和效果。它不是我国法学理论中的一个学派,更不是用来代替原有的法学理论。它能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但它本身是以法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的。它与原有的法学理论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主要差别是:法学理论,作为法学的一个基础学科,要研究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功能)、形式、发展,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制定和实行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法律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法学,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通过现实社会问题,着重研究各部门法的实行、功能和效果问题。如果法律社会学主要是一般论述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例如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科技等的相互作用,这就会使它与法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上,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重复,就会使人怀疑法律社会学是否有创建的必要。
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学不同,法律社会学要研究各部门法问题,但它通过现实社会问题来研究部门法;它不是一般地研究部门法,而是要着重研究这些法律的实行;在通常情况下,它所研究的课题不是一个部门法而是兼及几个部门法的问题。例如以青少年犯罪问题而论,法律社会学要通过这一现实社会问题研究刑法、行政法、家庭婚姻法、劳动法等各部门法的实行,而且还要研究法律以外的经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法律社会学也可以从法律的实行这一角度去研究法制史、外国法、比较法以及国际法等。总之,作为法学中的一个横断、综合学科,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是极为宽广的,其内容也是很生动的。
三、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981年初,笔者曾与陈守一合写的《论法学的范围和分科》一文中提出,法律社会学应是我国法学学科之一。“法学还应着重研究法律制定后在社会中的实施,即如何实施,是否实施,怎样得到保证实施,这种法律在社会上的作用和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问题在法学中称为法律社会学。”(4)
在当代中国,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对加强法律建设和改进法学教学和法学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社会学着重研究法律的实行,而法律的实行正是当前法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阻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已制定的许多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不能真正实行,缺乏应有的实效。由于过去长期不重视法制,因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几年中人们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加强立法,迅速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但随着立法的逐步增多,有法不依的问题就成为主要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法制建设的一个最迫切的任务。制定法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法律的实行,通过法律的实行才能实现法律的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即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如果很多法律不能真正实行、缺乏实效这种现象长期继续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第二,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它将有助于法学研究中贯彻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法律社会学的任务既然是通过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来研究法律在社会中的实行、功能和效果,那么它本身的研究必然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必然要“以社会为工厂”。如果一个法学论著,不接触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研究人们的实际行为,就很难称为法律社会学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法律社会学,由于它所研究的特定对象,有可能在法学领域中为贯彻这一原则而作出突出成绩,从而推动整个法学学科向这一方面迈进。
在法学领域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过去长期以来之所以贯彻得并不理想,其原因相当复杂,既有研究工作者本身主观上的原因,但也有很多客观上的原因,包括原有政治体制上的缺陷;统计资料的严重缺乏,难于进行定量分析以及人们对法学研究的错误观念,等等。过去法学研究工作者在贯彻理论与实际联系这一原则上的各种困难因素,对今后志在从事法律社会 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同样是存在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变目前法学领域中注释法学占有优势的局面。欧洲中世纪中期就盛行以注释罗马法而闻名的法学。我国历史上自东汉开始出现的律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法学。这里所讲的注释法学主要是指从文字上或逻辑上(就律学讲主要指以儒家经义)对法律条文进行阐释。对传播或实行法律来说,这种注释法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在近几年来的法学中,注释法学或具有注释法学倾向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课堂讲授、法学教材或论著的主要内容一般都围绕制定法的条文进行文字上、逻辑上阐释,而对这种法律实行的具体问题却不加涉及或很少涉及。在阐释法律条文时,也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甚至介绍某些案例,这样做法当然胜于单纯阐述条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做法的出发点仍在于帮助正确地阐释条文,而不在于研究法律的实行和效果。法学不能仅限于注释法学。就法律的制定到实行而论,法学还应包括立法学和法律社会学等。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并不否定注释法学的价值,但如果法学仅限于研究条文的注释则显然是不够的,对促进法制建设以及法学本身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
4. 法国社会学的当代法国社会学的特点
①学科间的交叉影响和跨学科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社会学与哲学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日益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使人们对社会整合和社会均衡的观点产生怀疑,“存在”和“社会含义”的命题成为讨论的主题,而这种讨论往往处在社会学和哲学的边缘。战后对法国社会学影响较大的学科还有人类学和历史学。法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有着历史的姻缘,结构主义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是莫斯的学生,而莫斯直接师从于迪尔凯姆。列维-斯特劳斯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一书中更新了社会结构的观念,在《结构人类学》(1958、1973)中进一步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三种经验分析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社会结构的一般理论,此后在《野性的思维》(1962)和《神话集》第 4卷(1971)中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巫术、宗教、造型艺术、音乐、神话等,提出了精神发展的非连续性原理(亦称观念断裂原理)。人类学所揭示的在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使社会学受到很大的启发。法国新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新史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历史“年鉴学派”,代表人物是M.布洛克和L.费布弗尔。新史学注重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心态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态地理结构等方面的变迁过程,涉猎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F.布罗代尔对心态结构的分析,曾一度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的时髦话题。在新史学转向社会学传统领域的同时,社会学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对工业社会和社会现代化的研究,是战后法国社会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研究的必要前提是了解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对传统社会的描述和分析。M.福科对法国社会学也有重要影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历史学和哲学方面。他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发掘以往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尚未涉及的领域,在《古典时期疯癫的历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监视与惩罚》(1975)等著作中,对精神病、临床医学和监狱的历史作了独到的分析,通过一个个微小的侧面揭示了社会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从古典时代向现代的转化过程。特别是《监视与惩罚》一书,在美国被视为越轨行为社会学的杰作,在法国则被列入管理学和组织社会学的必读书。通过福科和列维-斯特劳斯著作的阐述,弗洛伊德在图腾和禁忌的研究中所运用的精神分析方法,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广泛重视。
②社会统计分析成为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古典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是定性分析,最早的一批创始人都力图建立一套宏大完备、包容一切的理论体系,此后的研究者研究的目的多侧重于检验、解释和更新学派创始人的理论。到了80年代,人们更注重运用操作理论工具来分析社会现象,“可操作性”成为社会学的重要术语。除了资料搜集、访谈和问卷调查,社会统计方法越来越被重视。例如,对阶级、阶层的分析,过去一直着重于建立理论解释模式,1950年法国对社会职业阶层(CSP)实行正式分类编码后,这方面的研究大大深化了。法国社会学的一切经验性分析都离不开两个权威统计机构,即国家经济研究和统计中心 (INSEE)和国家人口研究中心(INED)公布的资料和数据。它们定期提供大量系统的数据,较之文献搜集和个案分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使大范围的社会分析成为可能,也使社会学的研究得以进入更加精确的微观领域。
③社会学日趋分化和多样化。社会学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不断地在自身界定中与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基本划清了学科界限。与此同时,社会学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先后从社会学中分离出去,或者成为独立的学科,或者并入其他的学科。社会学朝着更加多样化、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传统分支学科外,劳动社会学、企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行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宗教社会学、艺术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等分支学科逐步在社会学的母体中成长起来。在多样化的趋势下,法国社会学更加注重学科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④社会学的职业化特征日益明显。过去,社会学主要是围绕着教学和研究而发展,多数学生是把社会学当作一门补充知识来学习的。从1958年开始,法国设立了社会学学士文凭。从1975年起,20多家大学和研究所先后设立了社会学“深入学习文凭”(DEA,相当于博士资格文凭)和“高级专业文凭”(DESS),1976年以后又设立了社会学博士文凭。越来越多的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行政机构等实际部门工作。到80年代后期,法国社会学家的人数已从战后初期的10多人发展到1000余人。他们大都经过城乡发展、劳动、企业、家庭、公共政策、公众舆论、社区等方面的专业训练,除了教学和理论研究外,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职业活动:在专门业务研究机构工作,通常是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制订和实施各项调查计划,并运用统计手段进行资料分析,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写出评估或预测研究报告;在企业或行政机构的职业培训中心工作,主要对各类职业人员进行社会学应用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在咨询事务所工作,主要就社会流动、组织机制、企业规划、民意趋向、人员就业等实际问题提供咨询,这种咨询事务所多数与一些国营企业或私人企业签有长期的咨询合同。
法国社会学经过150余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较为完备的、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在理论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新的突破,它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实际功能也逐步得到社会的公认。
5. 关于法社会学的一些问题,求解答
这个估计得读了研的才知道,如果您真要研究欧洲法律史,得从他的文化,即基督教开始。建议买本圣经看。
6. 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
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民俗学方法论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在舒茨之前,德国社会学家A.菲尔坎特曾尝试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社会.但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
基本问题舒茨早年研读现象学,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尝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入社会科学,并把它与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上,开辟了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方向.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性的基础,强调这一独特性要求使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联系起来.
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在理论上,舒茨通过对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设计与角色、多重实在等概念的论述,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及其基本形式.他的整个学术活动的主要部分用于研究每天运转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义构成.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人们的常识使他们预先设定的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世界是存在的,进而设定人的所有行动在其中发生的日常世界是外在于人们的“彼在”.舒茨在对自我—他人自我、此在—彼在以及它们在空间视野—时间坐标的描述性分析后指出,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这种知识在对他人具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对我同样具有什么意义;既与他人的世界有关,也与我的世界有关;归根结柢都植根于人为了生活而创造的解释图式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知识恰恰是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人们观念中的类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主体间性的.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自然态度的悬置在方法上,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从学理渊源上看,R.笛卡尔哲学曾对世界是实在的信念提出过怀疑,胡塞尔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怀疑论,他用“悬置”概念把对世界实在的信念放入括号内存而不论,并以此作为克服自然观点错误的手段.舒茨借用了现象学这一概念,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但他的用意与胡塞尔相反,并不是把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念存而不论,而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理解舒茨认为,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的对象无论多么复杂,都是存在于观察者的世界中的客体,属于第一级构造.而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人及其活动,人不仅是研究者所观察的客体,也是具有他自己在先解释的世界的存在,他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处于社会实在中的同伴,每个人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的对象,属于第二级构造.据此,舒茨把W.狄尔泰、韦伯阐述的“理解”看成社会学研究应使用的一种主要方式:把社会行动解释为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即在行动者看来他的行动所具有的意义.但舒茨与韦伯把“理解”当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规范原则不同,把解释主观意义视为生活世界在观念上的类型化,认为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人际互动所实际运用的方式.“理解”有可能在运用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就已把握了纯粹的或绝对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包括对主观意义的解释在内的全部“理解”问题,涉及 3个既相互有别又彼此联系的不同层次问题.①“理解”首先是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理解”植根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之中,它包含个人通过其具体存在所经历的日常经验的丰富整体性;它在认识中从纯粹事实里排除了知觉、感觉因素,强调感性事实以纯粹事实为基础,并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②“理解”是关于人类事件的日常知识的经验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一开始就把世界解释为属人的、充满意义的世界.理解他人除了把他人存在的躯体理解为心理—生理统一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外,还要把他人的各种行动作为一个具有意图的创造活动来看待.③“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要求人们审慎地鉴别以下事实:人不仅是科学家观察领域中的一个要素,也是他自己的行动领域的先在解释者;人的公开的外显的行为只是他全部行为中的一个片断;试图理解社会实在的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通过领会一种行动对于他、对于社会世界的坐标轴所具有的意义来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性.
民俗学方法论加芬克尔试图从经验研究上证实舒茨的观点.按照他的界定,民俗学方法论是指“研究作为有组织的、人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持续实现之表征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的合理性质”.他还解释说,“民俗学方法论把日常生活当作使这些活动成为明显合理的和对一切实际目标而言都能成立的社会成员们的方法加以分析,亦即当作平凡的日常活动的组织而应该加以阐释的方法加以分析”.它关心人们使用什么手段赋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义,即关注人们怎样使用语言和其他符号为日常生活实在添加秩序和各种模式?br 囊庖澹咽导卸馐统珊侠淼摹R虼耍镅苑偶捌湟庖灞泶镂侍饩统晌袼籽Х椒鄣墓刈⒔沟恪?BR加芬克尔认为意义的表达通常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为把发生的事件置于时空范围内所做的“表征性表达”,虽不精确但可起到索引提示作用;与之相对的是在特定情景下需要精确描述事件的“客观性表达”.表征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分别指向舒茨所说的实践实在和理论实在,前者适合于反映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后者则是一种适用于科学领域的表达方式.民俗学方法论针对当代社会学中科学主义盛行的状况,集中论述了 3个密切相关的问题:①不满足用客观性表达取代表征性表达.在他看来,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学力求用客观性表达,但社会学的对象是由人们互动造成的社会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它的一切都是人为的,人们是通过表征性表达赋予它秩序的.因此,他对以使用表征性表达的互动为基础来建立科学实在的现存社会学方式持怀疑态度.②忽视实践行动的理由在本质上的可反思性.加芬克尔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自我的日常活动,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包含作为行动者的社会学家的资源、目标、动机、理由、机会和任务,也包含与他的研究程序是否合理、规定是否可靠等有关的理论前提预设问题.他主张对这种实践活动作系统的考察,以探明从一开始就发生了什么.在论述“实际的社会学推理”时,他在“职业的社会学”、“凡俗的社会学”和“实际的社会学推理”与“理论的”或“形式的社会学推理”之间作出区分,论证了职业的社会学研究是在凡俗的社会学基础上,理论的社会学推理是在实际的社会学推理之上实现的.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在用客观性表达研究社会时,总离不开他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经验和从前的经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③行动在特定情景中的实际完成具有可分析性.他主张对行动的研究要追溯到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这就使舒茨所说的对实在怀疑的悬置成为可能.
现状现象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反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它针对传统社会学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点,提出了人的主观意识、体验和时间等问题,强调描述世界的语言和意义问题,对人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但它本质上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在社会认识中片面夸大意识、意义主观因素的作用,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70年代以后,现象学社会学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现象学本质和特征,开始走上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这主要表现在:①出现了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合流的趋势.民俗学方法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A.西库雷尔,在70年代以后关注点由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转向社会结构问题;而结构本身在他看来就是加芬克尔所说的社会成员为把互动说明是合理行为的解释程序的总和;研究社会结构就是要考察社会文化群体怎样创造自己的语言,以及不同语言的描述形式怎样赋予人的活动的意义.于是,民俗学方法论便成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的依据;作为一门知识社会学的一般取向,它把研究者的兴趣吸引到语言这个知识的发生和发挥功能的载体上.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社会学家P.菲尔默认为民俗学方法论未来将会与N.A.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和C.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相互融合.②英国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渗入现象学社会学.P.温奇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基础上阐发现象学社会学的社会认识观点,认为在社会学中拒斥自然主义态度必然会把语言分析放在首位,因为关于实在的概念是在使用的语言中呈现出来的;实在的结构是语言结构的反映.这样,他就把社会结构研究完全归结为对日常语言的分析问题即语言哲学问题.③与某些自然主义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如P.莱斯曼认为有可能在越轨行为社会学(见异常行为社会学)研究中应用民俗学方法论的个别理论结论,属于新行为主义的J.汤姆逊的《行为主义》(1970)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加芬克尔的“实践活动的形式特征”概念的影响.
7. 法社会学对法的概念有何独特理解
[shè huì xué]
社会学 (研究社会的学科) 编辑
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专体的科学,起源于属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8. 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法国思想家占了相当的分量.当代法国社会学家有谁
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主要有皮埃尔·布迪厄、孟德拉斯、马歇尔·镐歇、博德里亚、让·鲍德里亚、M·威莱特、埃米尔·涂尔干、雷蒙·阿隆、埃德加·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