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
❶ 法与社会的关系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法律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往往不尽相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伟大变革必然带来对于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并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而且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旧的法律是从旧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同旧的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因此,旧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保存那些属于前一个社会时代的,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会同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因此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1)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扩展阅读:
法与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共同利益是以社会名义出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每一种类型的法都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而通过法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与法的阶级本质密切相关。
法律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对全社会都有利,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但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法律维护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这部法律规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律性和使命,所以,这部分规范也具有阶级倾向性。
法通过规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调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的关系,积极预防和制裁侵犯社会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会共同利益的范围大大扩展,社会主义法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也呈扩展之势。
❷ 法治是以法制为基础的对还是错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一个非常精辟的、非常科学的命题,版深化了党对于法治规律、权社会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要更加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卓越的治国理政的法律人才,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理念的教育和法治思维方式的训练。
法治国家首先是一个法治政府,用法律来制约和监督权力,就是要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如城建、工商、税务、交通等执法权力部门,如果对这样一些强大的行政权力没有有效的法律制约的话,对公民权利的侵害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用人民群众的权利来制约和监督公权力;另一方面要把公共权力分解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实现公共权力之间内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要进一步理顺不同执法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然后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另外还要有一些跨部门的综合执法机构,现在有很多省市建立了综合的执法机构,比如执法大队,就是解决这些谁也不管的事,或者说都想管而管不好的事
❸ 法律是以( )为基础的
法律是指以民主为基础的。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法律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统称,分别规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进行的事务和不可进行的事务。
法律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扩展阅读:
法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律
❹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推动宪法实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自觉把宪法的基本精神贯彻到立法的全过程,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道德与法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贯彻到立法的各个具体环节。
在制定立法规划时,应保证立法思路在整体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具体立法实践中,应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如通过立法确立相应的国家荣誉、国家奖励等制度,有针对性地弘扬爱国、诚信、敬业等价值观。运用科学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对多种利益、多种价值进行取舍。
选择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立法策略,充分发挥立法的指引、宣示作用。
❺ 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5)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群众基础,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❻ 如何理解法律关系是以法律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版法律规权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从本质上讲,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法律关系所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贯彻,法律关系也体现了参加者的意志,参加者的意志必须服从国家意志。
2、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定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某种社会关系被法律规范调整之后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一个国家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法律关系,只有那些由某种法律规范加以调整的关系才能称之为法律关系。例如,具有行政隶属性质的社会关系由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就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所有的法律关系都是由不同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它们都是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化。
3、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承担的义务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监督。任何人对法律关系的侵犯,都将受到制裁。
照本宣科,希望对你有帮助。
❼ 法律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B、政策
C、政治
D、经济关系
法律是以经济关系、政治、政策为基础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7)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扩展阅读:
法律的最终作用
1、法律的最终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为。
❽ 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是不是对
是对的。
社会主抄义法是建立在以生袭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主义法对于巩固、改善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切实有效地保证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对敌人的反抗和破坏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法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
(8)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框架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严格依法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国家管理的原则。包括立法、执法与守法三个方面。
❾ 法治是以法制为基础的是对还是错
“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内针对法律制度缺乏容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至今,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法治的关键。中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和所有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依法问题上,别无例外。“执法必严”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只要法是“良法”,那么执法越严格,民主的意志就越能得到实现。“违法必究”是法治的最终保障。违法而不追究,法律必将失去权威和人们的信仰,也必将鼓励违法,最终使法律形同虚设。
❿ 为什么说国家法建立的基础是国家社会
先有社会才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