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按照教会法的规定
1. 中世纪欧洲各国受教会法的影响配偶双方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对吗
中世纪欧洲各国受教会影响配偶双方没有享受平等的继承权。
2. 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对离婚持什么主义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迅速发展,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地回位和权力,后形成教会法。答关于婚姻问题,教会法坚持一夫一妻制和婚姻不解除主义两大原则。禁止离婚。而现实生活中,难以确保一切婚姻均幸福美满,教会法创设出婚姻无效宣告、未完成婚、别居制度等,以救济不幸的夫妻。
16世纪,教会内部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新教义主张应以通奸、恶意遗弃等为离婚理由 。在教会外部 ,又有婚姻还俗运动,1792年,法国法律广泛承认离婚。19世纪,英、德等都确立了有责主义的近代离婚制度。
3. 中世纪教会中的等级制度
以下比较详细,特别是要注意的是,教会的等级制度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完善的,我觉得这样比单独给出一个等级划分要全面。
公元313年,罗马奴隶制帝国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并成为罗马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占据西方文化的主导,成为跨民族的大宗教,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二元裂变。这种权力与中世纪西欧特殊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阐发了中世纪西欧教会权力体系的形成的历史轨迹。
1、中世纪以前:教会的组织基础。
基督教会起初仅仅是一些信仰耶稣为弥赛亚的人的自由聚会,教会虽然是自发和自由的,但在内部形成了较强的组织和纪律。“米兰敕令”使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随着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使教会模仿罗马帝国,建立起集权式的教会组织。教会开始与帝国合流,教会由民间组织变成官方组织,不再是纯粹的宗教组织,还掌握了附加的权力和法律手段。教会以其精神权力支持政府,政府以世俗权力支持教会。但在罗马帝国控制下,教会远未达到与帝国政府平衡的地位。教会事实上只是帝国负责宗教事务的一个部门,皇帝对教会事务享有最高权威。
在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会模仿帝国的集权体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组织和教阶制度。位于西方的罗马教会和罗马大主教已经取得了优于东方其他大主教的地位。而西方教会只有一位大主教,这使罗马教会成为西方教会当然的领袖。历任罗马大主教都坚持不懈地提出教会独立和教权至上的要求,不过,在当时还不能实现。随着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事情有了新的转机。
1、西欧中世纪初期:罗马教会的政治和文化优势。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处于日耳曼蛮族的军事政治影响下,在罗马行政机构撤退或失控的地区,教会代表着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光荣传统,屹立于日耳曼人入侵造成的废墟上,似乎是蛮族无法摧毁的永恒之城。西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混乱时代,这一时期世俗权力的失效使主教成为城市或地方上天然的领袖,不仅是精神领袖,也是政治领袖。他们是地方的统治者、裁判者和保护人,接管了大量世俗权力无力负责的世俗事务。教会成为社会弱势人群(孤儿、寡妇等)的保护者,并承担起举办社会慈善事业、兴建和主持医院、学校的责任。罗马教会将罗马帝国的遗民聚集在自己周围,这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
罗马帝国遗民紧紧团结在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西方教会周围,使统治西欧南部罗马帝国腹地的诸日耳曼王国很快趋于衰落,乃至灭亡了,只有在比较偏远落后的高卢东北部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日益强大起来,最终成为西欧的主宰。法兰克人认识到,其统治和扩张需要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由此开始了西方君主与罗马教会的结盟。西方各国是不开化的、半野蛮的,代表着古老文明传统的教会和教士在野蛮国家面前,有一种智识和文化的优势,罗马教会是他们精神上的导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虽然在理论上,罗马教会仍臣服于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但是,距离遥远,加上罗马大主教与皇帝在教义问题上的冲突,拉开了两者的距离。此后,东罗马永远失去了对意大利的控制,罗马教会实际上摆脱了政治统治者。
2、5-10世纪:西方君主与罗马教会的结盟。
自日耳曼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之后,罗马教廷就开始积极向日耳曼人渗透。496年,法兰克人在日耳曼民族中最早接受了罗马公教。法兰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中最有力量的一支,他们通过扩张兼并,到6世纪中叶,使高卢全境名义上都皈依了罗马公教。后来,查理大帝又于772-803年发动一系列战争,迫使萨克森人加入公教会,从而把基督教扩展到了易北河,教皇在西方确立了最高地位。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教堂为查理曼加冕,查理曼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和“罗马人的皇帝”,这表明罗马教会在政治上从东罗马帝国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并与西方君主结成了联盟。962年,教皇为德皇奥托一世的加冕仪式也说明了这一点,此后西欧形成了只有通过教皇或主教涂油加冕才能获得政治合法性的传统。
在查里武力传教的同时,教皇也积极游说传教。西方扩张教皇权力最有力的人物是教皇大格里高利。这位教皇极有才干。由于他领导了抗击伦巴底人入侵和保卫罗马的斗争,使他成为意大利当时最有权势的人。他把主教团派到高卢和英格兰,与法兰克宫廷建立了联系,使英格兰皈依了罗马教会。他还使伦巴底和西班牙放弃了阿里乌斯主义教派而改奉罗马公教。在他之前,教皇的地位虽然受到尊重,但在其主管区外,并没有实际的管辖权。他使西方各日耳曼王国归顺公教会的同时,也把教皇的权力扩张到西欧的大部分地区。他的权威得到了西方全体教士的公认,从而使西方教会在教皇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
在中世纪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主教从各国世俗王权主那里得到分封的土地而成为教会贵族,世俗王权对教会进行扶植。614年墨洛温王朝,颁布敕令,承认世俗和教会大贵族获得土地上的行政和司法权。德皇奥托一世加冕为王后,把大片土地及在这片土地上的行政、司法权赐予教会,称之为“奥托特权”;并任命其亲属分别担任科隆、美因兹和特里尔的大主教,以加强对教会的笼络与控制。他继续向东扩张,968年,他将位于易北河边的马哥德堡改为一个大主教区,赋予大主教控制德国整个东北地区的权力;接着又建立奥尔登堡、哈费尔贝格、勃兰登堡、梅泽堡、蔡茨、迈森、布拉格等七个新的主教区。教会也被纳入封建主义的授封和效忠的网络中,教会与世俗统治者合流,成为相互依存的封建势力的代表。
因此,在封建制度下,很多主教也是封建主。他们行使两种权力,即由主教身份而来的宗教权力和由领主身份而来的世俗权力。但在现实中很难分清,教皇和主教的影响中哪些是封建宗主的影响,哪些是作为精神权威的影响,两者是混在一起的。
3、8世纪中叶后:教皇国的建立使教权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和根据地。
8世纪中叶,法兰克执掌实权的宫相丕平欲废除墨洛温朝国王而自立为王,为此,他需要教皇在道义上的支持,而罗马人正受到伦巴底人侵犯的威胁,教皇已不能指望东罗马帝国皇帝的保护了,于是他便吁请法兰克人的拯救。这样,双方便因互相需要而走到了一起。教皇承认了丕平对王位的要求,由教会人士为他举行敷油圣礼(751年)。接着,教皇史蒂芬二世,又亲自前往会见丕平,并于754年,为丕平进行了加冕涂油仪式。丕平则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底人,并将夺得的拉文纳等一块土地赠给教皇,756年,独立的教皇国由此产生。
教皇国的诞生奠定了教皇的权力基础,对于西方历史发展来说,天主教从此有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西方基督教世界有了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和权力中心。事实证明,教皇权力中心在空间上与各国政府的距离,对维护其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在11世纪的叙任权之争前,各国主教都受本国王公的控制,被纳入封建主义的网络之中,但教皇却在空间上有了一个有形的较为独立的政治中心。
东西方教会的分歧由来已久,裂痕不断扩大,发展到9世纪,竟互相开除教籍。1054年,东西教会彻底分裂,而西方只有一个高级主教,即罗马主教,这也有助于它形成以教皇为中心的统一。
4、9世纪后,君权衰微与教会自治权力的获得
历史发展表明,当西方产生有力的统一的帝国的时候,比如查里曼帝国和奥托帝国,必然要对罗马教会进行政治控制。然而,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特别是从9世纪后,各国封建主割据一方,君权衰微,这是教会实现独立要求的难得机遇。
卡诺莎事件是教皇威权显著上升和世俗王权趋于衰微的重要标志之一。教皇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年),教皇在加强对天主教会的集权统治的过程中,终于和当时西欧尚较强大的世俗王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发生尖锐冲突。格利哥里七世公开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皇有权解除人民对邪恶统治者的效忠誓约”,于1075年正式发布通谕,禁止世俗君王和领主任命神职人员。1076年,刚刚镇压萨克森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的亨利四世召集帝国境内忠于皇帝的主教进行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格利哥里七世,以为就此可以了事。但格利哥里却针锋相对,在拉特兰召开宗教会议,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废黜其帝位、解除臣民对其效忠誓约。接着,德国境内的一些封建领主以教皇谕令为借口,立即否认亨利四世的皇帝权力,酝酿再起叛乱。在国内领主的辖制下,亨利四世只得向格利哥里七世屈服,1077年1月去意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身着罪衣,在城门口伫立三天,请求驻在城堡的教皇饶恕。这样,他始获赦免。因此,卡诺莎事件是教皇威权显著上升和世俗王权趋于衰微的重要标志之一。罗马教皇以教阶制为基础将西欧天主教会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国际体系,使自己对王权处于优势。
1075年-1122年,发生的“教皇革命”(叙任权之争),是政教二元化体系正式形成的标志。直到叙任权冲突以前,在主教任命上的基本原则是:教区的教士由人民选举;大主教同意;君主认可。其中一个因素都不能忽略,但这几个因素远不平衡的。主教一身兼任精神和世俗的两种角色,而且主教的世俗角色对帝国越来越重要,主教和修道院长不仅是教会的支柱,同时也是帝国的支柱。从帝国的需要出发,皇帝认为需要控制这些职位的选任,形成对王室的忠诚,特别愿意由在皇室教堂服务的教士充任这些职务。
而教皇希望各国的主教脱离王权的羁绊,献身教会的利益,以避免日益世俗化而导致的教会的堕落和组织的涣散。此前,各地教会、主教受世俗帝王的制约,领主的管辖。通过叙任权之争,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最高管辖权得以确立,西方基督教士拱卫在教皇周围。1059年,在罗马召集的一次宗教会议上,宣布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从而排除了皇帝和罗马贵族对教皇职位的控制。根据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皇帝保证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按教会规定自由选举产生,他只莅临选举,并在有争议的场合介入。皇帝还放弃了向他们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戒和牧杖的权力,而教皇则承认皇帝的世俗叙任权,即以王笏轻触受圣职者,表示授予他们领地上的世俗权力,包括封建财产权、裁判权和世俗管理权等。
教会最为一个社团性共同体,是否具有选举和任命各级领导人的自主性,是衡量教会与国家分化程度的关键标准。通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教皇革命的作用,教会形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高度集权的权力体系。在教皇的领导下,僧侣在欧洲第一次成为跨地方、跨部落、跨封地和跨国家的阶级,它实现了政治和法律的统一。
在中世纪,教会成为最庞大最富有的王国。他要管理大量财产,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它掌握了巨大的经济权力。由于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使教会实现了经济上的自主性。在政治上,教士们一方面凭借其智力优势以个人身份广泛参政,在各王室和贵族宫廷充任官吏和顾问,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社会上最有势力、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利益集团,使他们能够以整体的身份介入世俗政治。中世纪后期各国建立的等级议会中,教士为第一等级而成为议会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没有教士和教会的配合和介入,任何人管理不了国家。
由此,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天主教)社会呈现出独特的教权与王权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平衡的二元化政治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在于,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共同体内,出现了教会与世俗政府的二元分化,从一个角度看,它是国家,由皇帝或国王统治着教俗两类人群,即主教和一般教士,贵族和一般臣民,但世俗权力对教士的统治是有限的;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教会,由罗马教皇领导着教俗两界基督徒,即由各国主教和其他教士等组成的神职人员,以及其余平信徒,包括皇帝(国王)、贵族和平民等。教士团体严格按照教阶制原则严密地组织起来,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精神权利和世俗权利、教权和王权实现了分化,两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交叉,又各自独立,相互竞争、平衡与制约的关系。
西欧中世纪,教会不仅确立了普遍承认的,即规定、解释和宣讲教义的权力以及主持信徒宗教生活的圣职权等纯宗教事务的基本权力,成为“照耀西欧各民族的灯塔”,教会内部还形成了独立的教会法、教会法庭、教士和教皇的自由选举制度等自治权力,成为世俗国家的国中之国,国外之国和国上之国;教会还借宗教之名将权力的领地不断向世俗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扩张渗透,形成了庞大的教会权力体系网络,与各国封建主构成西欧封建社会的共同主宰。
4. 西欧中世纪教会法对当时及后世产生影响的原因
中世纪西欧的统一是文化上和宗教上的统一,在人们观念中的统一。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它形成了多元的政治秩序。与古希腊城邦时代相比,它的多元主义更加复杂多样,或者说,更加杂乱。
5. 教会法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楼主,额也是法律史的爱好者,特地查了下资料,给出以下的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教会法对宪法的影响:
教会法对近代宪法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会法所承认和确立的权力结构。中世纪的西欧,教权和王权相互重叠冲突而构成的政教二元对立的政权结构,是近代宪法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其二是教会法学家主张的权力合法性的法律观念。近世宪法中的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原则可以从这里找到部分渊源。
(2)教会法对刑法的影响:
在犯罪问题上,教会法较情调犯罪主观方面的条件,重视对善恶的区分。因此教会法规定,儿童、精神病患者以及由于意外事件而出现的不法行为是不可以加以惩罚的,为后世刑法理论所借鉴。
在刑罚的问题上,教会法强调刑罚是对被犯罪所破坏的上帝秩序的一种恢复,在施加刑罚时必须考虑对犯罪者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矫正,反对“刑罚报复主义”;主张囚禁刑优于死刑,是后世教育刑的雏形。
(3)教会法对诉讼法的影响:
教会法对世俗刑事诉讼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纠问式诉讼程序,强调法院在调查证据、审判、执行刑罚方面的职权与主动性,对后世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在审判过程中确立了“良心原则”,坚持法律存在于法官心中,从而赋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4)教会法对婚姻家庭法的影响:
对今世法律影响最大的就是婚姻家庭制度。如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反对重婚和童婚、反对近亲结婚、注重保护寡妇利益,对当代西方立法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教会法对国际法的影响:
中世纪的西欧,罗马教廷是天主教各国的最高仲裁者,国际法的发展便开始于“基督徒间的法律”。教会以基督教义和道德标准制订了国际关系的准则,主张各民族间关系应是和平关系,国与国之间应友好和平相处,所有争端都应通过协商而加以解决,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包括对战争目的的看法——战争的目的不是掠夺,而是对和平的重视,是对恶行的惩罚和被掠夺财物的复得。
纯手写,鄙视复制、粘贴!
6. 古西欧时期`教会的性质是什么
教会法产生於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产生於公元1 世纪占罗马奴隶制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当时, 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延续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奴隶大起义已被残酷镇压下去, 在奴隶的血泊里建立起来的罗马帝国的统治、压迫和剥削非常残酷.由於奴隶起义的失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有什么希望之光, 绝望之余, 人们把希望寄托於来世, 相信‘救世主’将会出现, 把他们从奴役、贫困和痛苦中拯救出来.於是, 有关耶稣基督的神话就被创造出来并流传开来.
在基督教的神话传说中,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他在巴勒斯坦传教, 创造了很多奇迹, 由於他的教义触犯了统治者, 所以罗马政府将他逮捕, 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在三天后他又复活了, 并且升了天.
尽管现在的学者考证实际中并无耶稣其人, 耶稣是根据一些东方神话而编造出来的, 但早期基督教义中人类平等, 仇恨富人和仇恨压迫的精神在平民中, 特别是穷人中受到普遍欢迎.尤其是信仰基督可以拯救灵魂的说法, 更是深入人心.於是基督教迅速传播开来, 并从亚洲西部的巴勒斯坦地区传入欧洲.
早期的基督教徒组织小规模的社团, 过着公有财产的生活, 禁止社团中财产的不平等.至公元2 世纪末期, 各地社团联合起来, 组成了教会.到了3 世纪, 由於基督教的势力已十分庞大, 富人也陆续入教, 并控制了教会的领导权, 使基督教的性质有所改变.
罗马帝国起初对基督教进行镇压和迫害, 但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越来越广, 教徒人数越来越多, 镇压已无济於事, 只能引起更大的反抗.而且基督教教义主要强调来世的幸福, 对反抗现实中的痛苦并不强调, 於是统治者转而利用基督教.
公元313 年, 罗马皇帝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承认基督教徒的信仰自由.公元380 年, 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这时, 随着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大部分, 基督教会也逐渐形成东西两个中心, 并於1054 年正式分裂为两个派别, 即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会(又称天主教会) 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会 (又称东正教会) .随着基督教传播的日益广泛和统治阶级的承认乃至推崇, 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中世纪, 它在欧洲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思想文化上, 教会占统治地位;在政治上, 它与欧洲的世俗统治者——国王、皇帝、贵族们分庭抗礼;在经济上, 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由於中世纪的欧洲人基本上都是基督教徒, 因此, 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的权力可以说是无限的.
随着基督教的形成和演变, 教会法出现了.最初, 教会法只是针对神职人员的, 但后来随着教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教会的司法权力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中世纪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中, 教权取得了胜利, 教会法已成为独立的司法体系.
由於教会主张按审判对象来划分司法的权力, 认为只有教会才能审判教徒, 而中世纪的欧洲人绝大多数都是教徒, 因此, 教会的审判实际上是不受限制的.
教会法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
首先, 是《圣经》.《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是来自犹太教的经典, 内容包括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的语录、戒条、法典和教义等, 共920 章, 后为基督教继承.《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 共260 章.现在看到的《圣经》 (《新旧约全书》) 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时期编纂的.
基督教的‘十诫’来源於《旧约》的‘十诫’, 它规定:
除耶和华上帝外, 不准信仰其他任何神;不可造、拜偶象;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尊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不可贪恋他人财物.
《圣经》在教会法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会法的另一组成部分是教皇的教令和宗教会议决议.另外, 罗马法和地方习惯法的某些部分也被教会法吸收.教会法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宗教性的规范和世俗性的规范.宗教性规范首先规定了教阶制度.教会认为‘世界就是以上帝为主宰的等级结构’, 因此教会内部也规定了等级森严的教阶.
教会法规定, 罗马教皇是教会的最高统治者.教皇有召集宗教会议, 批准会议决议, 调动或任免主教等权力, 并规定教皇不受任何审判.教皇下面是大主教、主教、神甫等, 统称大教职.再下面是修士、修女等小教职.大小教职各按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待遇.
其次, 教会法的宗教性规范还规定了神职人员的权利及义务.神职人员除了享有教会恩俸的权利外, 还享有不得侮辱教士, 神职人员只受教会法及法院的审判, 免除兵役等项权利.同时, 教会法还规定高级神职人员皆应承担不结婚的义务.
教会法在世俗性规范中有些条款是很有意思的.例如, 关於债务, 教会法规定禁止利用金钱借贷收取利息, 更不准经营商业获取暴利.教会法中这种严禁牟利的原则, 倒是体现了早期基督教的精神.
教会法对后世法律影响最大的还是有关婚姻、家庭等民事方面的规定.教会认为, 结婚是上帝的恩赐与安排, ‘结婚属於宣誓圣礼之一’.因此, 教会法规定, 结婚必须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 举行结婚宣誓, 接受教会的祝福和进行结婚登记.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教会承认的有效婚姻.特别是16 世纪后, 结婚的宗教仪式已成为结婚必不可少的条件.直到今天在西方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婚, 但到教堂里按一定宗教仪式结婚的青年人仍占多数.
教会法中还有若干禁止结婚和解除婚姻的规定.教会法禁止近亲属结婚, 对於近亲属结婚, 教会不承认其婚姻的合法性, 并拒绝为其主婚.教会法还规定关於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重婚、无性行为能力等人的婚姻, 教会有权解除其婚姻关系.教会法严禁离婚, 认为离婚是‘对上帝不忠’.教会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
教会法的上述有关婚姻家庭的规定, 对西欧各国近现代的民法影响很大.
中世纪教会法还有一个臭名昭著的产物——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又称异端裁判所, 是专门从事侦察和审判有关宗教案件的机构.这种法庭为了镇压违背基督精神的‘异端邪说’, 残酷地镇压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13 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 就曾被教会逮捕入狱, 关押长达14 年之久.出狱不久, 培根就去世了.又如中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 很早就发现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 但是这个观点违犯了教会的‘上帝所创造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 哥白尼害怕教会对他进行迫害, 犹豫彷徨了很多年, 直到临死时, 才公开发表自己的学说.16 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坚持以科学精神探索宇宙, 遭到教会的严刑拷打和长期监禁.最为悲惨的是16 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布鲁诺.布鲁诺接受并坚持了哥白尼的观点, 就被教会判为‘异端’, 开除了教籍, 并被迫离开祖国, 长期流浪在异国他乡.后来布鲁诺回到意大利, 一踏上祖国的土地, 就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 最后竟被活活烧死.因此, 宗教裁判所是教会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中世纪以后, 随着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思想文化领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这些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领域内翻天覆地的革命浪潮, 彻底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统拾的社会根基, 同时也由於教会本身的黑暗、腐朽、没落, 教会的影响逐渐衰微, 教会法的适用范围也逐渐缩小.到了近代, 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彻底完成之后, 教会在世俗领域的权力也完全消亡了.但是, 仍可以从今天欧洲各国的法律, 特别是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中, 看到教会法的影子.而且, 教会法的幽灵也随着当年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殖民扩张, 飘游到世界各地去了.
7. 教会法对西方近代法律有什么影响
伯尔曼的论述
伯尔曼在其两本传世名著《法律与革命》和《法律与宗教》中对教会法与西方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作过充分的阐释。他认为以11世纪末教皇革命(格里高利七世改革)为起点,教俗两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构成了西方法律传统得以产生的基础。由此我们也可窥见教会法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贡献。
伯尔曼的研究表明,自11世纪后期,基督教在西方和法律的发展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基督教从地方君王的控制下挣脱出来,获得了对宗教事务的独立管辖权,从而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管辖权的分离。在伯尔曼看来,这种教俗分离为后来的政教分离埋下了伏笔,也为分权制衡的宪政提供了原型。其二,基督教最先发展起来一套政府管理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构建出以教皇为核心的教会文秘署、财政署和教会法院,从而成为近代西方第一个组织严密和富有管理效能的政治体,即近代意义的国家。这为各种世俗政治体的法律提供了样板。它们纷纷仿效教会的政治组织和管理方式,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其三,基督教最先筹办起近代西方第一批大学。在这些大学中,神学教授们所采取的经院主义方法对于近代西方法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学教授所讲授的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材料。这都对近代西方法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四,基督教教会法率先禁止决斗和神明裁判,最早输入了教皇的选举制度,突出强调信守誓言和约言的重要性,所有这些做法都对于近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五,基督教作为一个统一的权威,在各种政治体林立和君王割据严重的中世纪,对于限制世俗君王的权力,协调各种政治势力的冲突,以及遏制战争和维持和平,具有核心的作用。在伯尔曼看来,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基督教及其教会法对于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对部门法的影响
(1)宪法。
教会法对于近代宪政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它所确定的权力结构和教会法学家的法律理念两个方面。在中世纪的西欧,教权与王权相互重叠冲突,构成教权和王权的二元对立结构,有时被称为“二权分立”。这是非常重要之点,它构成了近世宪法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
在教会内部,教皇的权力也不是绝对至高无上的,它受到神法和法两方面的限制。根据教会法,教皇如果有背弃信仰,挥霍教会财产、通奸、抢劫以及其他严重损害教会声誉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审判和废黜。12和13世纪,教会法还进一步规定了教皇不得从事与整个教会的“地位”相反的行为,不得颁布以损害教会的“一般地位”为目的,包括损害教会的特征 一般利益或公共秩序。而且,教会法还规定,假若教皇命令一个人去做一件将会损害教会地位的不公正事情,那么教徒就有拒绝服从的权利。
(2)刑法。
在刑罚问题上,教会法与中世纪的日耳曼法不同,它并不把刑罚看作是一种复仇的满足,而看作是用惩罚手段对被犯罪破坏了的上帝秩序的一种恢复,因而在施加刑罚时必须考虑对犯罪者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矫正。教会主张囚禁刑优于死刑,因此它给予犯罪者一个反省自己罪孽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后世刑的雏型。
在定罪量刑方面,教会法坚持在法庭面前如同在上帝面前一样,所有的人,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这是近世法律平等原则的先声。
(3)诉讼法。
在诉讼程序方面,教会法坚持法律存在于法官心中即审判过程中的所谓“良心原则”。为了有效地实施这一原则,世俗诉讼法中的形式主义受到教会法的非难,教会法院的法官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这不仅在英国的衡平法院的诉讼中,而且也可以在近世西方刑事诉讼的一些原则和实践中,看到这一原则的某些陈迹。
教会法对世俗法产生重大影响的还在于刑事诉讼方面所确立起来的纠问式诉讼程序。在中世纪初期的日耳曼法中,对刑事犯罪的起诉和刑罚的执行都是由受害人或其家属加以实施,这对于一个受到侵犯的弱者来讲是很难做到的。而英诺森三世的教会法则规定,根据公众告发或私人控告,法院即可对案件进行调查,从调查证据到执行刑罚都由官方负责。按照当时的规则,被告人必须到庭,法院告诉他起诉人的姓名并出示证据,允许被告人进行辩解和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纠问式诉讼对公诉制度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诉讼法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8. 说说中世纪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统治
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部分主要介绍了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推动。这一目是本节课的重点。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课本介绍了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课本还叙述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14~16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讲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回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指出当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战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所以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建议学习时,教师对西欧中央集权的制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这样不但有利于学习本节内容,而且对于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德意志统一不无益处。讲解时可以和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进行一下对比。
(3)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9. 中世纪欧洲第一部官刊的教会法典是
教会法大全:教皇教令集:罗马教皇颁布的敕令,教谕的汇编,教会法的重要渊源。内12世纪中叶,出现了容最早的一部教令集,通常称为《格拉蒂安教令集》。以后,罗马教廷又先后编纂过几部官刊教令集,《卜尼法八世教令集》《克雷门世教令集》等;《教会法大全》的审定和正式颁布(1566-1582年);1917年颁布《教会法典》 。主要法规文本: Corpus canonum(《教规集成》) Collectio Concilii Carthaginensis XVII(《教规汇编》) Collectio Dionysiana(《狄奥尼修斯汇编》) Decretum Gratiani(《教会法汇要》) Corpus iuris canonici(《教会法大全》) 《教会法典》
10. 伊斯兰法与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都是神权法,两者有何不同
伊斯兰法与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都是神权法,两者有何不同?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
伊斯兰法一开始就与伊斯兰教教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按伊斯兰教义生活同时也遵守了伊斯兰国家的法律。在阿拉伯帝国中,除伊斯兰法外,不存在独立的世俗法体系,即是一元的法律体系;而教会法形成之前,欧洲已经有可完善的世俗法--罗马法,当教会对日耳曼人产生影响时,日耳曼人也有可自己的部族法。所以,教会法始终没有与世俗法相融合,而是独立于世俗法之外,是二元的法律体系。
(2)
两者发展结果不一样。
伊斯兰法至今在伊斯兰国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仍有影响;而教会法在17、18世纪后就退守于灵魂领域,丧失了作为法律规范的作用,只是教会内部的规则。
(3)
两者内容有所区别。在土地财产上,伊斯兰法宣布全部土地是真主所有,但规定了不同的占有形式;教会法只处理属于教会的地产。在刑事立法上,伊斯兰法规定对伊斯兰国家有危害的行为都可以处罚,处罚的手段上宗教色彩淡薄;教会法则更多地注重对教义的违背,在处罚上注重宗教性质的处罚手段的应用。在司法制度上,伊斯兰法普遍建立卡迪法院,一切纠纷的判断都以教义为准则。在诉讼程序上较为灵活。教会法建立了教会法院体系管辖与世俗法院界限明确,在诉讼上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在婚姻上,伊斯兰法不禁止离婚,而教会法禁止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