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三人连带责任
㈠ 合同法里边有关于第三人选择权的法律条款规定吗
《民法通则》中的委托代理与《合同法》中的委托合同都属于委托法律关系。专
两部属法律关于委托的规定区别大概有:
《民法通则》主要规定了代理的含义、代理权授予方式、代理类型、无权代理、代理中各方当事人的责任等等。《合同法》总则部分规定了无权代理(48条)和表见代理(49条);分则部分主要体现在“委托合同”与“行纪合同”中,委托合同部分,规定了委托合同的含义、委托合同当事人间权利义务、过错归责原则、转委托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间接代理的规定,包括委托人的介入权和第三人的选择权;行纪合同中,规定了行纪合同的定义、费用承担、如何合理的处理事务、自己代理、责任承担等等规定。
来源衡水律师网页链接
《民法通则》只承认直接代理,并且表明代理权的授予属于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授予,不以书面授权委托书为必要。但在《合同法》委托合同第402、403条规定了间接代理制度。
㈡ 他人非法将我房屋租赁给第三人,第三人应否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合同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将租赁物转租给第三人。承租人转租
的,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继续有效,第三人对租赁物造成损失的,承租人
应当赔偿损失。
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七条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
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未经出租人同意而转租,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同时可以有权要求承租人赔偿损失。当然,是第三人直接造成损失的可以把第三人列为共同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㈢ 为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 怎能理解
1.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的情形
所谓第三人造成的违约,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因第三人的行为(包括作为或者不作为)而不能履行合同或者不按约定履行合同。
在合同违约中,一般情况下,是一方当事人自己的原因造成违约。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社会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一方当事人的违约时常因第三人行为所致。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的情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三人不按约定履行与一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义务致使该方违约。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人与违约方存在着合同关系,且第三人履行该合同是违约方行与守约方之间的合同义务的前提。例如,出卖人甲与买受人乙签订了电脑买卖合同,甲为了履行上述合同,又与第三人丙签订了与上述标的物相同的买卖合同。在前一个合同履行期到来时,丙没有按后一个合同约定向甲交付标的物,致使甲未能按时交付前一个合同规定的交付电脑义务。再如,一方当事人委托第三人向对方当事人履行某种义务,但该第三人(受委托人)不按委托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致使委托人违约。
(2)第三人的侵权行为致使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例如,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到来时,因第三人行为造成一方当事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致使该方当事人不能按约定履行义务。
(3)第三人因其他原因造成当事人违约。例如,代理人不履行代理义务造成合同一方当事人(也是代理关系中的被代理人)违约,因上级领导机关的行为致使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等。
2.因第三人原因违约的责任承担
在合同责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合同一方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义务,该当事人首先应向对方当事人负责,然后才能向第三人追偿。合同当事人只要违约,不管是什么原因所致,都应当向对方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由于第三人并不是合同的当事人,所以,他不能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守约当事人不能要求第三人向自己承担违约责任。
因第三人原因致使一方违约,该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后,有权要求第三人赔偿(或者补偿)损失。第三人向违约方承担的责任分别按下列情况确定:
(1)第三人与违约方之间有合同关系或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该约定承担责任;
(2)法律对第三人规定承担责任办法的,第三人应按法律规定承担责任,这种情形主要是指第三人承担的侵权责任等。当然,因第三人与违约方共同原因造成该当事人违约,第三人只能在其原因所致的范围内向违约方承担责任。
(九)追究违约责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方合同当事人在追究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时,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收集和保存对方违约的证据
这里所说的证据,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违反合同及其造成损失的证据,包括人证、物证、书证等。没有证据,就不能依法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有些类型的违约,只要少量、简单的证据就可以证明,而有些类型的违约,证明起来就比较复杂,需要收集大量的证据。因此,收集证据是处理违约纠纷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之间的来往要靠不少书信、电报等书面材料进行。这些书面材料在发生违约纠纷时是处理该纠纷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至少应在合同履行完毕前予以保存。在收集证据的时候,当事人要特别注意易变质物品的保存。当发现这类物品的质量不符合合同的要求时,就应注意如何保存好证据的问题。保存证据的方式,视不同合同和面临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有条件时,最好将对方交付的不符合合同质量的标的物,用足以保持其原状的方式封存,直到将其提供给仲裁机构、法院或者违约问题得到解决。但有时要做到这一点则很难,所以需要采取其他方法来保存。例如,对于难以保存或者无条件保存的易变质物品,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予以鉴定,在取得有法律效力的鉴定结论后以予处置。
2.及时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合理措施
如前所述,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四条和《合同法》有关条文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该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这种措施,造成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部分要求对方赔偿。这即是法律对受害方当事人要求的义务。所以,当事人在因对方违约造成自己损失时,不能坐等对方赔偿损失,而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扩大损失,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为防止损失的扩大,受害方当事人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例如,在买卖合同履行中,卖方违约不交付货物时,买方可以从其他渠道补进货物以供急用;在买方拒收货物时,卖方可以将货物转售。但是,应注意的是,受害方当事人采取的措施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必要的,是防止损失扩大所必需的;二是必须是合理的。对于受害方因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而支出的有关费用等,违约方应当予以补偿。
3.采取合法的手段、途径
在追究对方当事人违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当采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法、途径来解决。订立合同要合法,履行合同要依法,处理合同纠纷也必须遵守法律。当事人的合同利益受到法律保护,当这种利益受到损害时,只有采取合法手段、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才是正当的,也才是法律允许的。不采取合法手段解决违约纠纷,不仅受损害的利益难以得到维护,而且会因手段违法而受到法律追究(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实际生活中,有的当事人在追究对方违约时,采取非法手段强制对方履行合同,如绑架对方或者把对方人员扣为人质、借助黑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对方其他财产强行拿走或者损坏、殴打对方等,结果是因触犯法律而被追究法律责任,不仅没有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反而得赔偿对方财产损失,被罚款、被拘留,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其教训是深刻的。
㈣ 合同法121条,当事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解决。法律规定那些具体的规定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专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属。当事人一方
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
这就要看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事由与性质而去适用法律。理由:“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但当事人要首先承担原合同约定的责任。
㈤ 合同法中第三人所负责任
LZ,无效合同是指不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㈥ 法律上说的连带责任具体是怎样的
所谓连带责任,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当责任人为多人时,每个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各责任人相互间有连带关系。
它属于共同责任中的一种。传统民法并无并行的连带责任概念。该概念颇具中国特色,大概是指与补充性连带责任相对立的连带责任形态。连带责任确定后,依债务人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不同,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并行的连带责任与补充的连带责任。并行的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之间不分主次,对整个债务无条件地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向任一债务人主张清偿全部债务。补充连带责任须以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为前提,从债务人只在第二次序上承担补充性的连带责任,例如,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合伙人与合伙企业的对外债务、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经营者对受第三人侵害的人等。
具体地说:(1)连带责任是一种多数主体责任,即与债权人相对应的债务人在数量上为两个以上。(2)连带责任是违反法律义务所承担的民事责任。这种法律义务首先是合同法上的义务,即给付义务,表现为作为。合同法上的义务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约定(如约定的连带保证责任),也可以是对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定(如法定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的连带责任)。其次是侵权法上的义务,即不得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义务,表现为不作为(如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3)连带责任人中任何一人对违反法律义务的后果都必须负全部责任。
㈦ 委托人和受托人在什么情况下承担连带责任法律依据是什么
根据《民法通则》第65条、第6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1条的规定,因代理而承担连带责任有以下几种情况:
1、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2、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3、委托代理人转托他人代理,因其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委托代理人赔偿损失,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应当负连带责任。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3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6条: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8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9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㈧ 什么是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有效约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带义务人都对不履行义务承担全部责任。
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连带责任有以下几种:
(一)因保证而承担的连带责任
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的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此外,《民法通则》第89条、《经济合同法》第15条以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因保证而承担连带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
(二)合伙(包括合伙型联营)中的连带责任
《民法通则》第35条第2款规定:“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偿还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可见,这种连带责任是针对合伙人与债权人这一外部关系而言,至于合伙内部仍是一种按份的责任。合伙型联营中的连带责任与合伙中的相似,根据《民法通则》第52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有关规定,合伙型联营各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合同的约定对联营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
(三)因代理而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65条、第6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1条的规定,因代理而承担连带责任有以下几种情况:1、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2、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3、委托代理人转托他人代理,因其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委托代理人赔偿损失,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应当负连带责任。
(四)因共同侵权而承担的连带责任
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同样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权利被侵害人可以向任何一个侵权人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的责任。对此,《民法通则》第130条及有关司法解释有明确规定。
(五)因共同债务而承担的连带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87条的规定,债务人一方人数为两个以上的,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负有连带义务的每个债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履行了义务的人,有权要求其他负有连带义务的人偿付他应当承担的份额。
(六)因产品不合格造成损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的连带责任
《产品质量法》第3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可见,因产品不合格造成损害,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的是一种连带赔偿责任。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第2款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七)因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而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的有关规定:1、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介绍信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代理权。介绍信中对代理事项、授权范围表达不明的,委托单位对该项合同应当承担责任,合同签订人应负连带责任。2、借用其他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确认为无效合同,出借单位和借用人对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负连带责任。3、借用人与出借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承包关系,且借用人签订合同是进行正当的经营活动,则可不作为无效合同对待。但出借单位应当与借用人对合同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负连带赔偿责任。
(八)企业法人分立后对原有债务的承担以及开办企业有过错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44条的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其原债务由变更后的法人来承担。分立后的数个法人承担的是连带责任,另据《公司法》中有关公司分立的规定,公司分立应对原有债务的承担达成协议,否则不得分立。若该协议对原有债务的承担明确到每个分立后的公司,则每个公司依协议各自承担责任;若协议仅确定了原有债务的分担比例,那么,分立后的公司对原有债务则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复(1987)33号批复的规定,企业单位开办的分支企业倒闭后,如果该分支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那么,应由开办该分支企业的单位负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