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怎么用社会学看待法

怎么用社会学看待法

发布时间: 2021-03-10 22:43:02

『壹』 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层次,也就是两大功能:一是社会认识功能,一是社会实践功能。
社会认识包括描述社会现象、解释社会问题、预测社会趋势,或者说,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今后怎么变化(预测)。
实践功能主要反映在帮助人们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在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上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合理性,更符合规律性。

『贰』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学习社会学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回望一眼一百年前的中国,大家就可以发现,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和现在是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也意味着不能用过去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社会学带着我们去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时,我们开始慢慢具备这样一种精神——不会再把任何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

郑也夫老师也在演讲中表示,当我们捕捉到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时,我们就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分析。反思可以让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或者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我们又能从反思中学会了去探索去创新。

(2)怎么用社会学看待法扩展阅读

社会学应该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而变得有用,譬如说透过对于社会如何运作的深入解剖,我们创造出改善社会的具体方法,然后让社会按照这些特定的模式和组织运行,把社会学当作服务于此的有用工具。

然而,我们不应该被迫地接受,社会学本质上便是谋求实际性或是有用性的学科这样的观点。社会学也许真的一点实际的用处也没有。它当然可以是一种知识、智识的追寻,一种帮助我们提升批判力和审美力的重要工具。

就某种意义而言,其实人人都可以是社会学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每天都在不断讨论各种社会话题,甚至还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就某一特定的社会话题进行辩论,尽管我们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正以社会学家的方式进行思考。

『叁』 如何理解社会学给了我们希望的理由

烦请楼主看完

社会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发观支配社会行动的一般规则,它还应当试图去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向和动机。社会工作源于社会慈善事业和睦邻运动,以助人自助为理念,注重解决社会问题,尤其关注弱势群体,是以专业价值观和实践为基础的专业服务活动,促进社会公正,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维护服务对象的权益促进其更好发展,提高对象群体和个人的福利水平;它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对象、助人活动、专业价值观和一定的情境。
从社会工作的定义和基本要素来看,社会工作本身就有自己所固有的价值观,有自己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独特性,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实务,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社会工作实务的发生是以受助对象为前提的,服务对象也是有背景有“故事”的人。因此,我们对于服务对象情境的解读,理解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实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名实务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的个体化特征有所增强,主体性文化不断增加,人的社会性文化性也不断增强,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在时空中,都处在不同的场域,人们都在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调整自身的位置。一方面,是独立意识的增强,一方面又需要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们渴望了解他人,也希望被他人所理解,这些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这也说明,“投入理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投入理解”法,是一种强调通过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了解人们的情感动机,以达到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理解的社会学方法。德国哲学家d.狄尔泰等人,最早从历史学和哲学角度将“投入理解”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把直觉领悟置于因果解释之上。之后,韦伯首先将“投入理解”法引入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情感和个性的。在社会工作实践实务中,我们一直秉持“人在情境中”这一理念,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会赋予他们的某些社会行为以情感和意义。对服务对象及其所处情境的理解和紧接着作出的因果说明的解释性理解与判断,这是我们进行具体实务的前提和依据。
另外,我们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我们的专业学习中,我们也需要进行理解,专业的发展、实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我们的综合实务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在当前所处的情境中发生。因此,“投入理解”在社会工作学习、专业实务、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成长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投入理解”在社会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其专业属性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系统的理论、方法、技巧,并适时不断做出完善、丰富。社会工作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又决定了一个人要想成为社工,就必须在专业院校中接受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学习。
首先,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我们整个社会工作学习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比如社会工作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中的发展情况、对本专业发展中障碍因素的理解等等。 其次,自主学习。我们自主学习的途径是向老师请教、与他人交流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因此,就需要较多的“投入理解”,我们需要理解他人的想法、看法和处境,也需要他人理解我们。
基于上述两点及社会工作学习具有的强理解性和应用性的特征,所以,我们在社会工作学习中要重视理解。我们还需重视,对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的适用性、系统化、知识的本土化实践、知识的贯通性、专业知识的转换语言、现有知识的局限性和情境特征等进行思考和理解。比如,对一个案主自愿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不如意的生活,你会怎么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是作为一名社工,我们会以专业价值观为依据,会尽最大可能去挽救他的生命。但是,对于自杀者本人来说,可能认为你挽救我是对我的不尊重和不理解,这是服务对象的价值观。

三、“投入理解”在社会工作专业实务中的重要性
“投入理解”和接纳,是贯穿整个专业实务过程始终的。我们要进行更好的适合服务对象的实务,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对服务对象有效理解,也是我们实务效果明显的保证。 1、有利于对服务对象的准确理解和判断
服务对象是我们进行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前提,对服务对象及其所处情境的了解、理解是我们开展实务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在进行理解时不能只做一般化的理解,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人,对象拥有丰富的现实感,要考虑到对象的独特性。比如,笔者在某市盲校实习,社会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社会媒体对盲校这些学员的印象和看法是:弱势群体,他们也没有特殊的技能,孩子往往是低自尊,缺乏自信,孤独感强烈,怕与人交往,交往能力弱,不同程度的抑郁或忧虑症等等。那事实究竟是怎样呢?首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告诉我们,上述看法是消极的带有偏见的。而当我去具体接触和进行实务时,发现他们是一群乐观、开朗的,渴望与人沟通,对一些事情或现象有自己独特想法、看法,有一定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孩子。而且,他们还有一些我们常人没有的优势,比如敏锐的听觉、较强的听觉判断力、音乐天赋、较强的团体协作能力等等。
因此,没有走进服务对象的世界,不了解服务对象的处境,就不能真正理解、接纳和帮助服务对象。理解是我们实务工作的前提和目的,是一种有效服务的策略。服务对象的处境、需要、心理、行为、想法、期望、感受等都与他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语言、视域分不开,与价值观念分不开。 2、有利于服务对象对社工的理解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是双方互动、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服务对象对社工的理解包括实务目的与性质、实务者本人、服务理念的理解、社会工作的认识、实务活动的理解等等。实务的有效开展,与服务对象对实务者及其所开展的实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3、有利于相互理解
社会工作实务,是实务双方相互理解、包容并不断达成共识的过程。理解的双方是缺一不可的,理解具有双向性。良好的沟通交流要求双方相互理解,如此有效沟通以及沟通目标的达成才能成为可能。我们理解双方的有效途径,就是语言。语言,是我们在进行实务以及进入对方世界的有力媒介。每一个地区、社会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语言习俗系统,这个系统中蕴含着支撑这个地区、社会运作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每个案主的语言系统,可能会具有其个体的独特性。故此,我们的专业实务首先就需要掌握案主的语言系统信息,因为这是我们了解、理解案主并走入其世界的一把钥匙。理解的双方要进行有效并达成目的的理解,就需要双方必要的“合作”。

『肆』 如何认识法社会学对“行动中的法”的评价

大家好 川农学子打个卡

『伍』 社会学怎么看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陆』 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待社会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是与黑格尔的idealism截然相反。黑格尔认为是思想决定生产,决版定经济,马权克思则认为是由经济,物质状态决定思想。所以马克思就认为决定一切最为重要的就是阶级,在他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就写到“The history of all hitherto existing society is the history of class struggles.”大意就是目前为止的社会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以他的观点,一开始的阶级斗争是在贵族阶级与新兴资本阶级之间展开,通过国际贸易得到经济实力的资本阶级希望从贵族阶级中取得政治权利,通过革命取得了政权的转换,然后原本与资本阶级并肩作战的无产阶级因为与资本阶级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也将掀起第二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之后,就会天下大同。
以马克思的角度,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公平与不正义,财富分配的不公是造成一切问题的主因。一切的压迫都来源于取得社会资源的能力,马克思的观点就是资产阶级强权对无产阶级弱势的压迫,比如女权主义就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是男性强权对女性弱势的压迫。

『柒』 如何运用社会学批评方法

我是学社会学的。以社会的视角去评论一些东西,可以批判不好的,也应该继承优秀的。

『捌』 怎样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玖』 如何认识法社会学

1、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2、哲学基础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3、法社会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西方法律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分析
1:从19世纪未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各种社会矛盾趋向激化,战争、经济危机等灾难频繁来临;旧的利益结构急剧变动,新的利益结构正在形成,新旧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这些社会问题都需要法律进行回应与解决。法学家和社会学家感到用17、18世纪形成的传统思想已不可能解释日益变化着的社会需要,必须冲破传统的概念法学、分析法学的束缚。通过调整法学的结构,创立新的理论,如果法学与社会脱节,仍然在传统的思维空间和法律范畴内工作,仍然只是注释现有的法律,不为国家的立法司法服务,不为政府解决蜂涌而至的社会问题出谋划策,不去考察法律的实践效果,法律就没有多大用处。

2: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民主法治理想之间产生的空距越来越大,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关注以往法律没有涉及的领域,如劳动、福利、教育、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公共交通法、经济法等社会立法不断制定出来,“法律的社会化”成为时代的潮流。“法律的社会化”的主要内涵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法律精神是义务,强调人民服从国家的权力。从17、18世纪“天赋人权”的观念流行以来,法律精神转向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入20世纪后,资产阶级要求充分利用国家权力和各种法律手段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法律不仅要注意保护个人利益,而且更应强调保护社会利益,因此用“社会化的法律”代替强调个人权利、自由的法律。法律社会化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立法,如劳工法、最低工资法、环境保护法、住房法等,这是20世纪初席卷西欧、北美的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

这些社会化问题和法律实践当然要求对法学理论作出调整,如果法学研究依然与现实生活脱节,象分析法学那样局限于现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结构分析,进行纯粹的法律探讨,机械地注释成文法和判例法,不为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见,就不能适应社会和法律实践的需要。社会法学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和积极的社会推动下,并借助于社会学家提供的新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的。

3: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贯主张把法放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理解。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亚里斯多德的社会观念,从中世纪的阿奎那到启蒙学者对人和社会本质的看法,都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因子。自17-18世纪开始就有不少学者认识到应在法与社会的关系中或在法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法律。如英国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就认为,法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社会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一直试图探讨社会环境对法的影响,强调地理、气候、国土和人口等自然条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注意在社会现实中研究法与其他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把法的精神解释为“法律同各种政制、风俗、气候、宗教、商业等等应有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孟德斯鸠被奉为法社会学的先驱。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和英国法学家梅因等历史法学家也很重视探讨法的发展动力,强调法与社会环境和在社会环境与社会历史中发现法的真谛,当然,休谟、孟德斯鸠和历史法学家们的论述只是预示着社会法学,还不能把他们的学说冠以“社会法学”之名。

4、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来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他们认为确保知识内容可靠或科学的唯一途径,是将知识建立于观察经验的基础之上,哲学不应以抽象推理而应以“社会学”为根据,知识的进步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社会学的目的论和方法论启发了一大批学者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观察和研究法与和法律制度。

『拾』 法社会学的如何理解

法律的产生先于国家的起源,而法律又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或者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法律只是法的真实或虚假的表现形式。既然如此,那又如何理解作为权威性价值准则的法的强制性或强制力呢?
法的强制力量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首先,在原始习惯法产生的初期(有些学者认为原始习惯法产生于血缘家族之后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主要靠社会舆论、氏族首领的威望等社会强制力来保障习惯法的实施。其次,在氏族社会末期,法庭和诉讼已经成为保证原始习惯法实施的手段。再次,随着国家的产生,习惯法逐渐向成文法过渡,国家强制力(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也逐渐成为保障法律施行的主要工具。此外,“阶级对抗社会的法能够代表全体居民的利益越少,法律形式依赖于国家强制力就越多”.
法的实施之所以要以强制力为后盾,国家法之所以要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乃是因为法作为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器,必然会触犯一定社会主体的某些既得的或预期的社会利益,从而必然会受到这些人的抵触甚至反对。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力为后盾,法在许多方面会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所体现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和保障。由于法律由国家创制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在整个国家主权范围内实施,法律因此而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权威性。

热点内容
规章制度日期落在哪 发布:2025-09-16 12:08:04 浏览:603
大学生会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6 11:38:15 浏览:460
2018年会计中级经济法笔记 发布:2025-09-16 11:35:54 浏览:166
市场准入立法调研报告 发布:2025-09-16 11:31:54 浏览:989
上海电子商务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16 11:03:10 浏览:730
煤矿需要建立哪些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6 11:03:09 浏览:819
合同法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6 11:03:07 浏览:433
小区公共秩序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6 11:01:37 浏览:852
法治合同 发布:2025-09-16 10:47:10 浏览:538
物业公司内部管理规章 发布:2025-09-16 10:46:28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