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损失的继续扩大
Ⅰ 【解析】《合同法》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分别指什么
财产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这两种不同的损失,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仔专细加以区分。直接损失是受害人属现有财产的减少,也就是加害人不法行为侵害受害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致使受害人现有财产直接受到的损失。例如财物被毁损而使受害人财富的减少,致伤、残后受害人医疗费用的支出,人格权受到侵害后支出的必要费用,等等,都是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就是可得利益的丧失,即应当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权行为的侵害而没有得到,包括人身损害造成的间接损失和财物损害造成的间接损失。
Ⅱ 合同 故意扩大损失
我国《合来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源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该规定即为减损规则,减损义务是法律为促进诚信、维护公平而课以赔偿权利人的一项义务,也是对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限制。该义务内容既包括积极作为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以避免造成新的损失。
Ⅲ 按照合同法,对于损害扩大原则,如果扩大的损害不应由违约方承担,那如果不违约方说他没发现损害,对损害
这个原则是指违约方对相对人没有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而对损失进一步扩大的部分不承担责任,即对应然的损失仍需承担责任。
Ⅳ 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可得利益损失指的是什么损失
间接损失又称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预期取得的利益。可以获得的预期的利益,简称可得利益。可得的利益指利润,而不是营业额。例如,汽车修理厂与出租车司机约定10日修理好损坏的夏利车,汽车修理厂迟延3日交付,司机开出租车每日可获利润200元。3日的可得利益为600元,汽车修理厂违约,应赔偿600元的间接损失。 可得利益的求偿需坚持客观确定性,即预期取得的利益不仅主观上是可能的,客观上还需要确定的。因违约行为的发生,使此利益丧失,若无违约行为,这种利益按通常情形是必得的。例如,建筑公司承建一商厦迟延10日交付,商厦10日的营业利润额即为可得利益。
可得利益的求偿不能任意扩大。对此,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4条规定,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我国原涉外经济合同法和原技术合同法也有相同规定。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原技术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失。”法律采取预见性限制赔偿范围的随意扩大。预见性有三个要件:一是预见的主体为违约人,而不是非违约人。二是预见的时间为订立合同之时,而不是违约之时。三是预见的内容为立约时应当预见的违约的损失,预见不到的损失,不在赔偿范围之列。例如,旅客言飞机误点使其耽误了一笔买卖,要求赔偿。该买卖是否耽搁,航空公司在售票时是无法预见的,故此间接损失不予赔偿。
Ⅳ 合同法解释中关于损失额不超过30%的计算基础怎么确定,如果没有损失,但约定了损失赔偿比例,怎么办
计算基础是违约一方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金额。无损失不赔偿。专
合同中损失赔偿额的确定:属
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1、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2、损失赔偿额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3、损失赔偿额不能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Ⅵ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是按照什么原则制定的
在买卖合同纠纷中, 出卖人违约拒不交货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此情形,买受人除内了依照合同法容追究其违约责任外,是否还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合同法实际上对此是采肯定态度的,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关键之点在于赋予受害人(非违约方)减损义务,减损义务要求受害人采取合理措施以避免损失的扩大,减损义务一般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内容:积极方面包括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消极方面是指受害人不能采取不合理的行为促使损失的扩大。减轻损失的措施包括停止工作;替代安排;变更合同;继续履行。替代安排是一种积极防止损失扩大的措施,作替代安排也就是要缔结替代合同,它是一种不得已而采取的减损措施,目的在于避免更大的损失。此措施是法律允许的。在买卖合同发生违约时,非违约方的替代安排将因为买方还是卖方采取以及市场状况与购买能力等的差异而会有不同的效力。
也就是说是在减 损义务的原则下制定的。
Ⅶ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否则,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内的扩大,否则,不得就容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这一规定体现了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7)合同法损失的继续扩大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Ⅷ 《合同法》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分别指什么
直接损失就是指实际上造成的财物减少、灭失或损毁,以及因此增加的支出;
间接损失就是指可得利益的损失或其他可能造成的损失。
(8)合同法损失的继续扩大扩展阅读
1、间接损失是违法行为对处于增值状态中的财产损害的结果,处于增值状态的财物是指正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以生产、 经营资料的面目出现的财物。
2、间接损失产生的机制,是不法行为破坏了生产者、经营者与作为生产、经营资料的财物构成的生产、经营关系中的物质条件,使生产、经营者不能正常地利用这一生产、经营资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可得利益的减少和丧失。
3、对财物损害的间接损失的赔偿,不是对该财物价值损失的赔偿,而是对该财物的所有者利用该财物在经营中应创造出但因遭受损害而未创造出的新价值这种损失的赔偿。
4、人身损害造成的间接损失是指加害人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权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围内的未来财产利益的损失。它同样具备财物损害造成的间接损失的三个特征,所不同的是,人身损害造成的间接损失是由于侵权行为侵犯了人身权利而造成的间接损失。
5、直接损失,就是指加害人侵权行为侵占或损坏受害人的财产,致使受害人现在拥有的财产价值量的实际减少。相对于直接损失而言,纯经济损失属于间接损失的一种。
参考资料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Ⅸ 合同法中的“损失” 定义是什么 由司法解释吗
关于损失有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无过错一方所遭受的一切损害,既包括版债务不发行的权损害赔偿,也包括因恢复原状所发生的损害赔偿;另一种认为,对损失的赔偿范围的确定应具体分析,在许多情况下,损害赔偿与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选择了其一便足以使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没必要同时要求赔偿。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能够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即得到了损害赔偿,损失与赔偿是等价的。大部分是理论分析结果
相关法条有合同法第97条民法通则第1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