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权出自劳动法
Ⅰ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有什么区别
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关系: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Ⅱ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专岁的未成年人属。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 所以, 已满十六周岁可以参加工作。
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和区别
简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劳动争议,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诉讼程序。
Ⅳ 劳动法关于年假的规定
年假来,是国家根据劳源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
Ⅳ 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区别
尝试回答一下,供参考
1、首先是范畴不同。社会保障法调整的范畴应该包括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大众福利等。而劳动法仅仅调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保障法应该包含劳动法
2、适用对象也不同。
Ⅵ 现有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有哪些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二、行政法规
1、《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2、《关于修改〈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
3、《失业保险条例》
4、《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5、《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6、《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7、《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
8、《工伤保险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10、《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三、行政法规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
2、《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工教育的决定》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5、《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6、《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
(6)社会保障权出自劳动法扩展阅读
四、部门规章
1、《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2、《〈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
3、《关于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4、《劳动部关于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通知》
5、《劳动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的通知〉》
6、《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
7、《关于印发〈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的通知〉》
8、《关于印发〈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通知》
9、《关于颁布〈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通知》
10、《劳动部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
11、《劳动部关于印发〈就业训练规定〉的通知》
12、《〈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实施办法》
13、《关于印发《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14、《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5、《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
1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17、《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18、《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1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20、《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21、《关于贯彻落实〈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通知》
22、《社会保险稽核办法》
23、《最低工资规定》
24、《关于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做好民办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
25、《集体合同规定》
26、《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7、《劳动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通知》
28、《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
29、《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
30、《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31、《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
五、司法解释
1、《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Ⅶ 劳动法关于对社保的规定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按月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国家强制性政策的规定,而不是福利。社会保险的目的在于使劳动者在退休,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5种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参加社会保险既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应尽的义务,更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劳动法规上讲,用人单位应当自新聘员工上班之日起,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和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实际生活中,用人单位为了减少成本,同时由于员工就职的不稳定性,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往往要在员工转正后才办理该员工的社会保险参保手续,而在转正了再拖后几个月办理参保手续的也同样不在少数。
正如你所知道的,用人单位承担的比例要比个人高。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5种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单位/个人分别为:20/8,2/1,8/2,1.2/0,0.7/0。前2种比例全国统一,后3种比例各地会有不同。由此单位缴费比例合计31.9%,个人缴费比例合计11%。如果某地的缴费基数为1500元,单位缴费1500*31.9%=478.5元/月,个人缴费165元/月。
用人单位应当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而没有缴纳的,只能向社会保障机构补缴,没有补还给个人的政策规定。你的“即使按扣除个人比例算,也应该补还我一部分”的要求,同样没有政策依据。
你的这种情况,社会保障机构是允许补缴的,但是单位不会这么做。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的今天,你能参保已经是幸运的了,建议你向前看,知足罢了。
Ⅷ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跟劳动法是一个概念吗
不是一个: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